劳动力市场视域下的研究生“过度教育”内涵与应对路径探析*

2017-03-02 07:38刘险得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过度研究生人才

刘险得

(浙江工商大学 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劳动力市场视域下的研究生“过度教育”内涵与应对路径探析*

刘险得

(浙江工商大学 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随着全国研究生持续的扩招,出现了以研究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下降以及待遇降低等为特征的研究生“过度教育”现象。研究生“过度教育”现象的实质是教育培养体制、就业市场供需、人才流向区域等结构性失衡。破解研究生“过度教育”问题,需要以劳动力市场为角度,政府加强宏观调控、高校探索特色培养模式、用人单位调整用人机制、研究生转变就业观念。

劳动力市场;研究生就业;过度教育;结构性失衡

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为64.73万人,其中招收博士生7.3万人,硕士生57.43万人,相较于2003年的26.9万,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在过去10多年间翻了两番。研究生在校人数达185.2万,办学规模仅次于美国。持续多年的扩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强烈的研究生入学需求,也初步满足了社会发展对研究生层次人才的需求,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伴随扩招而来的是研究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下降以及待遇降低等一系列问题,研究生“过度教育”问题开始引起教育界的关注。当前国家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在其间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教育的作用尤其重要。要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投资的增值效应和优秀人才资源的发明创新价值,必须加强对研究生“过度教育”问题的研究。

一、“过度教育”的内涵

“过度教育”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人力资本理论推动下,高等教育开始了高速的发展,劳动力供给过度增加,导致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劳动力从事低学历者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教育收益率下降。美国学者弗里曼于1976年首先提出了过度教育理论。自此“过度教育”一词逐渐被西方教育学界所接受并成为热点研究问题。80年代美国教育经济学家亨利·莱文提出了过度教育的三种判断标准:一是相对于过去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现在受同等水平教育的人的经济地位降低;二是受过教育者未能达到个人事业期望值;三是劳动力拥有比他的工作岗位要求更高的技能,这些技能没有充分发挥。

20世纪末,随着高等教育扩招的持续进行,国内也逐渐关注过度教育现象。部分学者认为,过度教育是指教育发展的速度超过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过度教育就是教育的供给大于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所致;还有学者认为,教育在中国的特殊表现与其说是“过度教育”,不如说是“知识失业”。总之,说法不一,但一般都认为过度教育主要表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断下降,始薪下降或高学历者从事较低层次的工作[1]。

二、研究生“过度教育”问题的由来及判断

研究生“过度教育”现象的出现是与高等教育扩招分不开的。作为最高学历层次的毕业研究生,一度是用人单位争抢的“金疙瘩”,供不应求。然而自2003年以来,我国大幅度扩招研究生。2003年招生人数为26.9万,而2015年已达64.73万,增加了两倍多(见表1)。虽然近几年增速有所减缓,但由于基数比较大,研究生规模还会继续扩大。

研究生持续扩招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产生了影响,如在生源质量、教学资源和师资条件方面形成了冲击,造成规模发展与资源配置的矛盾相当突出,甚至出现了“一个导师带30个研究生”的情况。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有研究生导师发出了“博士生不如硕士生,硕士生不如本科生”的感叹[2]。

表1 2003年—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情况和在校规模

数据来源:教育部历年相关公报

此外,研究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根据北京大学与全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合作编著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博士研究生就业率虽有波动,但变化不大,这与国家严格控制博士生招生人数有很大关系。而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则从2005年的92.6%下降到2014年的75.3%,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见表2)。

扩招后,随着研究生毕业生不断涌入劳动力市场,研究生高层次人才稀缺性逐渐降低,用人单位提供的待遇不断下降。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发布的《2011中国薪酬白皮书》显示,用人单位对研究生平均薪资报价为3869元,而毕业生的薪酬期望值为平均4578元,用人单位提供的薪酬低于研究生毕业生的薪酬期望值。此外还出现了“博士挤占硕士岗位,硕士挤占本科生岗位”的“学历挤占效应”[3]。

表2 全国研究生初次就业率统计(2005年—2014年)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5—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9—201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2011年至2014年数据来自于教育部相关公报。

依据过度教育衡量标准,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基本符合“过度教育”的特征。然而是否就能得出如下结论,即我国研究生教育已超出了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有必要减少招生规模,控制资源投入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实际上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战略储备上,我国的缺口还是很大的。每千人口中在校研究生是衡量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将中国的这个数据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横向比较,可以发现,目前我国2011年在校研究生所占人口比例为美国(2000年)的1/9,英国(2002年)的1/10 ,法国(2002年)的1/8,日本(2004年)的 1/2(见表3)。

表3 部分发达国家与我国每千人口中在校研究生统计

数据来源:陈永明著《主要发达国家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中国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出版。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与高等教育强国相比差距较大,我们只有加快发展,才能逐渐缩小与其他国家的距离。因此,保持一定规模的发展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三、研究生“过度教育”的实质

实际上,我国在社会转型期产生的研究生教育过度问题,并非总量上的过度,而实际上是“结构性失衡”导致的过度。这种“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体制、就业市场供需以及就业市场区域结构矛盾等方面。

(一)教育培养体制结构性失衡

持续多年的扩招,使得当前的研究生培养体制出现了失衡问题。如在教育层次方面,部分学校过分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甚至以研究型人才培养来应对变化多样的人才需求。众多学校为了提升自身的办学层次,专科升本科,本科上马研究生教育,轻率地否定自己的办学特色,盲目申请硕士点和博士点,盲目将发展目标定位为研究型综合型大学。大而全、高而尖的教育思想依然是多数高等院校办学的主流意识[4]。

此外,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方面,高校普遍还受计划经济思维影响,很少主动去与市场对接,往往只根据自己现有的资源来确定招生计划和学科设置。面对社会需求的变化,学校缺乏应对措施,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钩严重,出现了研究生就业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过度并存的现象。

(二)就业市场供需结构性失衡

长久以来,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类型的需求与高校研究生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着鸿沟。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如下的观念: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学术型理论型人才,不是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或职业技术型人才。在研究生实际培养过程中,过分重视学术素养的培育,忽视就业素质的培养,研究生培养定位不符合社会需求[5]。

由于过去研究生教育属于精英教育,高学历人才供不应求,在劳动力市场中毕业研究生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就业竞争力显著,鸿沟不明显。研究生持续扩招之后,劳动力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传统的毕业研究生就业渠道如高校和科研院所,已接近饱和,研究生劳动力市场逐渐转变为其他企事业单位,它们更加注重劳动力的实际应用能力,而非科研能力、学术水平。

(三)人才流向区域结构性失衡

人才流向的不平衡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尤其是东部与中西部、沿海发达地区与内陆欠发达地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与内地城市在经济发展上的不均衡。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好,发展机会多,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工资待遇和福利都要优越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所以尽管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人才过剩,毕业生仍趋之若鹜;中西部落后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却鲜有人问津,形成了欠发达地区人才匮乏与发达地区人才过剩并存的局面[6]。

与其他层次人才就业相比,研究生就业流向更加单一和狭窄。如李枫、徐军海等人针对河海大学毕业研究生就业去向进行统计,2005年至2007年三年,河海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到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以及其他沿海城市就业的比例分别为82.1%、78.5%和79.2%[7]。

四、研究生“过度教育”应对路径

研究生过度教育问题关系到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研究人才。当前国家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拥有一批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因此必须重视涉及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过度教育问题。此外,研究生过度教育造成社会资源、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8]。

研究生过度教育涉及多层面的结构性失衡问题,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动,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此外研究生群体也需要不断调整自我,提升自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

(一)政府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宏观调控,优化就业环境

首先,针对研究生过度教育现象,政府要推进第三产业的革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水平,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纳能力。

其次,制定有力措施规范研究生就业市场,打破制度性分割,建立完全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创造条件吸引研究生到中西部发展。出台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政策,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毕业研究生搭建创业平台。

再次,建立充分、通畅的市场信息传递机制和研究生就业统计与预测系统。政府要全程监测劳动力市场对毕业研究生需求的变化,对各高校研究生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进行宏观调控,改变部分高校盲目“摊大饼”,研究生培养定位不清晰,发展思路模糊等现象。

(二)高校应与市场挂钩,探索特色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

研究生供需结构性失衡现象的出现,说明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着很大漏洞。在控制扩招规模的同时,高校应及时调整培养模式与经济结构间的关系,立足学校自身实际,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走集约型内涵式的发展道路。

首先,高校要合理评估自身办学实力,科学定位办学层次。在学位类型设置上,改变以学术型学位为主的局面,实行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并举,紧扣国家、区域或行业的人才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在课程设置、实践基地等方面创新培养方案和模式。

其次,高校要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开展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研究生生涯管理能力,将职业规划类课程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培养目标。要将导师及任课教师纳入研究生生涯指导教育体系中,明确他们的责任,齐抓共管,切实提高研究生就业素质。同时要加强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推进产学结合,加大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研究生搭建创业平台。

(三)用人单位应以需求为导向,调整用人机制,合理吸收人才

目前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不顾实际岗位需求,盲目招收高学历人才,“非研究生学历不要,非985、211高校毕业生不要”,导致人才高消费状况突出,加剧了研究生过度教育。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凭借“买方市场”的有利地位,刻意压缩刚就业的毕业研究生的待遇和工资报酬,导致毕业生对本单位认同度低,跳槽频繁,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这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而言是“双输”局面[9]。

用人单位要转变引进人才机制。突破“唯学历论”,是否适合在这个岗位上发展才是选择人才的最佳标准。要根据岗位的实际需要合理招聘不同层次的人才,实行以岗定人的原则。搭配合理,层次互补的人力资源结构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人才。用人单位要转变意识,发挥主动性,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实行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动力供应渠道,与高校形成互利互惠。

(四)研究生转变就业观念,向市场看齐,提升就业素质

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区域结构性失衡现象的出现,除了外部环境因素,也有研究生自身的原因。首先一个原因是他们期望值过高,如对就业所在地、单位性质、工作岗位和薪水待遇等有过高的期望。而实际情况比较严峻,一方面,毕业研究生涌入劳动力市场人数不断增多;另一方面,近些年相应的岗位需求没有明显增加,一些在毕业研究生看来较为理想的岗位不仅缺少而且有减少的趋向,导致研究生间的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在此背景下,研究生在就业前必须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客观认识,合理进行自我定位,转变就业观念,提前做好个人生涯规划,同时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研究生还需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个人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协作意识,增强就业能力。一方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提高理论素养;另一方面,通过参加实践实习增强理论应用能力,提升自身社会化水准。

[1] 宋良峰.我国研究生的过度教育及其经济学分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18.

[2] 房欲飞.上海市高校研究生就业状况前景及对策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6(3):64.

[3] 杨颉.对研究生教育的扩充以及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4(5):40.

[4] 周婧.中国“过度教育”现象及其治理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

[5] 沈延兵,余新丽,费毓芳.扩招背景下研究生就业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6(7):31.

[6] 刘叶云.我国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的思考[G]∥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717.

[7] 李枫,徐军海.当前研究生结构性就业难现象探析[J].前沿,2008(12):147.

[8] 姚利权.扩招背景下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现代物业,2010(9):45.

[9] 唐继卫.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全面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9):1.

[收稿日期] 2016-10-29

[作者简介] 王 鹏(1981-),男,山西临猗人,山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分团委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The Essence of "Over-education" for Postgradua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bor Market and Countermeasures

LIU Xiande

(SchoolofEconomics,ZhejiangGongsh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18,China)

With the increased enrollment of postgraduates, the phenomenon of over-education occurred which is featured difficulty in postgraduates employment, decline of employment quality, and reduction of deal.The reasons for the phenomenon lie in the structural imbalance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the demand and supply of employment market,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alents.To deal with the situation,the government should improve macro-control,colleges and umiversities should explore distinctive cultivating mode,employers should adjust their employing mechanism and postgraduates should change their view of employment.

labor market;employment of postgraduates;over-education;structural imbalance

*2014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生‘过度教育’与研究生就业素质培养模式的构建”(2014SCG137)之成果。

2016-10-23

刘险得(1982-),男,湖北黄冈人,浙江工商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1.018

G643

A

1008-6285(2017)01-0070-04

猜你喜欢
过度研究生人才
人才云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过度加班,咋就停不下来?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