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雅丽
(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 100102)
民国时期中国新娘结婚礼服的演变
谈雅丽
(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 100102)
从19世纪末开始,到民国时期的婚俗呈现“新旧并存、多元发展、中西合璧”的状态。由于民国时期对“文明婚礼”的大力提倡,促进了近代过程。论证方法是通过对历史刊物的照片提取、归纳形成一个演变的脉络。本论文的目的是论证民国时期中国新娘结婚礼服的演变是在民国期间,结婚礼服有从传统风格向西化款式转变。西式结婚礼服在民国时期对中国婚礼服的款式变化产生了影响,最终与当时的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礼服风格。
民国;旗袍;结婚;礼服;西风东渐
研究背景是在当时中国复兴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通过研究民国时期婚礼服发展演变的过程,进而了解文化的复兴不是单纯的复古,尤其是在全球化经济发展到今天,如何将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广大,要进行变通及演变的深入研究,并将其作为一个切入点进行论证,形成有参考价值的一个视角。
政府制定的“文明婚礼办法”。婚礼是人一生中重要的场合,服装更是婚礼中的关键。作为“文明婚礼”中的新娘服饰,从民间的变化到政府的《服制条例》无不透露出结婚礼服的重要性。对于文明婚礼的礼服,政府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1929年民国政府颁布的《服制条例》,规定男子礼服为袍、褂和中山装,女子礼服为袄裙和旗袍。于此同时政府制定了结婚办法,要先登记,再举办仪式。服饰总是具有一定的礼仪和象征功能,由此看来旗袍被作为礼服看待,说明旗袍以被正面接受并且予以明确定义。到了1935年上海市政府为响应国民党政府提倡的“新生活运动”,彻底变革传统婚嫁仪式,去奢从俭,公布了《上海市新生活集团结婚办法》其中对新娘的服装要求为:新娘穿着短袖粉红色旗袍、同色长裤、同色缎鞋、肉色丝袜、头兜白纱、手戴白手套并手执鲜花。这里头纱作为配饰就已经显得很有西式婚纱的意味了。
(一)婚礼中结婚礼服的色彩变化
色彩是最引人注目的元素,中国传统的礼服颜色是红色。在文明婚礼服的色彩上变化方面,为了缓和突然变化引发的社会震动,在文明婚礼中被柔化成了淡粉色,这种粉色娇羞可爱,配以同色的缎面鞋,新娘们一字排开,粉色在这集体婚礼中颇为壮观。白色在西方是最纯净的颜色,渐渐地人们不再忌讳婚礼上用白色,所以后来的很多礼服很快地过渡到了白色。这种简洁而不简单的颜色。有着丰富的层次,雪白、乳白、鱼白、芍药白、牙色。白色给人以纯净、祥和的感觉。结婚礼服的款式,因各个城市经济状况、接受新事物的程度不同,形成了一种多样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最初是袄裙的形式,后来是旗袍,渐渐的形成了旗袍和西洋礼服结合的款式,还有纯粹西式纯婚纱形式。在进行国民党政府举办的集体婚礼,新娘穿着连身的旗袍在进行婚礼的仪式。旗袍的款式较为朴素,裙长至脚踝,面料是素布绗缝了棉的。但以此可以证明旗袍在文明婚礼中作为结婚礼服的一个事实。“文明婚礼”的风尚渐渐普及开来,之后的新娘虽说未必全都参与政府的仪式,但在服装款式上却有了“文明”即“西式”的变化。
(二)婚礼服中式风格明显的款式表现
图1是刊登于《北洋画报》1928年3月21日的一张照片,这位女子是哈尔滨交际家裘夫人出阁的照片。礼服是白色的,头纱包住了新娘的额头处的头发,从两边别住并垂下长拖至地,新娘礼服是民国初期女子日常穿着袄裙的款式,上下两件,袖子是典型款式中的“倒大袖”,这套礼服的衣身,绣满了充满美好寓意的传统图案。除了借鉴了西式礼服的色彩和头纱装饰,其余的部分都保留有中国传统服饰痕迹,是一件传统风格浓重的礼服。
图1 哈尔滨裘夫人
图2 上海新娘
图2 中的女子是刊登在1934年8月《良友》上的上海新娘。这位新娘穿着的是一件纯白的旗袍,面料是细腻有光泽的高档真丝面料。洁白的旗袍上没有过多的装饰显得格外素雅端庄。旗袍的领子很高,显得脖子修长挺拔。白纱被固定在了新娘靠后的头发上在身后摇曳,显得新娘风姿卓越。
图3这张照片是摘自1935年4月7日《图画晨报》,这个上海新娘的装束虽保留了袄裙的上下分身的款式,在袖子和上衣的下摆处,缝制了有很多细褶的荷叶花边,荷叶边是西方礼服中常用的一种装饰手段。上衣经过荷叶边装饰显得比一般的上衣要长,衣身是用一色的面料,而裙子是采用有圆点装饰的面料搭配而成。这款礼服保有传统礼服的款式,在细节上加了些西式花边,创意的成分更多。
图3 上海新娘
图4 上海舞后新娘装
(三)婚礼服西式风格明显的款式表现
图4是摘自1937年4月15日出版的《北洋画报》,是上海舞后穿着新娘装。照片中的新娘露出齐眉的刘海,头纱好像花环一样戴在头上并长长的拖在地上。这款礼服领子仍然是旗袍的款式,但相比起来图4中的领子,已经没有那么高。衣身融合了西式的鱼尾式的长裙摆,整件礼服强调了穿着者的腰部和臀部的线条,显得很妩媚。长长的拖尾使得走红地毯的新娘即神圣又美好。这件礼服已经明显的有中西礼服款式的痕迹了,且融合的不露痕迹。
图5 天津新婚装束表演
图5 的这款礼服是摘自1937年6月15日《北洋画报》,内容为天津新婚装束表演。这件礼服除了保留旗袍的领子以外已经全然没有传统服饰的影子。礼服的肩部捏了丰富的细褶,袖子像一片花瓣一样盖在肩头,这个设计即能修饰胳膊也能显得袖子更富有变化。礼服衬托出新娘婀娜的腰身,裙摆转起则像怒放的太阳花。这位新娘头发盘起,没有带任何头纱及装饰,也许只是为了展示一件礼服的样式。
在民国这个婚仪的发展过程中,初期的婚纱仍然保有传统日常着装的风俗特点,只是色彩上有了变化。渐渐的礼服在局部和细节大力引进了西式的装束元素,最明显的就是采纳了欧洲的许多时髦小花样,细褶,荷叶边,拖地裙摆等等。裙摆有高过脚面的,也可以长至脚踝,也可以再延长而形成裙拖 ,形成了旗袍与西式晚礼服特点的婚礼服,通过收腰,紧身等手法,礼服服装的款式也更能显现出女性的魅力。渐渐的就有纯粹的西式婚纱被人们所接受。民国文明婚礼的新娘礼服由原先显臃肿的绣花裙袄,演变成轻柔曼妙的结婚礼服。
在民国这个时期,结婚礼服的变化明显的受到了西方服饰的影响,但这个影响过程由浅入深,交替前行。并且与结婚的风俗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新娘特有的服饰特点。既不完全等同于国外礼服,也不属于传统服饰。由此可以判断,虽然西方式结婚礼服在民国时期对中国婚礼服的款式变化产生了影响,但礼服的风格变化是由各种新的特点引入产生渐变的过程,不论这种特点是外来的还是自发的,只要与当时的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服装自己的风格。
[1]邵先崇.近代中国的新式婚丧[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良友画报》中的照片与注解.
[3]《北洋画报》中的照片与注解.
[4]《图画晨报》中的照片与注解.
TS941
A
10.3969/j.issn.1673-0968.2017.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