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里有一款酱料,名字就叫做“下饭菜”,多种口味。顾名思义,吃了特别下饭。有段时间,堂弟特别喜欢这款酱,吃饭时不吃其他菜,就惦记这下饭菜,夹一筷子,配口米饭,一会儿工夫,米饭就见底了。这酱料鲜香麻辣,配着花生、芝麻等坚果,油汪汪的光泽让人忍不住吞咽口水。重口味的食物本就容易下饭,更何况加了多种调味料,难怪堂弟爱吃。
相传下饭菜的起源是清康熙年间,天府望族乾氏公子才智过人,然屡考不中,乡民甚疑,缘公子难适异乡饮食。后,家厨精心烹制數十营养菜肴,以罐密封,伴公子入京。公子每餐辅以开胃,既饱食欲,更解思乡之苦,专心应考,果然高中!缘何?曰:“三日不食,口中无味心甚慌。”后乾盛记下饭菜得以流传。
下饭菜的主料大多是一些廉价的蔬菜,比如大头菜、酸菜,高端一点,会有蕨菜、鲜笋、香菇之类的。配上油、辣椒、花椒等调味品,再辅以少量坚果碎,烹饪而成。价格便宜,却喷香诱人。
大部分下饭菜还是实打实的“菜”。
比如湖南地区的许多菜式都是名副其实的下饭菜,又香又辣又开胃。湘菜小炒有个有趣的地方,就是喜欢把各种原材料切得碎碎的,一起下锅翻炒,各种食物的味道相互融合。脆骨、鸡胗、五花肉等等,都是小炒的好食材,搭配切碎的蒜粒、青红辣椒、韭菜一起下锅,吃的时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好味道不分家。
而江南地区的下饭菜却不靠辣味下饭。某日和友人去一家绍兴菜馆,临河而建,略显简陋。搬张桌子到室外临河而坐,对面便是一户户人家。阳光甚好,照得桌上的一叠酱鸭透出油亮的光泽,玫瑰红色的鸭肉似垂髫小儿颊边漾起的红晕,鲜嫩诱人。酱鸭好吃,鸭子要选好,肥瘦得宜才会不油不柴。往往都是立冬之后开始腌制,冬令时节,常常看到街边的餐馆搭起架子,一排排酱鸭整齐悬挂,而自家的酱鸭大多悬挂在阳台。每家都有自己制作酱鸭的方子,有的偏甜有的偏咸,如果爱吃辣,就加辣。晒干的程度也有讲究,太干太湿都不美味。总之,要做一只美味的酱鸭并不容易。酱鸭空口吃往往太咸,搭配米饭刚刚好,放一块酱鸭在热气腾腾的米饭上,利用米饭的热气将酱鸭薰热。油脂微微融化时,咬一口,配上米饭,皮子微脆,鸭肉鲜嫩,浓郁的酱香渗透到骨子里,让人欲罢不能。
重口味容易做出下饭菜,可有些下饭菜却是实实在在的清淡菜,同样下饭。青菜芋艿糊就是下饭菜里的小清新,重口味世界的清流。芋头切块,和咸肉、瑶柱炖煮,直到芋头软烂呈糊状,加入切得细细的小青菜。很清淡,但就是很下饭,而且一定要配着米饭才能吃出它的妙处。芋艿融化成糊,温柔地包裹着细碎的青菜,汤汁鲜美可口,细腻爽滑,又有点粘稠的感觉。总之,当天在座的各位,纷纷要求加碗米饭。
而像腐乳、酱瓜、泡菜之类价廉物美、购买容易的下饭菜,则是家中必备。哪天胃口不开,来上一小碟,也是妥帖舒适的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