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教师社会服务现状和途径探究

2017-03-01 19:33何露丹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50期
关键词:社会服务双师型产教融合

何露丹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在产教融合视域下,以浙江省高校和院校合作企业的现状调查和分析为切入点,分析发现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的顶层设计思路没有完全打开,社会服务平台建设还有待完善等问题。要求教师今后的社会服务在形式上多样化、规范化,内容上全方位多角度。

关键词:社会服务;产教融合;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21-02

大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教育和社会的沟通”。在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作为高校三大基本职能之一的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已经作为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在产教融合视域下,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是发展双师型教师的需要;高校教师多种形式为企业服务,是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深化高校和实训基地、合作公司的合作重要基石。以深化产教融合为前提,把握教师社会服务的现状,拓宽教师社会服务的途径,是新时代下高校发展的指向标。

一、高校教师社会服务的现状

从国家政策层面来讲,中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在《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5年工作要点》指出,“推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常态化。深入推进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和在线教育联盟建设,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学习资源向全社会开放。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应用性人才需求紧俏的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西方发达国家深度产教融合的高校教育体制,为我们高校教育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供了国际环境和发展思路。自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最早将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新功能,时下高等院校除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之外还有社会服务的职能。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是国家与社会之需要,“职业教育之目的,一方为人计,曰以供青年谋生之所急也;一方又为事计,曰以供社会分业之所需也”。现在高校教育要求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同市场“零距离”对接,真正把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应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生产、服务、管理行业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加强科学研究,高校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多种形式的产教融合工作,强化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职能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推进作用。高校推动地方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的崛起、企业的本地化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浙江省受访的高校调查结果来看,时下多数高校的顶层设计社会服务模式建设思路没有完全打开。社会服务还没有上升到高校基本工作之一的层面,只是作为师生工作之余的工作。大多数安排在及假日等闲暇时间进行,很少占用正常的教学时间。属于师生自发组织行为,学校层面的大多局限于鼓励,作为中心任务加以布置、规划推进还在少数。再者,社会服务平台建设还有待完善。服务的模式单一,多数为学校为企业提供服务,而缺少和服务对象的足够互动,只有企业和高校的持续深入合作,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成为校企合作的主体,才能充分发挥高校职业人才的优势。

二、高校教师社会服务的途径要求

1.完善双师型社会服务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双师型社会服务教师队伍是实现高质量社会服务的保障。挑选建立一支学高校和行业高素质“双师型”社会服务教师队伍,保证参与社会服务的教师都具有较强社会服务的能力。根据高校要求,加快建设一支熟悉产业状况、服务产业转型、支撑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教学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技能,真正实现服务教师的双师素养。

2.服务途径形式要多样化、规范化。推进高校教师社会服务途径形式要多样化、规范化。政府政策层面扶植,建立技能名师工作室。以技能名师工作室的形式牵头开展社会服务。《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切实提高校业教育的质量,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依据产业发展需求,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共建产学研联合体、技能名师工作室,使其成为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院校的资源,积极主动承担各级各类社会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各类从业人员的学历和技能水平。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十三五”期间,在杭州市职业院校扶持建设30个技能名师工作室”。现在很多杭州高校已经着手建立名师工作室。根据受调查院校的数据显示,现在高校对于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发挥正在做出很大的努力。现在高校关于教师的挂职锻炼形式有:脱产式、半脱产式、非脱产式等三种形式。具体来讲,脱产式是教师承担学院部分工作量,如4个课时左右。不再担任学院其他教学工作任务,在行业企业全职担任职位工作。如120个工作日。半脱产式。教师承担高校部分工作量,如6个课时左右。在行业企业担任职位工作。如60个工作日。非脱产式。教师在高校基本工作量不变,利用寒暑假期间去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如30个工作日。社会服务是根据高校的挂职锻炼政策,基于实训基地的合作情况,结合企业的服务需求和内容,探索一项新的社会服务途径。

3.实现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内容全方位多角度。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内容全方位多角度,有走出去也有引进来。社会服务的内容要根据实际的社会需求,根据公司的要求订立相关的内容。可以分模块、分层次进行。高校教师为企业员工提供职业素养培训服务。主要内容是作为一名企业的员工,应该具有的职业品质。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企业文化教育等。采用的形式是利用员工的业余时间分开授课。校企合作加强职业考证和鉴定服务。企业在人员培养、员工素质教育、学历提升方面,有急切的需求。尤其是以制造型企业为代表。员工的职业素养不是很高,已经深深困扰雇主和员工,影响员工的职业发展,也影响了企業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升。利用高校的多学科优势,集合区域内总工会的资源情况,开展专业技能和学历学位的提升,为员工建立完整的考证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实现员工的综合素质发展。进一步完善企业人才的高校聘用服务制度。高校各个专业结合学科、专业、行业发展情况,确保高校聘用的企业人才质量。完善聘用流程,规范聘用程序,让聘用不再浮于形式,注重可持续性。建立校企对接窗口。

4.真正的校企双赢才能可持续发展。要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提高社会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搭建服务平台,从政策扶持角度入手。现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深入。学院聘请企业人员为兼职讲师、教授。开展讲座、校园招聘、提供企业岗位一对一实训服务等。拓宽服务載体,增强社会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进一步“开门办学”就是要“把企业专家引进来,让高校教师走进企业,让培养的人才落户企业”。首先,初期社会服务主要形式为教师为企业进行教育培训为主要任务。教师转变只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观念,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开阔的视野,对时下热点和本区域发展状况,找到服务的行业和服务的点。通过广泛的调查与交流,寻找适合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适应企业需求情况的服务的方法和教学途径,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其次,要不仅进行理论研究,同时要重视应用类的研究,尝试承担横向课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三、高校教师社会服务的意义

高校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有效补充形式,能为社会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他的教育方式是与社会实践联系最紧密的。强化教师社会服务能弥补学校时间经费的不足,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业水平,还可有效地连接社会各界。提高的学校的知名度,建立实践教学平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社会需要高校教师的才华和专业知识为其服务。高校也需要社会这片广阔的天地进行实践。社会服务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总之,“以系统的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产教深度融合为主线,以促进行业产业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背景下,建立双师型社会服务教师队伍是实现高质量社会服务的保障。并要求社会服务在形式上多样化,内容上全方位多角度,真正的企双赢才能持久,让教师的社会服务真正落地、落实、有效。

参考文献:

[1]徐学兰.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社会服务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4,(4).

[2]刘剑峰,刘德发.浅谈实现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的途径[J].职教研究,2012,(3).

[3]王文凯,彭换新.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4).

[4]王连静,胡楠.美国高校社会服务发展的历史及其主要形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0).

[5]张云霞.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

猜你喜欢
社会服务双师型产教融合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