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竟然+李咏强+胡长德
摘 要:我国航天事业和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给测控士官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测控士官岗位任职能力的构成,以光电测量岗位士官某实装操作课为例,探索了一条“围绕岗位任职能力,开展课程设计”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
关键词:测控;士官教育;教学改革;岗位任职能力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和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测控士官作为科研试验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担的工作变得更加繁重,操作和维护的试验装备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使用、管理和维修日益精细,给测控士官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满足高素质测控士官人才队伍建设需求,逐步探索了一条“围绕岗位任职能力,开展课程设计”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
一、测控士官岗位任职能力分析
测控士官素质模型由两部分构成(如图1),左侧表明士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素质,右侧表明士官应具有的岗位能力,且由初级到高级逐级扩展。
初级士官应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军事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军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素质,在岗位能力素质上定性为操作技能型。初级士官应了解测控相关的基本知识,本岗位设备的基本原理、工作特点和常用性能指标,掌握设备功能并会独立操作使用,能在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完成试验任务和设备维护保养。
中级士官相对初级士官,在基本能力素质方面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较强的组训能力,能够组织所属人员开展业务训练。在岗位能力素质方面,中级士官定性为专业能手型。应较为系统的学习掌握测控相关的技术知识,熟悉本岗位设备组成、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全面掌握设备功能并熟练操作使用,能独立完成本岗位试验任务,会使用常用的检测仪器,完成设备常规指标检测,具备一般故障的排除能力。
高级士官能独立指导初级士官完成训练任务,具备带领所属人员独立承担试验任务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指挥管理能力。在岗位能力素质方面,高级士官定性为技术尖子型。应了解测控技术发展,深入掌握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熟练使用仪器仪表进行设备指标检测,独立发现和排除设备故障,根据设备特点和任务需求设计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能熟练解决常见技术问题,具有技术革新和应急处置能力。
二、课程设计案例
试验靶场光电测量专业以培养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专学历,并通过本专业相应工种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的技能型士官人才为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设计上突出“岗位任职能力”的核心地位,要求毕业学员能胜任光电经纬仪、弹道相机、实况记录设备、目标特性测量设备等光测技师相关工作岗位,达到“军政素质高、专业技术精、训管能力强”,能适应信息化战争和科研试验任务需要等一系列标准(如图2)。
为达到这一标准,专业教学团队探索了一条“围绕岗位任职能力,开展课程设计”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下面以光电测量岗位士官《弹道相机操作与维护》课程为例进行说明。
(一)围绕岗位任职能力,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测控士官素质模型,可将光电测量岗位士官岗位任职能力分为“知识”“技能”“素质”三大模块。据此,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将总体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技能”“素质”三大目标。
1.“知识”目标——夯实理论基础
要求学员了解几种典型型号弹道相机设备的组成、工作原理、主要技术性能指标等,做到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为后续“技能”“素质”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2.“技能”目标——培养操作技能
培养学员基本的设备操作技能,能独立完成本岗位试验任务;掌握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保养的操作技能,会使用常用的检测仪器,完成设备常规指标检测;具备一般故障的排除能力,发生故障时,能对故障进行定位与排除。
3.“素质”目标——形成专业素养
能够严格遵守设备安全操作和管理使用等方面的规定,在日常训练中,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熟知设备参试流程,能够协同其他岗位完成参试任务,团队协作能力强;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较强的组训能力,能够组织所属人员开展业务训练。
(二)围绕岗位任职能力,优化教学理念
《弹道相机操作与维护》课程是试验靶场光电测量专业的一门任职岗位必修课,也是实装操作课。本课程以能力本位、学员本位为基本理念,以岗位任职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知识”教学与“能力 、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在夯实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注重培养学员的设备操作技能,以及组训、参训、协作、管理等方面的素质,全面提升教育教学实战化水平。
(三)围绕岗位任职能力,分析授课对象
本案例中授课对象共14个学员,对其学历和原专業分布情况做了调查,如图3所示:
1.高中毕业生有12人,中专毕业生有1人,大专毕业生有1人;
2.原来从事测控相关专业的5人,从事测发相关专业的3人,从事通信专业的1人,从事勤务岗位的5人。
总体上看,学员学历层次比较接近,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但是动手能力很强,学习积极主动性高;学员以测控、测发专业为主,对试验训练基地和本专业所承担的任务有一定的了解,但也有部分学员没有接触过本专业。针对上述特点,在课程授课过程中大力推行互动式教学,增设提问、讨论、练习、演示、实操、参观等环节,帮助学员增加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四)围绕岗位任职能力,设计教学内容
本课程内容设计以“岗位任职能力”为牵引,遵循“与装备紧密结合、与装备发展相衔接、与岗位能力要求相适应”的原则,围绕“知识”“技能”“素质”三大目标,设置了六个专题。其中,“设备概述”“光学系统”“编码器”以及“时统终端”四个专题对应“知识”目标;“实训课目”专题对应“技能”目标;“弹道相机设备实训课目”和“战斗任务程序”两个专题对应“素质”目标。
(五)围绕岗位任职能力,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理论教学+课堂讨论+分组实验+现地教学”模式,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通过“理论教学”,帮助学员掌握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分组实验”和“现地教学”,培养学员设备操作技能;通过“课堂讨论”,鼓励学员开展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培养学员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员体会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再到总结提升的过程,循序渐进地形成岗位任职能力。
(六)围绕岗位任职能力,完善考核标准
以“过程性教学、形成性考核、岗位化训练”为指导思想,注重考查学员基本操作技能、专业素养和基础理论知识,在课程考核上采取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1.理论考试,在课程结束时组织实施,占总成绩的30%;
2.技能考核,根据平时实验和综合实验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60%;
3.平时成绩,根据平时作业、参与课堂讨论、回答课堂提问等情况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10%。
三、实践与反思
(一)实践效果
为探讨该课堂改革思路的可行性,检验改革效果,总结经验,完善改革方法,本教学团队于2015年将“围绕岗位任职能力,开展课程设计”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付诸实践,运用到光电测量岗位士官《弹道相机操作与维护》课程教学过程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知识”目标的完成情况
“知识”目标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达成,即课程设计中的“设备概述”“光学系统”“编码器”以及“时统终端”四个专题,共计14个课时,占总课时量的35%。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员文化基础参差不齐、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等特点,大力推行了互动式教学,采用提问、讨论、实物演示等方法,帮助学员增加感性认识,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使学员对几种典型型号弹道相机设备的组成、工作原理、主要技术性能指标等具备了一定的了解,为后续“技能”、“素质”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2.“技能”目标的完成情况
“技能”目标主要通过实践环节达成,即课程设计中的“弹道相机设备实训课目”专题。“技能”目标是三大教学目标的核心,是岗位任职能力最直接的体现,为高标准地达成“技能”目标,在课程设计上为“弹道相机设备实训课目”专题安排了24个课时,占总课时量的60%。
结合现有教学保障条件,设置了六个实训科目——“装载分析理论弹道”“单杆模拟跟踪”“设备日维护”“设备未正常加电故障定位与排除”“数据通信故障故障定位与排除”“图像显示异常故障定位与排除”,涉及弹道相机设备操作、维护保养、故障定位与排除等方面的操作技能。通过实践,培养了学员的实装操作与维护能力,对强化学员的业务技能,奠定岗位任职基础,提高实战化训练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3.“素质”目标的完成情况
“素质”目标通过课堂讲授和实践环节共同达成,即课程设计中的“战斗任务程序”和“弹道相机设备实训课目”两个专题。
通过“战斗任务程序”专题2个课时的讲授,使学员了解了弹道相机设备参试流程,熟悉了设备安全操作和管理使用等方面的规定。
在“弹道相机设备实训课目”专题24个课时的实践过程中,通过“独立操作”,帮助学员进一步掌握设备参试流程,严格遵守设备安全操作和管理使用等方面的规定,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通过“分组练习”,协同其他岗位完成参试任务,帮助学员增强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专业组训”,组织所属人员开展业务训练,帮助学员掌握一定的管理能力和较强的组训能力。
(二)总结反思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课堂实践,检验了“围绕岗位任职能力,开展课程设计”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法的可行性,同时也凸显出了亟待改进的一些问题。
1.学风建设方面
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员学习态度不够积极,需要学员队配合,加强学风建设,适时开展小竞赛、小测验,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等方式,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教学保障条件方面
现有的教学保障条件,只能支撑完成弹道相机设备部分操作科目的教学任务,因此需要配置一套典型型号的弹道相机设备,使教学设计更加贴近岗位、贴近实战。
3.教育教学资料方面
院校教育教學教材内容陈旧,可通过加强各试验基地和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不断更新教学教材内容,使院校教育时刻走在装备发展前沿。
参考文献
[1]廖从伟,任敏.论信息化进程中士官学员信息素质的培养[J].中国士官,2009(1).
[2]高东红.打造精品课程提高士官人才培养质量[J].海军院校教育,2006(2).
[3]韩国宏.军队信息化指挥人才培养初探[J].科教导刊,2011(4).
[4]臧宏辉,邹清,刁云鹏.浅议士官教育中的课堂教学改革[J].中国士官,2009(1).
[5]孙宗兴,武华锋,贾庆锋.适应士官制度深化改革积极推进士官组训模式创新发展[J].中国士官,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