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风机:吹拂大工业

2017-03-01 16:37杰森
当代工人 2016年13期
关键词:叶轮压缩机食堂

杰森

清晨,小雪。

已是早春三月,冬却挣扎着不愿离去。

同天气一样阴冷的还有供给侧结构调整以来的国企,一片萧条,唱衰之声不绝于耳。

走出地铁1号线张士开发区中央大街站,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鼓)的大门就在眼前。我看了看表,时间还早,准备去食堂吃个早饭。一个身影远远走来,脚步慢而扎实,是孙师傅。

“孙师傅早。”“是小赵啊,最近工作忙不忙?身体怎么样?”

我快步上前,边和孙师傅握手边回答:“还行,不是很忙,身体也不错。您身体怎么样?”

“挺好的,挺好的。”

这一老一少的握手和微笑,既是沈鼓老工人对晚辈的爱护,也是青年工人对老一辈技术专家的尊重……

沈鼓的前身是日满钢材工业株式会社本工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资扩建改造,被确定为全国第一家风机专业制造厂,于1953年更名为“沈阳扇风机厂”,孙师傅就是在那时成为厂里的技术员。

我入厂时,孙师傅已经退休,但作为焊接专家被厂里返聘。孙师傅是“胸怀朝阳何所惧,敢用青春献沈鼓”的那一代人。因为经历丰富,孙师傅总爱和我们年轻人说起沈鼓的“第一”。沈鼓曾研制出第一台国产化大型离心压缩机,第一套80万吨/年产加氢裂化装置用氢压机,首台30万吨/年产合成氨装置用空压机等等。

新工人引以为傲的同时,也会感慨这些成绩离自己太遥远,没有真实感。风趣的孙师傅就给我们讲故事,沈鼓的故事。

沈阳鼓风机厂是1963年正式定名的。那时,离心压缩机是特别高大上的产品,生产它必须解决一个特殊结构叶轮的焊接问题。意大利的一家企业最牛。孙师傅和工友被派出去学习。意大利企业一方面觉得中国刚起步,算不上竞争对手,另一方面又觉得可以敷衍来学习的中国工人,很多设备禁止参观,对操作方法更是避而不谈。

孙师傅决定换个方向,去一线和工人们在一起。孙师傅每天泡在现场,多走多看,虚心向意方的工人求教。他还准备了不少有中国特色的小礼物。当然,给礼物也要找时机,不然显得意图太明显。没想到,意方工人非常喜欢这些礼物,交流越来越顺畅,孙师傅也终于看到了特殊结构叶轮的加工图纸和工人实际操作的过程,初步了解了这种叶轮的焊接方法。

回国后,孙师傅主导,结合我们产品的特点,做了大胆改进和反复实验,最终确定了开槽焊叶轮工艺,并形成纸版标准,一直沿用至今。西气东输工程使用的压缩机叶轮很多都是用这种焊接工艺制造的。

为了满足开槽焊接工艺,前期需要配套三坐标加工设备。这在当时是稀缺资源。欧美限制中国技术发展,不卖设备给中国企业。沈鼓人采用曲线采购的方法,从第三国买了两台二手设备。这两台古董级别的设备至今仍在沈鼓运转,干着它力所能及的工作。

2000年,孙师傅又看准了世界先进的焊接方法:机器人自动焊接。孙师傅说:“沈鼓一定要有自己的焊接机器人。”刚入厂的我有幸参与这个项目,就在那时,我与孙师傅相识。如今,机器人焊接已不再是沈鼓先进的加工工艺,电火花加工、钎焊等先进工艺已经开始在实际中应用。3D打印、激光熔覆焊等科技含量更高的加工方法也被列为发展项目。

不知不觉,我和孙师傅聊了有一阵子,雪渐渐小了,挥手告别,互道珍重。

转过小花园边上的甬道,就是单位食堂了,两层楼,面积很大,这是沈鼓2006年搬迁改造后新建的。和老厂区的食堂相比,更加气派显档次。只是我仍难忘在旧厂区的日子,那时的天空格外蓝,阳光格外灿烂。这样的形容有些老套,但那就是我的感情,我的心,那里有一辈子忘不掉的回忆。

沈鼓老厂区位于沈阳铁西区,分南北两个院落,北院面积大,正门临云峰街。南院小一些,临北四路。食堂在南院对面,挨着独身宿舍和职工俱乐部。这样的配置,是很多员工向家人朋友炫耀的资本。

我工作的地方在北院,大约要步行10分钟才能到食堂,距离有些远,但没带饭的时候还是愿意去食堂吃一顿。一来能碰到其他部门熟悉的朋友,围在铺着塑料桌布的餐桌旁,边吃边唠。二来是嘴馋,奔着沈鼓食堂招牌菜烧萝卜去的。大师傅将萝卜切丁,挂面糊过油后红烧,什么肉都不放,外焦里嫩,爽口开胃,就着浓浓的芡汁儿和上大托盘蒸的白米饭,好吃得不得了。不夸张地说,吃了这,下午都能多干个活。

在食堂吃饭,身边不断有拎着饭盒的工友走过,因为没有位置,干脆买回去吃。如果路过的餐桌上有认识的工友就挤挤,心情反倒敞亮……

越合计越饿,我加快了奔向食堂的脚步。

“小赵,等我一下。”有人叫我。

是师傅。沈鼓的青工都有师傅,他们不光把技术传承,还让沈鼓精神绵延不息。我的师傅姓陈,长我10歲,话不多,工作却不含糊。

我入厂时,师傅刚从德国接受机器人焊接操作培训回来,我拜他为师。我们朝夕相处,共同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也共同见证了10年间沈鼓的做大做强。

2004年,沈鼓对沈阳水泵股份有限公司、沈阳气体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战略重组和重大技术改造,组建了新的沈鼓集团,并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国产化4万空分压缩机,填补了国家空白。这套机组是沈鼓“五朵金花”主导设计的产品。这之后又成功开发了4.8万空分压缩机和5.2万空分压缩机,这些产品的制造现场,都留下了我们师徒忙碌的身影。为此,我与每个沈鼓工人一样,深感自豪。

2006年,沈鼓开始搬迁重组,生产搬迁同步进行。师傅跟我说:“这些设备都是进口的,谁也没真正拆解过,除了认真小心,我们没有更好的办法。”这期间,不止我和师傅,许多沈鼓员工都一样起早贪黑。拆解前,师傅带着我配合搬迁公司,给设备做标示,把每个零件都记下来,在什么位置,怎么重装。

设备很快在新厂区安装好,调试那天是周末,新婚的我正在酒店陪家人吃饭,突然接到师傅电话:“设备上电了,但计算机无法启动,不清楚原因,安装公司的工程师也没办法。你能过来不?”我了解师傅,不到万不得已,他都不会给我打这个电话。没说的,我摘掉了领带,解开衬衫的领口,立马打车奔向新厂区。我想着可能的原因,又不断否定自己的推测。

说实话,我心里没底,只能试试看,上电,主机开机,听到自检的“嘀”声,稍稍松了口气,计算机硬件没有问题。最终确定是预装的批处理文件丢失,系统不能启动。这种情况没出现过,我赶紧拿出操作手册,又把当年培训的笔记找出来,在操作手册第三0六页找到了重装批处理文件的说明,装载、保存、重启、加载、再重启,随后是焦急的等待……

10分钟后,师傅给车间主任打了个电话:“领导,可以签字验收了。”

离开现场时,我的白衬衫已经湿透,领口也被灰尘汗渍浸染,如今已微微的泛黄,但仍挂在衣柜里。

每次和师傅聊天,技术问题和企业发展都是主要内容,因此,总觉意犹未尽。吃完早饭离开食堂,我和师傅并肩走在厂内的创新大道上,话题还是离不开企业。2015年以来,煤炭钢铁石化这些产能过剩的领域成为重点改革对象。沈鼓的产品恰恰主要服务于这些领域。

“今年不好干啊。”已生华发的师傅忧心忡忡。

“嗯,确实不好干,活越来越少。”

“上边开会了,企业要转型,从客户服务上打出缺口。如果不转变,这寒冬就真的难过了。”

是啊,仿佛一夜之间,订单取消,项目下马,工人们没了活干,看着成吨的物料被贴上暂停生产的标识,我也有些迷茫。为什么沈鼓在装备制造领域连连取得重大突破,比如被誉为“大国重器”的百万吨乙烯机组,比如2015年在沈鼓集团营口厂区试车成功10万空分机组,再比如紧锣密鼓进行的大风洞项目,如今反而沒了市场?

我想不通,但想活下去,想和企业一起往前走。我们只有转变思路,主动去适应这种变革。彻底摒弃之前一家独大的思想,从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新机组不订购,那么老机组的维修保养、升级改造就是一个巨大市场。同时,沈鼓还肩负着另一个使命,只要沈鼓存在,外国公司就不敢漫天要价,就不敢要挟中国的装备制造业,这种现实意义是无法替代的,也是无法用产值来衡量的。改革的阵痛刻骨铭心,但活下去就有希望。

走着走着,迎面来了几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他们热情地和师傅打招呼。我问师傅这些人是谁。

“新入职的,焊接专业。”

“愿意学吗?焊接很苦的。”我看着远去的新人。

“这几个还挺能吃苦的,也愿意学。”

雪完全停了,太阳说不定马上就会探出头来,看着这群年轻人远去的背影,我喃喃自语:“年轻就是希望,有希望,脚步就不会停止。”工

猜你喜欢
叶轮压缩机食堂
往复压缩机管道振动分析与减振处理
离心泵叶轮与电机连接结构的研究
用车刀精雕
肉,回锅里了
基于故障树模型的往复式压缩机填料密封失效分析
基于故障树模型的往复式压缩机填料密封失效分析
配合间隙对涡轮增压器运动性能的影响
循环氢压缩机防喘振系统改造
浅析压缩机在煤化工工艺中的应用和实践
谁更恐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