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浪漫主义歌剧的诗意与“超自然”

2017-03-01 23:14刘进清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浪漫主义歌剧诗意

刘进清

(1.武汉大学 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湖北科技学院 音乐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欧洲浪漫主义歌剧的诗意与“超自然”

刘进清1,2

(1.武汉大学 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湖北科技学院 音乐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欧洲浪漫主义歌剧“情感超越秩序”而充满诗意与“超自然”,它所体现的自由与“绝对”,正是浪漫主义所崇尚的艺术目标。

浪漫主义歌剧;诗意;超自然

在黑格尔所处时代的前前后后,欧洲美学领域中广泛流行着感性主义与形式主义倾向,在这种情况下,黑格尔强调艺术内容的重要性,是因为他认为:象征艺术(最初的艺术类型)是物质溢出精神,而浪漫艺术则是精神溢出物质,也就是说在浪漫艺术里,“自我”至上的主观性内容,在较高的水平上又回到了与形式的失调。情感是黑格尔艺术美学思想的核心,无论是在谈论艺术的本质,还是艺术的创作、表演、欣赏等问题中,都贯穿着一个情字。但他并没有停留在艺术表现主体性情感这个命题的一般陈述上,而是对情感的性质、作用及其在主体精神生活中的地位作了进一步的探索。

在艺术的表现上,黑格尔强调情感与思想的融合,强调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在艺术中理性与感性如何统一?思想与感情如何结合?情感作为艺术特别要表现的领域,它与思想内容有什么关系等问题,从而把美学中对“情感论”的研究推进了一步——从“美的对象”向“审美对象”的转变。这种转变的过程就是后来几乎统治德国美学思想的“移情作用”。其实,对“移情作用”的描述,用黑格尔对月夜、大海一类“感发心情和契合心情”的自然美的解释已经再明白不过了:“这里的意蕴并不属于对象自体,而是在于所唤醒的心情。”①

欧洲浪漫主义歌剧是典型的“移情艺术”——人与自然在情感上的共鸣。其实,“移情作用”在欧洲浪漫主义艺术和浪漫主义诗歌中都是十分突出的现象,如歌德与席勒的诗歌,虽然描写的内容分属现实和理想,但描写对象的丰富情感同样都跃然纸上。

席勒同康德等人一样,不相信客观自然的真实性、可靠性,而要到超自然的“自然精神”中去追求空幻的理想。席勒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打上了理想的印记,而海涅则把这种艺术形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法国有雨果和诗人拉马丁,在英国有拜伦、雪莱和济慈等抒情诗人。他们那些诗意化的作品把浪漫主义精神提升到了一个超脱、深遂的高度。在浪漫主义者那里,诗是用以消解令人失望的现实生活的特殊代言载体。他们相信,诗意的世界应该是一种能超然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语境,是能领悟有形与无形、有限与无限的语言,有着比理性更高的更本质的东西。希腊古典艺术,力求理想化的完美,艺术家们从众多生活的原型中,选择“美的因素”加以综合,创造出一种标准的美的形象,显现出“伟大的静穆和崇高的单纯”;文艺复兴及后来的古典主义时期的艺术家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这一艺术传统,这种标准化的形象固然显得更加完美无缺,但由于艺术中追求的理性、平衡、情感不能溢出形式之外,作品却减弱了生活本身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浪漫主义艺术强调主观、强调个性,情感溢出形式而充满了对诗意与幻想的自发性追求,音乐艺术则被浪漫主义者视为纯粹的表现诗意的艺术。 “诗所提炼出来的永远是有力量的,本质的,显出特征的东西,而这种富于表现性的本质的东西,正是理想性的东西。”②在这里的诗意是同一般诗相区别的,是从具体中升华出来且具有意蕴的东西。在表现纯粹的诗意方面,音乐由于抽象与表现的自由,音响总是被情感赋予各种变化而充满诗意。在浪漫主义歌剧艺术中,音乐是它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它既可在时间中展开,也同绘画、雕塑那样在空间里建构;它也可像舞蹈、戏剧那样以肢体动作或语言作为传播媒介,而且更以抽象音符的运动作为表达戏剧性的手段。歌剧艺术正是兼有不同艺术的特质,把音乐艺术中的诗意纯粹、神秘或充满异国情调的形象,用综合艺术的视听方式在舞台上呈现出来。浪漫主义艺术家崇尚和追寻的超然艺术价值正好在歌剧作品中得以体现,歌剧艺术成为浪漫主义艺术中音乐与戏剧结合的最高综合形式。

黑格尔认为,浪漫主义艺术所要表现的对象是自由的心灵生活。从根本上说19世纪浪漫主义的出现,是人的价值提升及要求个性的解放,是对封建政权和因循守旧学院派古典艺术的反叛。敏感的艺术家们已经看到了资本主义和工业生产时代加到人们身上的精神重压和枷锁,他们缅古怀今,寄情于神话与爱情,崇尚原始的自然之力,都是为了从中获得灵感以抒发主观的诗意与幻想。浪漫主义歌剧,就是试图用诗意的幻想与激情去实现心灵的这种自由。史诗、神话和传说,以及爱情、忧伤、孤独、超自然等都是浪漫主义艺术家心灵的某种强烈渴望使然。从韦伯《魔弹射手》对神秘、超自然题材的钟情、托马以歌德的小说《威廉.麦士特的学习时代》写成的歌剧《迷娘》,洋溢着南国风情的浪漫与感伤、到最能完美表达瓦格纳诗人性格的作品《漂泊的荷兰人》;从瓦格纳将中世纪以来就流传的特里斯坦的故事加以纯粹化,专注内心主观描写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以神话和传说为题材创作的歌剧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到威尔第根据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改编而成的歌剧——描写至上爱情等等。浪漫主义歌剧通过描绘“自我”的虚幻世界,来体现他们心灵的本真。霍夫曼说:“在谱写的诗歌用词语来说明种种确定的感情歌唱中,音乐魔力的作用就象道士的仙丹一般,只需几粒就足以浸泡出任何精妙美味的冲剂来……音乐的魔力是如此强烈,而且愈益显示出它的力量……”③霍夫曼独特的文学艺术表现观,在这里可谓昭然若揭,他强调艺术的内在心灵塑造,强调情感对形式规则的反判。对于浪漫主义来说,诗意的存在是心灵的归宿,物质世界是不具备审美观照的,艺术就是要实现对现实的超越。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无情现实粉碎了人们理想王国的美梦,而浪漫主义艺术却又不断制造出精神的“海市蜃楼”,艺术家们用诗意与幻想把这种美梦装扮得五彩缤纷,目的就是实现同现实的疏离。浪漫主义者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寄情于纯粹浪漫的艺术当中,希冀诗意超越现实,同时希望诗意观照现实生活,给精神以慰藉。浪漫精神形溢于表的罗西尼与托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崇尚诗意的表达和解释,特别是瓦格纳在他的歌剧中寻求诗的特质,让浪漫的灵魂逃避到一个幻想的理想彼岸。浪漫主义歌剧的诗意幻想与激情,亦是艺术家们心灵本真的表现,情感的充分表达正是浪漫主义对理性的反叛和走向“绝对精神”的力量。歌剧艺术在他们那里是一种纯粹的诗意表现,这远离概念、综合而主观的艺术形式,所体现的自由与“绝对”,是融入浪漫主义艺术家都崇尚的艺术目标:大自然情结。

谈到大自然情结,首推“百科全书”学派的卢梭,他很早就提出“回归自然”。卢梭作为诗人和哲学家,积极探索自然,倡导“人心和平”。卢梭认为,人的本性被世纪交替新崛起的欧洲工业文明和科学文明所糟蹋,只有回到大自然,人的本性才能复归,返回大自然是人性复归的一剂良药。在当时的德国,许多思想家和艺术家对即将到来的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社会普遍机械化,就深感忧虑,忧心忡忡。田园世界才是人类最好的去处,大自然对于患有感伤、孤独病的浪漫主义者可以说是唯一真正信赖的场所。到大自然中去,享受“森林间的孤寂”,让心灵得到慰藉,人性灵魂得以净化。浪漫主义艺术家也多以大自然为表现的对象,描绘美丽的田野森林,继而讴歌生命与爱情。谢林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发现了一个通向无限和理想的领域就是大自然。在自然哲学中,谢林充分地表达了自然与艺术的关系。他于1807年10月12日在慕尼黑美术学院所发表的讲演《论造型美术同自然的关系》中,指出艺术不能盲目地抄袭自然,艺术家应从古希腊典范的“模仿”作品中借助“一种神奇的、永恒的、创造的原动力,产生一种能积极创造一切事物的力量”。“在宇宙的和谐中看到那种他从上帝里获得的最高的美”。费希特也说:“只有回到大自然,才是幸福的源泉。把大自然同道德上的自由对立起来的见解是错误的。大自然不仅建立起肠胃的工场,也建立了头脑的庙堂。”④黑格尔也承认自然的美,大自然的景色能唤起与契合人的心情,尽管不能“自为”的自然美低于艺术的美,所以艺术的表现不能模仿自然,但也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享受“森林间的孤寂”构成了浪漫主义艺术最普遍的社会心理和人文生态语境。艺术家们从对大自然的观察中省悟自我心灵,获取灵感。浪漫主义的绘画、音乐、诗歌、戏剧等一批经典之作,常常是从大自然的宁静和孤寂中汲取创作灵感的产物。

自然主义哲学给欧洲浪漫主义艺术以极大的影响,“回归自然”使浪漫主义者既逃避现实,又在精神上寻找到了新的“理性王国”,在情感的表达上又找到了新的立足点。唯心主义哲学的兴起,是浪漫主义音乐美学的重要根源,抬高精神,而贬低物质;强调理念和抽象的绝对的主体,最终将人们的注意力由外部引入内心世界,由内在精神来解释一切事物。他们的口号是“回到内心世界去”, “理性王国”被证明是一个虚幻的美梦,浪漫主义者不希冀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精神的满足与寄托。艺术的价值就在于自我的情感表现,他们用艺术来宣泄内心压抑的痛苦,以消解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与隔阂。艺术成为人类心灵的“世外桃源”,如果我们一般可以把艺术审美活动看作是一种心灵的自由与解放、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因为艺术通过观照的形象可以缓和或消解肮脏世界最残酷的悲剧性命运,而使它成为审美的对象。而在浪漫主义诸多的艺术门类中,唯有音乐(歌剧)艺术集中的实现了浪漫主义者的审美理想。

在浪漫主义时期,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改造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是对大自然的“未知”或者迷惑。“未知”世界对于人的精神总是产生一种奇异的力量,让人惶恐、让人敬畏、但也让人神往。在敏感的浪漫主义艺术家那里,这种力量会被大大地夸张,成为诗意幻想的重要来源,并且带上神秘的色彩。古典主义音乐与绘画也反映着对美丽自然的赞叹。不过,古典主义艺术家的兴趣在于对风景细节的实际感受,却难见对风景的幻想和自己情感世界的主观表现。现代生活逾是离开大自然,它就逾是爱恋大自然,并且将它理想化。大自然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处所,更是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源泉。舒曼说:“难道我们可以抹煞大自然的功绩,否认我们在乐曲中利用了美丽宏伟的自然景色吗?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壮丽的海洋景象、春回人间、大地苏醒的宜人景色,这一切难道音乐没有向我们描述吗?”⑤韦伯《魔弹射手》是早期德国浪漫主义的经典作品,歌剧出神入化的描绘出神秘、超自然的世界。它掀起了德国民族对神秘、梦幻般情景的憧憬;瓦格纳的二部歌剧《汤豪塞》和《罗恩格林》,歌剧的主题都取材于中世纪的德国叙事诗,表达了人与自然的深刻情感,超自然也成为全剧的基本要素之一。浪漫主义歌剧对大自然的钟情和迷恋,不仅是对大自然美丽山川的热爱,更是对大自然那种原始莽野的诗意与浪漫气息的吸取,这里面蕴含着巨大的情感活力。它们渗透了一种超自然的美,给人以超自然的无限诗意与幻想。

浪漫主义理想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代表着自由与无限,这与浪漫主义歌剧的审美理想是一致的,它最能体现人的一种诗意存在,也能间离现实生活带来的怨愁、忧郁、无奈和痛苦,寄托内心的激情和渴望。因此,浪漫主义歌剧中的诗意幻想与超自然,同时反映了浪漫主义美学中那种虚幻的理想性。

[1] 于润洋. 音乐美学史学论稿 [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2] 修海林,李吉提. 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 赵鑫珊. 贝多芬之魂 [M]. 上海:三联书店,1988.

[4] (美)保罗·亨利·朗格. 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5] (德)舒曼. 论音乐和音乐家[M] .陈登颐译. 北京:音乐出版社,1960.

[6] (法)朗·多米尔. 西方音乐史[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7] (英)肯尼斯克拉克.欧洲艺术文化史[M].易英译. 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1.

[8] 万书元. 艺术美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 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0] (英)肯尼斯·克拉克. 艺术与文明——欧洲艺术文化史[M]. 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1.

[11] (美)苏姗·格朗.情感与形式[M]. 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2] (德)黑格尔. 美学[M]. 朱光潜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3] (奥)汉斯立克. 论音乐的美[M]. 杨业治译.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14] (美)克罗齐. 美学的历史[M]. 王天清译.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5] 斯蒂芬 戴维斯.音乐的意义与表现[M].宋谨,柯杨译.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16] 何乾三. 西方音乐美学史稿[M].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17] 恩里科·福比尼. 西方音乐美学史[M]. 修子键译.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18] 阎国忠.古希腊罗马美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19] (德)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0] (俄)克里姆辽夫. 音乐美学问题概论[M]. 北京:音乐出版社,1959.

[21] 蒋一民. 音乐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2] 钱苑,林华.歌剧概论[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3] 居其宏.歌剧综合美的当代呈现[M].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注释:

①[德] 黑格尔.美学(第三册上卷)[M].朱光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66.

②转引麦琼.论欧洲浪漫主义美学的本质特征[J].乐府新声,2005,(3).

③蒋一民.音乐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1.

④赵鑫珊.贝多芬之魂[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531.

⑤[德] 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M].陈登颐,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81.

责任编辑:吴惠娟

2095-4654(2017)01-0106-04

2016-11-18 基金项目:武汉大学2015年度自主科研项目《欧洲浪漫主义歌剧的美学特征》的阶段性成果

J605

A

猜你喜欢
浪漫主义歌剧诗意
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
诗意地栖居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冬日浪漫
走进歌剧厅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被耽搁的诗意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