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准学情,恰切地选择《武陵春》一文的助读资料

2017-03-01 03:30李晓雯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8期
关键词:学情

李晓雯

摘 要:《武陵春》为李清照中年孀居后所作,与一般的闺词思妇作品不一样。这首词简炼含蓄 ,很显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疑惑,教师不妨依据学情,恰切地筛选与教学有关的资料进行助读,创设自主探究的阅读情境,从而优化教学方法,增强阅读效果。

关键词:脉准 学情 助读资料

清楚地记得2014年4月在杭州聆听了陈隆升先生的《从“学”的视角重构语文课堂》的讲座,他主要通过对语文教师“学情分析”的理论研究和个案分析,详实而系统地解剖了当下“学情分析”的基本状态,论述了重构走出“学情分析”困惑的理想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路向,对我们浙派名师19位学员“学情分析”能力的培养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1]

29年的教龄启示我,语文教师研究学情不仅在备课时要与具体课文紧密结合,而且要在语文课堂上要不断地进行学情分析,因为教学是动态且不可重复的过程,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要随时关注课堂教学的具体形态,不断地开展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诊断、评估与分析,提供有益于解惑探究的课堂环境。在古诗文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课文,恰切地引入课文助读资料,使学生不再囿于原知识层面的疑惑,以便为下一步的有效教学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支撑,并进行及时适度的调整,促进学生不断地深入学习。

一、脉准盲点,恰切地选择背景资料

学生面对具体的课文,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链接的地方,这就会产生阅读盲点。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知识本身抽象、时代久远等。这时可以将相关的课外材料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知识与课外的材料相互链接,如我去峡川镇中心学校送教《武陵春》一课时,“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人非”具体指词人的什么遭遇?有许多学生质疑。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针对这个盲点,我适时地为学生提供“抓手”,恰切地选择了这样的背景资料:当时北宋沦丧,李清照于1127年末到老家青州,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向来被视若珍宝,此时已被抢烧一空,绍兴五年(1135)独自流亡到金华,含泪泣血写了这首词,此时已物是人非,国家、家乡、文物、丈夫等噩耗劫难纠缠她一身。[2]

“人非”这个词是作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因为历史年代久远造成了盲然无绪,所以可以通过选择背景资料去弥补。学生不仅可以释疑,更可以从情感内心上去体会作者、作品。[3]

二、脉准困惑点,恰切地选择补充资料

学生困惑时,我们要“诊学情”、“寻病因”、“觅良方”,以“情”定教,恰切地选择补充资料,适时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4~8]

送教《武陵春》一课时,让学生理解句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愁”字的内涵,学生们知道“忧愁、愁苦”,但不能往纵深处去揣摩、理解,在这困惑之时,我引进了补充资料,靖康之耻和避乱流亡之愁,当时李清照已53岁,万般劫难,處境凄惨,内心极度哀愁。

经过资料补充,结合上下词句,同学们感知李清照的愁苦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词人的愁实在是太苦太深了,为了使读者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词人就把“愁”当作“很重的物体”来写,以至于连小舟都载不动

一重愁:再婚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个人身遇之愁。

二重愁:四处逃亡,遭受身心颠沛流离之苦,国家沦丧之愁。

三重愁:曲高和寡,超越时空的千年孤独,万般劫难之愁。

深重的愁啊,终究还是无法排遣,难以释怀。欲说无语、欲诉无人。理解了三重愁后,学生的情感变得立体丰厚。教学就是适时地提供化解疑惑、平缓坡度的助读资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凭依这些“帮手”,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9]

三、脉准伸长点,恰切地选取拓展资料

我们所接触的每一篇课文,其实只是这阅读空间中的一个“点”,通过助读资料,可以把这一“点”引申出无限的内容。余映潮老师在《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也明确讲到:“助读,就是利用资料来读书,这是一种阅读理解教材的重要方法,也是一种治学方法。

名师送教《武陵春》课结之际,我对李清照进行了一个小结:

一代人杰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纵览她那凄凉的一生,心中难免有点酸楚、同情,更是钦佩、仰望!1976年,国际天文学会聘请一些专家为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水星上的环形山命名;其中有座环形山命名为李清照。自此,这位有着一代词宗之称的女诗人的名字走出了偏安一隅的朝廷,穿越时空,走向了寰宇。让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去拜读她的作品,来缅怀这位伟大的女词人!课外阅读《如梦令》《声声慢》。[10]

课堂接近尾声,我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声声慢》,大家都有些不舍。其实,这样最好,酒至微醺,花到半开,那是最好的境界。课堂提示,真正的李清照,需要每一个人自己去阅读,自己去感悟。你悟到的东西,才是你自己的,老师讲的,只是一个点而已。

陈隆升教授指出文学作品教学“解读”要解决的是学生读不懂的问题,教学重要而永恒的理念是为学习者充分备课,只有脉准学情,才能了解课堂教学动态,才能找准教学中的盲点和生长点,适切地选择助读资料,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理解历史,体验生活,更好地在生命的对话中袒露心灵、深化思考,不断地激活生命状态。

参考文献:

[1] 陈隆升.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 诸斌杰,孙崇恩等《 李清照资料汇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4.

[3] 余映潮:语文教师阅读教材的艺术

[4] 曹明海 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4-1。

[5] 王丽娅. 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探析, 2009, (16) .

[6] 《论文本阅读助读资料选择的有效性》 高群 《文学教育·中旬版》2011年2月

[7] 《文本阅读助读资料筛选的有效策略》雷林宙 《语文建设》2008年4月

[8] 《教材文本资源与教学内容的确定》曹明海 赵宏亮《语文建设》2008年第10期

[9] 《引入助读资料激活语文课堂》姜涛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10年10月

[10]《用好文本背景,促进个性阅读》 李光明 盖丽《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学情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小学数学学情分析后的高效课堂
学情诊断:为“以学定教”的课堂指路
例析学情资源在初中历史文化课堂中的开发与运用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基于学情设计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新文化运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