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艳
[摘 要]小学数学试题的编写不仅要体现新课标中的知识要求和理念要求,还应该通过考试试题引导教师减少机械题、重复的情境、结构化试题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力和创造性思维,促进教师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真实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纸笔答题;数学试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2-066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与成效,还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因此,教师只有为学生设计合理的纸笔答题内容,才能更好地凸显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减少机械应用的考试试题,增加过程目标的测评试题
如今的考题更多地关注了知识的探究和产生过程,引导学生重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比如,在考查学生分数计算的掌握情况时,传统的题目一般是“口算 × ”。主要考查学生对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这样的考查目标显然过于单一,教师只能看到学生的口算结果,不知道学生的思考过程。
教师可针对这个知识点编制出重知识形成过程的题目:
请你用画图或者语言描述等方法计算 × 。
我是这样想的: 。
这样就能看到学生对分数乘分数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情况了。
学生一般有这几种常见做法:(1)运用画图法,先在长方形图中表示出 ,再找到其中的 ,从而得到正确的结果;(2)根据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分数和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最后答案能约分的要约分。
通过这样的考查方式,不仅能看到学生的思考过程,还能促进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二、减少传统试题的情境和呈现方式,增加新情境的问题呈现
出题者应尝试采用图文结合等丰富的情境,考查学生是否已经拥有运用已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考查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掌握情况时,传统的题目是“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学生看到题目就能凭借条件反射快速得到正确答案。
教师可以变换题目的情境:
根据给出的数据,面积最大的是( ),面积相等的是( )和( )。
本题考查的核心知识点仍然是基本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运用,但由于题目的情境变了,对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程度的挑战。由此可见,教师应当关注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減少结构化的试题,增加富有生活意义的数学试题
出题方式应该跳出“应用数学”和“结构数学”的模式,关注数学知识的价值和生活中的数学。
比如,在考查数据收集和统计知识时,传统的题目是“常见的统计图有( )统计图、( )统计图和( )统计图……在这些统计图中,最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的是( )统计图。”这样的题目缺乏生活化的情境,如果换成具有生活情境的数学问题,就能发挥统计知识的更大价值:
小南调查了自己班级50位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结果如右图:
其中A代表《猫和老鼠》,B代表《名侦探柯南》,C代表《蓝猫淘气3000问》,D代表《樱桃小丸子》。
(1)请你运用已经掌握的统计知识,把小南的调查结果用统计图(表)表示,使人一目了然。
(2)根据统计结果,你获得了什么信息?请你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写出其中的两个结论。
解决这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学生需要综合运用统计的知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生还能体会到学好数学的重要作用。
总之,小学数学试题的编写,不仅要考查学生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还要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能力水平,逐渐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和应用意识。
(责编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