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平 李忠文 司纪凯 董亮辉
[摘 要]针对教师在跨校区教学过程中答疑辅导出现的时间、空间受限问题,文章以即时通信技术为基础,以电脑或智能手机为载体,搭建远程答疑辅导平台,结合传统答疑辅导形式,形成跨校区远程与面授混合答疑辅导模式;所在平台人员既是问题提出者又是问题解决者,实现了角色的相互转换,扩大了问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克服了传统答疑辅导过程中随着答疑的结束相应资源、问题不能延续的弊端;对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进行分类,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动态决定面授答疑辅导的时间和地点,使面授答疑辅导更具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跨校区教学答疑辅导过程中时间与空间受限的问题。
[关键词]跨校区;远程答疑;建群;面授辅导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9-0055-03
从2000年开始,原郑州大学、河南医科大学、郑州工学院合并办学,合并后的新郑州大学开始实行跨校区运行模式,这种跨校区的办学模式开拓了新的教育发展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加了郑州大学的竞争优势,原有办学的根本矛盾得以解决[1],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其中就包括教学过程中的答疑辅导问题。学校为解决由于跨校区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采取了诸多措施,如增加班车、提供午休室等,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跨校区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受限问题。
一、跨校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跨校区教学给教师答疑辅导造成的时间问题
教师因为要到不同的校区上课(指导),所以需要和不同校区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为了赶班车,教师往往上课(指导)后就直接去停车点,学生除了上课(指导)时间几乎见不到任课(指导)教师。虽然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指导)过程中,也给学生提供了固定的地点,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但是在固定的时间答疑,往往是学生有问题的时候,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辅导;而当教师有时间辅导的时候,学生的问题可能已经影响到后面的学习(研究)。
(二)跨校区教学给教师答疑辅导造成的空间问题
跨校区办学使教师需要在不同的校区开展教学活动,不同校区的距离给教师的组织教学造成诸多不便,比如住在城市中心区的教师要到城市新区教学,住在城市新区的教师要到城市中心区教学,而且有可能是在多个校区来回进行,这本身就是对教师精力与体力的一种考验。仅就新校区而言,由于校园面积较大,学生的学习区、生活区,教师的办公区等模块化的校园设计使得各区之间距离较远,学生从宿舍到教师办公室(答疑辅导地点)一般情况下也需要20至30分钟,这个空间距离就导致部分学生消极对待答疑辅导活动,给他们不主动寻求答疑辅导提供了客观原因,也造成学生学习问题的累积。同时,教师住处和校区间的距离也减少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机会。
(三)跨校区教学过程中,师生交互的同步性较差,固定答疑时间、固定答疑地点的答疑模式已难以满足跨校區教学的需要
实际的教学答疑辅导环节,无论是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或者是竞赛辅导等,由于学生问题的出现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学生出现的问题需要及时给予答复,现行的固定答疑时间、答疑地点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答疑辅导的需要,因此需要研究跨校区办学条件下新的答疑辅导模式。
本课题组针对以上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基于即时通信工具[2]和远程技术[3]手段的成熟,形成了以即时通信技术为基础,电脑或智能手机为载体,远程和面授为一体的混合答疑辅导模式。
二、混合答疑辅导平台的构建及功能实现
混合答疑辅导平台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微信群或QQ 群[4],是现今国内最为流行的两种网络聊天工具,特别是微信群。由它们构建的虚拟的网络社会, 可以实现多人同时在线/离线交流服务。发起者可邀请朋友或者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加入到同一个群中。微信或QQ的讨论、留言、群文件、语音、群相册、群硬盘和视频等多种功能,为答疑辅导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智能手机和电脑的普及应用为答疑辅导平台功能的实现提供了载体。
首先,在构建跨校区远程与面授混合答疑辅导平台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答疑的用途、规模和性质等建立相应功能的工作微信群、QQ群等,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
(1)工作群的创建。首先根据不同的目的创建微信群或QQ 群[5],指定有时间、精力且愿意为本群服务的教师为管理员(助教和学生也可以为负责人)。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比如第一次上课或通过班委、辅导员、竞赛辅导将有关的二维码、QQ 号码、微信群名称等信息告知相关人员,管理员或负责人在“群公告”中通知并邀请所有相关的人员加入群中,当然群里的成员也可以邀请相关人员加入。名字建议给出一个规范的格式,如院系_年级_班级_姓名等,这样可以比较清楚地知道人员分布情况,为以后的答疑总结提供方便。建议相关人员使用真名,但不做硬性要求,这样可以在答疑过程中根据相关问题了解到具体学生的实际情况,使面授答疑辅导更具有针对性。
(2)答疑辅导活动的开展。所有人员的问题都可以在相应的答疑辅导平台提出,管理人员或责任人可以给出一个提出问题的基本规范,要求平台成员根据问题的大小、类型等以语音、文字或文档等形式给出。一般情况下,答疑平台都会多人在线,在不影响正常学习如学生正在上其他课程等的情况下,在线人员可以实时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是答疑辅导的参与者,更是答疑辅导活动的主持者,鼓励群里的成员根据群中提出的问题,给出自己的理解或对有争议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实现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深化理解。
(3)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理汇总。群中能解决的问题就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如果是个性问题,可以单独给学生答疑,以免对其他学生造成干扰;如果是共性问题,则征求平台中相关人员的意见,确定集中答疑的时间和地点,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专题解决。
(4)将答疑辅导的重点问题及其答案汇总上传,以便平台中的成员回头查阅,同时将有用的相关资源上传共享。教师也可以根据情况将有些共性内容录制成视频等材料,让相关人员课下消化。
(5)根据课程进度和作业情况,利用平台进行作业点评,发布授课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以及预习注意事项等[6]。
(6)对本群非相关内容进行过滤与限制。在执行群答疑辅导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本群建群目的无关的内容,这时需要管理员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限制,同时进行积极引导。
其次,改进传统的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答疑辅导模式。教师不再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等待学生,而是利用搭建的答疑辅导平台,了解需要答疑辅导的问题及其性质与类型,确定答疑辅导的对象与方式。对于不能通过答疑辅导平台解决的问题,则根据课程或研究内容的进度、学生的时间等条件,提出面授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参加人员等,使得答疑辅导更具针对性、效率更高。
再次,有些课程由多位教师承担,实验课由专业实验老师指导,但由于学生的学科、专业等不同,教学内容也存在差异,为促进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学生和教师的交流,答疑辅导平台可以引入承担不同学科同一课程的教师或不同课程的教师以及不同专业的学生,这样有助于大家从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的视角出发,对一个知识点或一个问题发表意见,以得到更为全面的认识。整个答疑辅导平台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另外,整个平台还有任务预告、作业布置、资料下载等,如图2所示。
三、混合答疑辅导平台的实践及其效果
目前,该教学答疑辅导模式已应用到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有关课程及相关教学活动,如自动化专业基础课检测与转换技术的答疑辅导環节(新区)、自动化本科毕业设计指导环节(新区),嵌入式本科毕业设计指导环节(北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选修课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新区)的答疑辅导环节,郑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环节(新区),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指导(新区),“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指导环节(新区),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指导环节(新区、北区)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各类相关竞赛中,先后取得多项国家级、省级、校级奖励。
任课教师通过QQ答疑辅导平台,大大提高了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的答疑效率和答疑效果。2017年,该课程仅有4人未达标(含2名留级学生),未达标率不足2.6%,而优秀率接近20%。
四、结语
本文以电脑或智能手机为载体,通过即时通信软件,建立远程答疑辅导平台,解决郑州大学跨校区答疑辅导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根据远程答疑辅导的需要,动态决定需要面授答疑的地点和时间,提高了面授答疑的效率,弥补了传统事先固定答疑时间与地点的不足,形成了利用现代即时通讯技术实现远程和现场混合答疑的有效模式。
目前,该项目在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学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实践表明,该项目的混合答疑辅导模式不但对郑州大学跨校区工科教学答疑辅导有用,对郑州大学其他课程跨校区教学答疑辅导具有指导意义,对于省内其他高校乃至全国高校的跨校区教学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由于效果良好,郑州大学跨校区工科远程与面授混合答疑辅导模式研究与实践于2018年8月获得河南省教育厅教育信息化优秀成果一等奖。
在实践过程中,项目也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如目前的答疑辅导系统是建立在QQ群、微信群的基础上,创建简单,载体普及率高,易于实现,但所有功能只能创建在现有功能的基础上。本课题组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相同或相似问题需要人工识别,系统不能进行自动分类和答疑。另外,平台仅仅实现课后答疑功能,并未涉及相关其他功能,比如课前预习、课堂学习等功能。下一步可以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相关技术实现课程之间知识的自动关联,复杂公式的直接输入,提问的实时通知等功能,并将其服务扩展至课前预习、课题学习等范围,提升其功能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黄亚飞,樊绍胜. 跨校区理工科专业课程群答疑平台的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0(1):109-111.
[2] 蒋燕,熊才平. 利用QQ群构建课外辅导答疑平台[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7(12):47-49.
[3] 张晨婧仔, 焦建利. 基于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的在线辅导教学交互策略[J].开放教育研究,2014(6):95-102.
[4] 刘丽英.基于智能手机QQ 群的学习平台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以天津科技大学为例[J].中国轻工教育,2015(5): 93-95.
[5] 叶璟,刘超男.基于微信及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16(3): 33-35.
[6] 艾建平, 程丽红, 陈智琴, 等.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以材料力学性能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2018(1):53-56.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