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号”由来趣谈
别号,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别称。简称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在古人称谓中,别号亦常作为称呼之用。由于别号不像名和字一样受到家族行辈的限制,字数多少不拘,因而比较能够自由地反映出个人的意趣和爱好。早在晋代起,即有少数文人雅士自取别号,唐宋时别号逐渐流行,到了明清则几乎人人都有别号。至今,有的文人仍有用别号的习惯,甚至有的人别号多达几个、十几个,如明末清初学者傅山,有公它、真山、浊翁、石人、朱衣道人等别号。通常情况下,别号的取名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情趣、爱好为号。晋代詩人陶渊明号称“五柳先生”,并自称“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宋人欧阳修晚年取号“六一居士”,他自己解释说:“吾家藏书一万卷,集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布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老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平日寄情山水,自号“醉翁”,旨在取“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之意。
地名为号。“诗仙”李白生长于四川江油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皮日休早年就读于湖北襄阳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宋诗人黄庭坚曾读书于安徽替山县山谷寺,自号“山谷道人”。清朝诗人袁枚在江宁小仓山建随园,悠游其中近五十年,故号“随园主人”。另如王安石、韩愈、谢眺则以籍贯或为官之地为号,故称王临川、韩昌黎、谢宣州。
志向为号。古时,一些人往往借立号来表明人生追求和志向。唐人司图空才华卓绝,志气高远,为衰败没落的唐王朝竭志尽忠,然而回天无术,最后佯称足疾,退出官场。晚年看破红尘,隐居山林,以“耐辱居士”为号。近代进步人士的号多带有强烈的爱国色彩,申明其救国拯民的壮志。如谭嗣同号“壮飞”,陈天华号“思黄”,秋瑾号“鉴湖女侠”,邹容号“革命军中马前卒”等。
(林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