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镇浓
摘 要:语文课“学生投入——走上讲台”教学模式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学生投入”的理論,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语文课教学。本文就从这一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案例、教学效果及教学体会等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学生投入 行为投入 情感投入 认知投入 教学模式
在中学语文课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主动投入,笔者在教学中坚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运用“学生投入”的理论,尝试教师退出讲台,学生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下投入教学——走上讲台,充当教师,带动全体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之中,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传授者,形成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学生投入——走上讲台”教学的模式。
一、“学生投入——走上讲台”教学的理论依据
“学生投入”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行为投入为载体的个性化的课程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的经验活动。
学生在学习的投入,包括行为投入、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三个方面,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以行为投入为载体。行为投入指学生在课堂可以被教师观察到的行为和课外时间的投入;认知投入指认知活动中感知、思维等在学习中的投入;情感投入指意向活动中情绪、意志、欲念等在学习中的投入。
二、“学生投入——走上讲台”的教学目标
所谓语文课“学生投入——走上讲台”式教学,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学生投入”的理论,以阅读教学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课文内容、表现方法等方面,让学生以走上讲台的方式,从行为上带动“情感”和“认知”投入整个教学过程,象教师一样引导学生挖掘课文的文本价值、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语文课教学。
这一教学方式进行之前,教师先选一重点课文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示范教学,然后选择适当的课文让学生讲解。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把课文分成若干小部分,分配给由六到七人组成而能力互异的学习小组;指定专人负责课前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教师检查,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小组推举一人写成教案,并上台讲解;组员补充,并针对某一问题主持全班讨论;之后,教师总结,评价教学得失,强调知识点和重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讲一遍,教师评析一遍,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够加深印象,增强理解。
三、“学生投入——走上讲台”的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过程
首先,学生阅读课文,搜集有关的资料,并分析、研究资料和课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弄懂全文内容及其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
其次,各学习小组把重点放在所分配的内容的理解上。
再次,教师检查,提出问题或指出漏洞。
最后,学生总结归纳,写成教案。
2.课堂讲析过程
首先,学生走上讲台,分析讲解所分配的课文内容。
其次,学习小组成员补充主讲人遗漏的内容或讲解时表达不清楚的地方。
再次,其他小组学生发问,进行讨论。
最后,教师评析教学得失,强调知识点和重点。
四、“学生投入——走上讲台”的教学案例
以古文《过秦论》教学为例说明
1.课前安排和课前准备:
《过秦论》共五个自然段,长一点的第二、三自然段划分为二个小节,全文分七小节,再加上全文总结,就分给八个学习小组,基本上全班学生从行为上参与了进来。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入课前准备状态。
2.教学过程:
首先,主讲人上台讲解,然后,备课小组同学补充发言,再下来全班发问、讨论,之后,教师从两方面予以总结:一是抓住学生有分歧的地方进行分析讲解,二是纠正或补充学生讲解和讨论时有失误或遗漏的地方。
比如学生讲解第二段“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余”字,有的同学说是“剩余的”的意思,有的同学说是“多余的”意思,有的同学说是“足够的”意思。面对分歧,引导学生阅读上文一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因矣”,并分析说:“这一句说明秦人与九国未交战,自然不会损失兵力,就不存在‘剩余的意思。一个秦国之师与九国百万之师在兵力上比较,也没有‘多余的意思。那么到底‘余是什么意思呢?还要看上文‘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从这句说明九国联盟瓦解了,百万之师也不存在了,那么面对一个个诸候国,秦的兵力是强大的,但不会是把与某个诸候国的兵力相比较之后,让多出的兵力去打仗,而是集中所有的兵力去打,所以这里的‘余应理解为‘足够的意思。”
再如,学生在总结写秦的强盛时,板书不够完整,也不够简练,我就上台针对板书讲解补充,明确秦的强盛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三王的扩张;二是诸侯的恐惧;三是秦的反攻;四是王弱而国无事。
又如学生总结第三段,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治国措施,分析得不清楚,概括力不强,没抓住要害,我一一引导使学生明确了秦始皇的治国措施是“愚民政策”、“弱民政策”、“敌民政策”。特别后面的以民为敌的政策,国家统一了,也收缴了六国的兵器铸为金人十二,但秦始皇还在国内四处布满了强兵利卒,随时缉查盘问呵斥老百姓,作者的“谁呵”一词有力地揭露了秦始皇以民为敌的暴政。
学生讲完一节,补充、讨论,教师评析总结得失,用了两个课时完成了教学任务,特别令人欣慰的是,我随意抽查了几位学生,他们都能有序地把课文内容背下来,虽不流利,但把主要内容和重点词句都背了出来。
五、“学生投入——走上讲台”的教学效果。
1.以教促读——强化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搜集资料信息,分析研究,思考理解,归纳总结,到上讲台讲解,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动脑、动手、动口,能自觉地把教师分配讲课任务的压力变为动力。跑书店、图书馆查阅资料,向教师请教,做到有目的的学习,有步骤的探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力争达到全面而正确地理解,形成自我学习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即阅读能力。
2.以讲促说——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上台讲课,就是一种口语实践活动。在讲台上学会用简洁、灵活、自然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既锻炼口语表达的准确性、连贯性、丰富性的能力,又反映出备课时教案写作中思维的明晰性、周密性、逻辑性和广阔性。
虽则第一次可能不尽不意,但锻炼的次数多了,准备充分了,经验积累得多了,就克服语言的烦琐,克服思维的单一和思路的凌乱,做到出口成章,流畅自如。
3.质疑问难——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班同学讲课,没有教师讲课时的距离感和压抑感。况且一堂课有几位学生上台讲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讲课特点,自始至终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再者,教师坐在同学们中间当一名忠实的听众,缩小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成为同学们学习上的朋友,使课堂间形成了一种宽松、平等、新鲜的氛围。
这种氛围诱发了听课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学生可以大胆地发表看法,提出问题。因为是学生讲课,受主观因素如怯场、知识面不广、经验不足等影响,学生在讲解时出现的问题多是难免的,听课学生质疑的地方也会增多,课堂讨论也就成了可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问题的随堂解决,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上深刻的印象。这样,问题教学才真正走上了正常的轨道,也正在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学生讲课讲得好,听课的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受到启迪;如果讲得不好,听课的學生和教师也可以告诫讲课的学生,自己也可以吸取经验教训,以警示自己的学习或教学。
六、“学生投入——走上讲台”的教学体会
1.学生走上讲台,教师方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比如,对于某篇课文,学生到底哪些经过自学就能弄懂,哪些还弄不懂,从学生讲课中就表露了出来。教师只要抓住学生的不懂或模糊处,也就基本上抓住了教学的难点;或者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所偏差,经过教师的分析,知道存在的问题之所在,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同时,学生讲课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教师从中可以发觉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时地改进或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完善自己的教育行为。
2.学生走上讲台,学生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教学中由教师讲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到学生听课做笔记、回答问题皆是单向教学的模式。而学生投入教学,走上讲台,由学生讲解课文、学生质疑问难、学生集体讨论,到教师总结评价,启发引导学生再思考,再研究、再探索,乃是由学生到教师,再由教师到学生的双向共融的教学模式。
在师生双向共融的模式中,教师只起导航作用,即主导作用,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操作中教师才真正把握了我国大教育家孔子的所推行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学生和教师才真正达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境界。
3.学生走上讲台,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在一些忧患。上台讲课的学生既参与了课前准备的整个过程,又写成教案上台用自己的语言把内容讲出来,还能做到“学生投入”理论中行为、情感、认知的投入,积累了一定的课程学习经验,为以后的学习深化提供了信心和动力。但未上台讲课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行为”投入了其中,但在情感或认知投入方面还存在投入不足的现象。关于这种现象如何克服,我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答的是:都想有上讲台讲课的机会,一增强责任心;二变压力为动力,全身心投入学习;三积累经验,培养各种能力。
总之,语文课“学生投入——走上讲台”教学模式的尝试只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个小插曲,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还要不断地继续创新,以多种教学模式来丰富和完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行为,情感和认知的完全投入,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