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转型与融合下的坚守与创新

2017-03-01 13:22朱建华
科技传播 2016年22期
关键词:坚守创新融合

朱建华

摘 要 当前,传统纸媒面临的现状可谓是“内外交困”。一方面广告经营正在遭遇至今仍不见底的“断崖式”下跌;另一方面信息传播平台已从传统的纸质介质转向了以手机为代表的屏端介质,传统纸媒的传播渠道优势不复存在。此外,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带来的冲击,一批昔日优秀的传统媒体人纷纷离职,这进一步冲击了传统纸媒昔日牢固的根基。对于传统媒体人来说,坚守很不易,创新也很难,但需要认识到,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构建,源于日常新闻生产中每一天、每一次的坚守与创新。创新,如今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传统媒体人在坚守中如何创新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本文结合2015年院士增选报道具体分析了我国报业转型与融合背景下的坚守与创新的路径。在坚守上应确保所刊发的内容符合规范,要能为用户提供优质内容,另外还应充分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的业务导向作用;在创新上应加强新闻生产的组织与策划,把新媒体作为发布的首要平台,创新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手段。

关键词 报业转型;融合;坚守;创新;院士增选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5-0115-04

新闻,每天都在发生。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源于每一天、每一篇有力的报道。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纸媒的日常报道该如何坚守与创新?2015年12月,两年一度的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相继公布,这成为全国媒体关注的重点。对于这次院士增选结果,不少纸媒次日均在头版突出处理,后面还给予了一到三个版不等的报道,但这些见报稿件多数却没有在互联网上获得广泛传播。投入充足版面做的报道,传播效果却一般,这是为什么?

1 同题报道存在多处事实差异

有比较才有区别。2015年12月7日,两年一度的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相继公布,这成为全国媒体关注的重点。次日,武汉地区7家主要纸媒都在版面上给予了显著且充分的报道。比较这些报道发现,存在一些事实上的差异。

1.1 新增的是院士还是两院院士

《湖北日报》:我省喜添8位院士

《长江日报》:新增8名两院院士

《楚天都市报》:我省新增8位院士

《楚天金报》:湖北喜增8名两院院士

《武汉晚报》:湖北一夜之间多了8位院士

《武汉晨报》:武汉地区新增8位两院院士

《长江商报》:湖北新增8院士

湖北此次新增的是8名院士还是8名两院院士?这实际上是不同的。在我国,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统称为两院院士。这次院士增选的实际情况是,湖北有4人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另有4人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较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新增8名院士。

如果笼统地称新增8名两院院士则存在歧义。这可以理解为新增的8名院士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因为,确实存在有人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情况。例如,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是湖北唯一的两院院士。他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华社2015年12月12日播发的《两院院士建议建立降低南水北调水量水质风险的保障机制》的消息稿中,对李德仁的介绍即为“两院院士”。

1.2 湖北目前共有多少位院士

《湖北日报》:截至目前,我省两院院士共计71人。《楚天都市报》:我省两院院士已达71人。

《武汉晚报》:截至目前,我省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0名,“两院”院士共计71名(70人),其中李德仁是两院院士。

《楚天金报》:我省院士总人数达71人。

《武汉晨报》:截至目前,湖北两院院士总人数已达71人。

上述这些表述,又让人比较凌乱。具体表现在,除没有严格区分院士与两院院士外,在计算院士总人数时表述上存在冲突。这次院士增选之后,湖北到底有多少位院士,是70人还是71人?具体情况是,此次院士增选之后,湖北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0人,但李德仁是“两院院士”。如,统计湖北院士总人数为71人,则应说明李德仁是“两院院士”,即重復统计了一次。如果笼统地称湖北院士总人数达71人不太严谨,《武汉晚报》处理上较为巧妙。

1.3 院士增选结果创了什么纪录

《湖北日报》:这是18年来湖北新当选院士人数最多的一年。

《长江日报》:武汉地区新当选两院院士人数最多的一年是1995年,当年共9人当选。

《楚天都市报》:18年来最多。

《楚天金报》:为18年最多。

《武汉晚报》: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各4位创历史纪录。

新闻要用事实说话,新闻表述应该有出处和依据。湖北此次院士增选创了什么纪录?看了不同媒体的表述,让人有些犯糊涂。《武汉晚报》标题上提“创历史纪录”,但正文没有相应解释。《湖北日报》头版消息用的是“据悉”;《长江日报》《楚天金报》《武汉晚报》稿件正文均没有交代信息来源;《楚天都市报》的依据是“记者从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科协和武汉市科协获得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1.4 谁是新增院士中最年轻的?

《湖北日报》:今年刚满50岁的他(注:指王永良)是我省新增选院士中两名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楚天都市报》:50岁的他(注:指毛新平)成为湖北新增4名工程院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

湖北此次一共新增了8位院士,谁是最年轻的?简历都是公开的,记者核对应该不难。媒体上出现了两位不同的“最年轻”,虽然表述有差异,但有些不应该。

1.5 湖北这么长时间没有院士?

《长江日报》:2008年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裘法祖去世后,武汉地区医学类院士一直是个“空白”。此次华中科技大学肝脏外科专业陈孝平当选院士,填补了这一7年的“空白”。

《武汉晚报》:“荣誉也是压力,但这只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今后又是一个新起点。希望不久的将来能有第二个、第三个(院士)……”。

《武汉晨报》:“院士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动力和压力,要在科学界有更多的付出和贡献,才不负院士之名。湖北省這么长时间无院士,对湖北省来说是缺憾,今后一定还要、还能出更多的院士,帮助推动湖北省医疗水平的提高。”

同济医院陈孝平当选为院士,改变了湖北7年来无医学院士的历史。“希望不久的将来能有第二个、第三个(院士)”“湖北省这么长时间无院士”作为直接引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下虽然也能理解其含义,但有失严谨。陈孝平的话显然仅仅是指7年来湖北没有医学院士,而非“湖北省这么长时间无院士”。

“2008年,裘法祖院士去世,也使我省失去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唯一的医学院士。”“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使我省失去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唯一的医学院士”,《楚天金报》的表述,也可能会引起裘法祖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误解。

2 稿件多数还停留在发布层面

201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后,不少媒体已通过其“两微一端”第一时间进行了发布,不少用户在次日纸媒刊发报道之前,均已了解或阅读到湖北此次院士增选结果信息。在这样的现状下,传统纸媒的报道又该怎么做?仔细阅读这7家纸媒刊发的报道发现,多数还停留在信息的简单发布层面上,有的甚至还存在“硬伤”。

2.1 内容同质化比例较高

为用户提供独家、优质内容,应该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对于这次院士增选结果的报道,武汉地区七家主要传统纸媒所刊发的内容同质化比例较高。有的可能直接用的是新闻通稿,或者是院士所在单位提供的材料。

2.2 人物报道多系事迹介绍

此次院士增选结果的报道,媒体基本上采取的是“消息+人物”的报道模式;消息是对总体情况的介绍,人物是对新增院士特写式的报道。总体上,各媒体对每个具体人物的报道都较为枯燥,可读性不强。有些媒体刊发的仅仅是事迹介绍,外加一些学术及科研成果。

2.3 记者采访多数无突破

仔细阅读这些见报稿件,看不出记者深入采访痕迹。有的仅仅是做了电话连线采访,有的是院士本人婉拒了采访。没有采访,就没有发现;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院士人物报道枯燥,堆砌材料,与记者采访没有突破有很大的关系。有的媒体在稿件的署名上为记者整理,这说明采访确实没有突破。还有的媒体无奈之下,最后仅刊发了院士一段简历了事。

2.4 新闻稿件写作不规范

新闻稿件写作不规范,在这次院士增选结果的报道中也较为突出。例如,院士被作为人物消息或人物小通讯呈现时,多家媒体刊发的稿件时间要素缺失,其中《湖北日报》5篇、《长江日报》3篇、《楚天都市报》4篇、《楚天金报》5篇、《武汉晚报》5篇、《武汉晨报》5篇、《长江商报》2篇均无时间要素。

2.5 稿件存在事实性差错

“今年59岁的丁烈云是个老武汉,1982年从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本科毕业,1987年武汉工学院硕士,2002年同济大学博士,先后任职于湖北城建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大学。”《武汉晨报》见报的这段话中,除“1987年武汉工学院硕士”“2002年同济大学博士”表述不严谨外,“任职于湖北城建学院”系事实性差错。丁烈云的公开简历中为曾在武汉城建学院任职,并非湖北城建学院。

3 为什么稿件没有被广泛传播

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如果传统纸媒生产的稿件还仅停留在依靠固定的订户、依靠纸上阅读的方式传播,无疑已远远滞后于时代。院士增选结果公布次日,武汉地区七家主要纸媒《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长江商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虽然都给予了重点报道,但通过检索得知,这些报道在互联网上没有获得广泛的传播。

这些稿件没有获得广泛传播也不奇怪。细读这些见报稿件,存在内容同质化比例较高、人物报道多系事迹介绍、记者采访多数无突破、新闻稿件写作不规范、稿件存在事实性差错等值得商榷的问题。此外,所刊发的内容没有独家发现,也没有独到的观察与分析。试问,这样的内容又怎么可能在互联网上获得广泛的传播呢?武汉地区七家主要纸媒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一个全国共性问题。

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布仅是传播的开始。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的本质是什么?是分享,是用户出于对内容的认可自发的分享。用户自发分享的越多,越能形成最为广泛的传播,有了广泛的传播才有影响力。用户是挑剔的,也是苛刻的,这就要求媒体提供的内容一定是新鲜的,是优质的,是独特的,是能够吸引人的,是能够打动人的,是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总之,不能是已有材料的堆砌,还要有点“干货”才行。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人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4 为什么这些稿件被广泛传播

每一次的院士增选情况都十分受关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媒体都会做报道。2015年的院士增选,媒体的哪些报道获得了广泛传播?这些获得广泛传播的报道有什么特点?对于传统媒体从业者又有什么启示?

通过检索,这次院士增选的报道中,现代快报2015年12月10日刊发的《一门三兄弟个个是院士 80字家训传承百年》获得了较为广泛的传播。百度检索显示,这篇报道的相关网页超过2.9万个。媒体还根据这篇报道刊发了《“一门三院士”,知识改变命运归去来兮》《“一门三院士”离不开好家风》《“一门三院士”折射家风与信仰的力量》等多篇评论。

这篇独家报道从祖籍为江苏泰州的华中科技大学李德群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入手,新闻切入点的选取十分自然;以李德仁和李德毅这对亲兄弟以及堂弟李德群皆为院士为报道主线,新闻具有较高的显著性和关注度;报道以李氏家训贯穿其中,既增强了报道的厚度,又弘扬了价值观这一时代主题。

这篇报道虽然也有对材料的运用,但并非是材料的简单堆砌。记者采访到了李德群的堂妹李佩璜,同时还在泰州市姜堰区溱潼古镇的院士旧居,见到了悬在厅堂的李氏80字家训,并在见报时一并刊发。这些都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性、说服力和感染力。

这篇获得广泛傳播并产生影响的报道,值得媒体从业者思考,尤其是武汉地区的媒体从业者思考:这篇独家报道为什么出自江苏同行之手?要知道,李德仁与李德群已在武汉求学、工作、定居数十年了。看到李德群当选为院士,有没有想到他与李德仁的关系?公开简历上,二人都是江苏泰州人,如果能追问一下二者的关系,也许就会有不同的发现。

2015年12月8日,《长江日报》也有李家“一门三院士”的线索,但因采访没有突破,最终没有成稿也就没有见报。这令人遗憾。

当日,《长江日报》获知的另外一条线索,记者连夜投入采访,次日见报的《武大同班同学同赴清华读研同一个寝室走出3位院士》也获得了广泛的传播,百度搜索显示相关网页多达32.5万个。

《长江日报》的“一屋三院士”的报道与现代快报“一门三院士”的报道,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两篇稿件之所以都能获得广泛的传播,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都是独家报道、事情都很典型等。如果这两篇报道都能12月7日或8日就第一时间发布,效果或会更佳。

5 传统纸媒人今天该如何坚守

当前,传统纸媒面临的现状可谓是“内外交困”。一方面广告经营正在遭遇至今仍不见底的“断崖式”下跌;另一方面信息传播平台已从传统的纸质介质转向了以手机为代表的屏端介质,传统纸媒的传播渠道优势不复存在。此外,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带来的冲击,一批昔日优秀的传统媒体人纷纷离职,这进一步冲击了传统纸媒昔日牢固的根基。传统纸媒未来该何去何从?

5.1 应确保所刊发的内容符合规范,事实准确

这应该是一条基本的原则和底线。但从这次院士增选的报道来看,情况并不容乐观,如稿件时间元素缺失,新闻事实层面的差异,甚至事实差错等。媒体对新增院士报道的排序也不完全相同,出现了好几个不同的排序方式,有的按学科,有的按姓名,有的按单位,有的按人物的显著度,且都没有做说明,显得有些杂乱。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媒体和媒体人身上多年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不能丢。新闻生产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记者、编辑、发稿人、审稿人都应恪尽职守,真正做到在其位尽其责。

5.2 采访要力求突破,要为用户提供优质内容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不看报了?原因之一是报纸刊发的内容都是“旧闻”。比如,这次院士增选报道,有些媒体所报道的内容基本上没有超越之前“两微一端”推送的内容范畴,甚至没有超越之前互联网上存在的信息。采访有突破,报道才能有收获,才能为用户提供独家、优质且网上没有的内容。这应该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人的追求。这也是纸媒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这次院士增选报道中获得广泛传播的两篇稿件,无疑都为用户提供了新鲜的优质内容。

5.3 应充分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的业务导向作用

院士增选报道中出现的不良现状,不应该成为新闻生产的常态。要改变这种情况,应充分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的新闻业务导向作用。稿分、星稿、好稿等应倾向于那些有采访、有发现并获得广泛传播的好作品。对于没有采访,直接在新闻通稿或通讯员稿件上署名的现状,应该从制度层面遏制和扭转。

6 传统纸媒人坚守中又如何创新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对于传统媒体人来说,坚守很不易,创新也很难,但需要认识到,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构建,源于日常新闻生产中每一天、每一次的坚守与创新。创新,如今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传统媒体人在坚守中如何创新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6.1 加强新闻生产的组织与策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两年一度的院士增选,增选结果何时公布,都可预测;再加上,此前有效候选人都已公示,投票之后各种“小道消息”已开始流传,这都为媒体事先做好这方面的报道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回顾这次院士增选报道,鲜见有哪家媒体事先做足了充分准备、有独到的新闻策划,基本上都是增选结果正式公布之后临时组织新闻生产。事实上,很多院士所在单位在增选结果正式公布之前,已准备好了新闻通稿。加强日常新闻生产的组织与策划,既要求条口记者、战线记者积极主动,也要求采访部门能提前谋划,还要求编辑部层面要在当日的采前会、编前会上提前进行部署。

6.2 把新媒体作为发布的首要平台

传统纸媒24小时的生产周期,已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即时发布与传播的现实要求。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应该成为传统纸媒新闻生产发布的首要平台;不能说报纸记者采写的内容第二天见报后,再在新媒体平台发布。新媒体平台的信息发布除强调时间要快外,切莫忽视找准信息传播的“引爆点”。如果新媒体平台错失首发的第一落点,更应该努力通过新闻发现或整合创造新的传播点。院士结果增选公布当日中午,长江日报官方微信在本地率先推送《武汉新增4名院士,华科大校长评上了,在汉工程院院士达36人!》,点击阅读超过1.2万人次。该文标题上突出“华科大校长评上了”,这是因为在这4人中华科大校长的身份信息最为显著。后来推送的《这才是史上最牛寝室!一屋三院士,武汉父母看看学霸们是怎样炼成的》,在报纸见报稿件的基础上,通过重新梳理与整合创造了新的传播,微信上点击阅读超过1.4万人次,“家长一百”“亲子团”“武汉家庭教育”等微信公众号还进行了转载。

6.3 创新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手段

传统纸媒报道除时间上不够及时外,还存在内容呈现方式和手段单一等弊端,带给用户的仅仅是文字和图片,体验感、交互感无从谈起。这次院士增选报道,传统纸媒版面都较为陈旧,甚至版面编排多年依旧。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纸媒如何在有限的版面上创新呈现方式和手段,不仅必要而且重要。视觉不仅仅就是版面上文字和图片的摆放,需要通过创新带给用户阅读新体验,变“阅”读为“悦”读。计算机动画技术以及二维码的广泛应用,都为创新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手段提供了可能。比如,介绍院士的成就时可以通过3D动画的形式呈现,还可以植入院士语音,这些不仅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还可以通过二维码与报纸的用户进行有效连接。

猜你喜欢
坚守创新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中国留学生“坚守”克里米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