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丽 蒋立恒 叶明全
(皖南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现代教学系统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四大要素,在教学过程中该四大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教学活动进程相对稳定的结构形式[1]。课堂互动教学是涉及诸多要素的教学活动过程,其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是核心。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的詹姆斯泰勒教授曾就学生参与课程的活跃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学生的参与度与教学效果是成正比的[2]。那么如何提高师生互动效率,笔者认为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利用新型教学媒体,是构建互动教学模式的手段之一。
当前高校课堂教师和学生多数时间仿佛两条“平行线”,鲜有交集,多数教师感觉像是在做“一个人的演讲”,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尽管上课出勤率较高,但是多数学生“形在而神不在”,思维根本不在课堂上,这一现象我们称之为“隐形逃课”[3]。据某些高校研究结果显示,高达97.5%学生有过隐形逃课的经历,而课堂是学生和教师以知识传承为主要目的进行相互交流的场所,学生课堂参与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重要保证。
课堂互动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理论课堂都以知识讲授为主,主要的互动方式就是提问,可以面向个人提问,也可以面向全班提问,其互动方式较为单一。实际课堂观察时发现,当面向全班提问时,回答问题的始终是固定的少数人,多数学生则是没有反应或是低头回避,出于自尊心等因素的考虑,很少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没听懂的内容,也很少有学生提出疑问。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基于MOOCs的学习已成为一种热门的学习方式,其教学交互也成为关注的焦点。根据果壳网MOOC学院2013到2015年的 “MOOC学习者大调查”的数据显示,50.6%师生没有交互行为,36.2%师生有交互行为,其中在有交互行为的师生中,33.8%的交互行为是发生在48小时后,即学生提出问题,教师48小时后才给予回复,34.5%的交互行为是发生在24小时到48小时之间[4]。
通过以上现象分析说明,无论是线下课堂,还是线上课堂都存在着交互行为不足的现象,而互动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受课时和教学内容的限制,教师无法在课堂上预留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互动的设计。高校通常都是大班教学,人数甚至多达150人左右,这就使得课堂互动更难开展。基于mooc+spooc+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从一定层度上缓解课堂教学压力,但是从学生角度来看,它需要花费大量课余时间进行课前学习,这就使得部分专业课程安排较多时,这种方式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从教师角度来看,需要有专门的教学团队,投入大量时间进行精良教学设计和相关教学视频,而且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否则教学效果会适得其反。本文综合以上因素,提出基于微信的两大服务即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进行辅助课堂教学,同时利用相关网上教学微视频,减轻教师课堂压力,提高师生交互热度,同时教师也无需投入较多精力。
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微信作为“互联网+手机”的重要产物之一,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截止到2016年3月,微信注册用户数量已突破9.27亿,其中微信的使用人群86.2%都是在18—36岁,由此可见,微信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微信应用到互动教学中,可以将师生互动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
微信的群聊功能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面对面建群的方式,一种是通过好友建群的方式。其中面对面建群尤为适用于互动教学,教师只需在课堂上向学生出示建群的四位数字,班级上的所有同学即可快速加入群聊。和QQ群相比,它没有的繁琐“同意加入”的步骤和不安全的人员加入;和微信通过好友建群的方式相比,它建群的前提更为简单,无需和任何一名群成员先成为好友,而且后期课程结束,如需解散此群,操作也更为简单。
微信公众平台具有信息推送功能,学生只需关注一下,即可看到推送的信息。微信公众平台的账号可分为微信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以及微信小程序,其中,微信订阅号的操作最为简单,无需审核,只需个人注册即可,其主要功能如图1所示。群发功能模块可以实现文字、语音、图片、视频和图文等信息推送;投票管理模块可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相关调查;而自定义菜单可实现简单的分类,如图2所示。如只是做简单的教学资源推送,无需进行自定义菜单的设计,只需进行教学资源的群发。订阅号管理模块如图3所示,其中消息管理是实现师生互动的主要手段。此功能是学生根据教师推送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可给予相应答复。
图1 微信订阅号功能模块
图2 微信订阅号自定义菜单
图3 微信订阅号管理模块
基于微信的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如图4,主要包括前端分析、互动教学的设计以及具体的实施措施等内容。
前端分析主要是互动教学活动设计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硬件条件的分析,微信群以及微信公众号的建立,以及对学生当前课程安排和学习习惯的了解。其中硬件条件分析主要包括当前移动学习设备的拥有情况和无线或4G网络的覆盖情况;以操作简单的面对面建群的方式实现微信群的快速加入,订阅号服务作为学习资源和学习任务的推送渠道。学生当前学习课程的安排决定学生课余时间是否充裕,从而影响学习资源和学习的任务的推送量。学生的学习习惯决定要用何种教学手段督促学生进行课前和课后的有效学习,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教师可采用将课余时间学习和借助平台的互动行为作为平时成绩的一种衡量标准,激励学生加强学习和互动。
图4 基于微信的互动教学模式
互动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互动教学模式构建的主要环节,主要包括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时间段的互动设计。
课前互动设计主要分为布置预习任务、提供学习资源和课前预习交流。预习任务主要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并通过微信订阅号为学生推送配套的学习资源,可以是文字描述,也可以是教学微视频,在此基础上,同学们完成预习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借助微信群和同学交流探讨,也可以通过订阅号的回复模块和教师进行互动。
课堂互动设计是互动教学活动设计的核心,重难点教学内容都要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好的课堂互动设计既能传授教学内容,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本次课堂互动设计主要分成两个部分,首先是汇报预习情况,通过预习情况的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此部分以学生主动汇报和教师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部分仍然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但需要配合适时的有效提问,并将此提问结果也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激励学生保持听课的激情和注意力。
课后互动设计主要分为教学效果调查、提供学习资源和课后作业交流。其中教学效果调查主要针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以简单的问卷形式通过订阅号推送给学生,问卷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听课情况和授课知识点,通过听课情况的数据统计决定是否继续加强课堂管理,通过授课知识点的数据分析,确定多数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并通过公众号为学生推送相关知识点的补充学习资源,为学生更好的完成课后作业提供帮助,如图5所示,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通过投票显示,其中知识点“循环结构与++、--运算符的混合程序”有40%的同学未理解,这时教师再推送 “++和—运算符”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如图6所示。发现针对课后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的部分,学生可以在微信群上进行交流,如图7所示。
图5 知识点分解调查投票
图6 ++和--运算符
图7 微信群讨论区
本研究以 “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为例,课程结束后以问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调查。86%的同学认为大学课堂需要互动,互动有利于提升学习效率,其中88%的同学统一新式的互动更能吸引学生的参与。如图8所示,通过基于微信的这种新型的互动方式,60%的同学表示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40%的同学表示对计算机编程语言产生了兴趣。
图8
移动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微信应用于互动教学,其强大的互动性,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同时减轻教师课堂教学任务。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应尽可能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1]李红美.面向智慧教室的ARS互动教学模式及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104-109.
[2]李霞.高校美术鉴赏课多点互动式微信教学模式探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9-115.
[3]程辰.大学生课堂消极行为调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4]郑勤华.基于学习者视角的MOOCs教学交互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6):7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