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小菊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越來越频繁,而英语作为各国间交流的主要语言,其作用也不可忽视。为顺应时代的潮流,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小学教育中便开展了英语课程。虽然英语教学在小学课程中实施已久,但其教学效果一直不太乐观,就目前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做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反思;策略
小学英语课堂的开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响应义务教育号召的表现。在现阶段,我国小学英语课堂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存在许多的问题,只有积极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小学英语教学效果越来越好。
一、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1.从教师的教学方面来看
据调查,很多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使英语教学课堂比较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乐趣。另外,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还是沿用老一套的模式,没有跟上时代的节奏,这也导致小学英语课堂没有得到很好的教学效率。
2.从学生学习角度来看
很多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无法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无法真正融入英语课堂中,对待英语也没有端正态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语教学的发展。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专注力不强,这也是英语教学中的重大问题。
3.从其他角度来看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父母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少用到英语,觉得学习英语没有多大作用,因此在孩子学英语方面并不上心。父母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
二、改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
1.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点,积极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校园是一个学习的乐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创建一个“英语角”,让学生每周进行一次单元话题对话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巩固学生的英语知识,还能有效锻炼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My classroom这一单元中,教师就可以通过现场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问“whats in the classroom?”然后让学生通过对教室的观察进行回答,他们有的回答“many desks and chairs”,有的回答“one blackboard”,还有的回答“one drinking fountain”等,这不仅让学生的学习有趣有了极大提高,而且也让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
2.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英语教学深入小学课堂是新课改模式下教育的又一次创新之举,这要求教师在完成基础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很多学生对教师形成了依赖,遇到问题不会自己主动寻求解题思路,而是一味地等待老师的答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想办法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六年级课堂学习how do you feel?这一单元时,在课后的“lets the try”让学生自主听听力的环节中,教师可以尽量让学生多听几次录音,或是让学生一点点地记下录音内容,不要一下子就将答案和盘托出,让学生自己探索答案,这样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也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提高,不再一心依赖教师给出答案。
3.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
英语的学习是要多说多听的,但习惯了汉语的学生总是不好意思开口说英语,而且在校园生活中除了英语教学课堂外,其他时间学生没有办法对英语进行练习。所以,除了课堂的认真教学外,教师可以举办一些课外教学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英语课堂,例如,请外国友人来给小学生上一堂英语课,因为大多数的英语课堂都是中国教师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请外国朋友来上课,一下子就会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也能让他们迅速地投入英语课堂的学习中。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去一些国际化的学校参观,鼓励他们多和外国学生交流沟通,通过实地开口说英语和听英语,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4.鼓励式教学,让学生多开口说英语
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都有一种害羞心理,不敢在人前开口说英语,但英语的有效学习就是要多说多练习。例如,在三年级刚刚接触英语的时候,在hello这一单元中,教师就可以对学生采取鼓励式教育,通过鼓励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勇敢地讲英语,用英语自我介绍。教师的肯定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建立良好的鼓励机制,让学生敢于发音,对英语不再产生惧怕心理。
小学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因此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方式极为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乐趣,让英语教学效果更显著,为学生以后学习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俐.课堂表演: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4(7).
[2]杨彦.小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研究[J].神州,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