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肿微创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探讨

2017-02-28 21:35王宏王顺超何杰赵常辉张鑫旭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33期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

王宏+王顺超+何杰+赵常辉+张鑫旭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观察组患者接受微创碎吸术,对照组患者接受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死亡率、血肿清除率和并发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3个月后随访,观察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定(ADL)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肿清除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碎吸术具有损伤小、操作简单和并发症少等特点,能有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颅内血肿; 微创碎吸术; 高血压脑出血;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3.0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3-0027-02

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近年有上升的趋势,因其严重的危害性和不良的预后一直被学界所关注。据文献[1]记录,高血压脑出血好发生于50~70岁人群,发病后1个月内致死率高达30%~50%,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是致死的主要原因[2]。目前,高血压脑出血主张手术治疗,如开颅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和神经内镜辅助锁孔手术。近年来,因微创介入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而备受关注。研究指出微创碎吸术治疗基底节区小血肿(30~40 ml)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3],本文主要浅谈颅内血肿微创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2年6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观察组患者年龄50~77岁,平均(62.42±2.96)岁;男16例,女14例;血肿量为30~50 ml,平均(42.12±4.65)ml;基底节区出血20例,额颞顶叶4例,脑室3例,小脑2例,脑干1例。对照组患者年龄50~77岁,平均(62.52±3.07)岁;男17例,女13例;血肿量为30~50 ml,平均(43.12±4.37)ml;基底节区出血21例,额颞顶叶4例,脑室3例,小脑2例。两组患者均经CT确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接受微创碎吸术,对照组患者接受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

小骨窗微创手术:患者取仰卧位,行全麻插管。CT確定血肿部位,手术切口一般选择在颞部做一马蹄形切口,常规消毒铺巾,用小乳突牵开器扩张皮肤和钝性分开颞肌。颅骨钻孔扩大骨窗,其直径为3 cm的钻孔。从此孔进入血肿腔,抽吸一部分血肿减压,对血肿进行清除。合并脑室出血的同时行侧脑室置管引流,血肿腔内放置引流管,术后处理和观察组一致。

微创碎吸术:常规备皮,根据CT扫描定位血肿中心头皮部位,穿刺点为出血量最多层面的血肿中心,穿刺时尽可能避开皮层外侧裂、皮层重要功能区和重要血管区。消毒铺巾后用2%利多卡因3 ml局部浸润麻醉穿刺点,选择适当长度的YL-1型穿刺针。电钻带动下将YL-1型穿刺针钻入颅内,进针方向垂直于正中矢状面,平行于最大血肿平面。针尖依次穿过头皮、颅骨、硬脑膜后,拔除针体。更换钻芯,将其推入血肿中心后拔出针芯即可见暗红色血液及部分血碎块流出。然后调整穿刺针的深度,在侧管处连接注射器,抽吸血肿的液体成分,抽吸时用力切勿过猛,抽吸速度以2~3 ml/min为宜。当无陈旧性血液抽出时,放入针形血肿粉碎器,用含有1 mg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500 ml反复冲洗血肿,每次注入量≤5 ml,直到引流液基本清亮为止。对未出现新鲜出血的患者,采用生理盐水稀释尿激酶20 000 U至3 ml,注入血肿腔并夹管,4 h后开放并且持续引流。每日引流2次,每次让患者适当转动头部方向,根据CT复查证实血肿引流量≥80%时拔针(1~7 d不等)。术后予患者控制血压、预防感染、脱水降颅内压、预防应激性溃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对症支持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ADL,分Ⅰ~Ⅴ级,级别越低生活质量越好)、死亡率、血肿清除率(较治疗前血肿程度比较,将血肿清除率划分3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80%、80%~95%、≥95%)及并发症情况[4]。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9.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经微创碎吸术治疗,死亡1例,存活29例。对照组经小骨窗微创手术,死亡1例,存活29例,组间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随访,观察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定(ADL)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2.2 两组血肿清除率比较

观察组血肿清除率≤80%者较对照组明显少(P<0.05),清除率≥95%者较对照组明显多(P<0.05);清除率在80%~95%者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因为高血压伴发脑小动脉病变,血压上升导致动脉破裂,是最常见的非创伤性颅内出血,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根据有关文献[4]统计,出血性卒中占全部卒中患者的21%~48%,高血压脑出血近年有年轻化的趋势。

目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案有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对于选择何种治疗方案对高血压脑出血尚未有明确的定论[5]。对于出血部位浅、出血量大或神志不清呈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学界主张开展早期的外科手术。手术治疗脑出血可以将脑内血肿清除,控制颅内压,避免脑内的神经元长时间受压而发生不可逆的损伤,降低死亡或残疾的发生,并减轻后期的继发性的病理改变。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至今尚未有统一认识,临床上根据手术时机分为3个阶段,超早期穿刺(6 h内)、早期穿刺(6~24 h)和延迟穿刺(1~3 d)[6]。

微创手术治疗对患者的顺应性高,有利于预后,是研究最多的治疗方法。大骨瓣、小骨窗经外侧裂、微创血肿穿刺碎吸及神经内镜是常用的微创治疗方法,它们均能有效控制脑出血[7],微创碎吸术对患者顺应性更好,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3个月后随访,笔者发现观察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定(ADL)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DL(Ⅰ~Ⅲ级)占了76.67%,而对照组仅有53.33%。微创碎吸术具有损伤小、费用较低、操作简单和并发症少等特点,并且微创穿刺碎吸术能到达常规开颅术难以清除的脑深部血肿、避免因血肿迅速排空而引起再出血[8]。本次研究中,两组血肿清除率为80%~95%者数量近乎相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清除率≤80%者少,≥95%者多,与对照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势显著。虽然其只能穿刺抽吸而不能止血,但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仍然十分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磊.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研究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150-151.

[2]张海,郭太明,王砚强,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16(2):1-2.

[3]杨杰,潘雷,姜建东,等.脑出血微创碎吸术与内科治疗的对照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15(6):430-432.

[4]郑毅,徐学君.高血压脑出血病理及病理生理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2,41(4):385-387.

[5]黄志宁,莫士田,黄寿崇.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10):130-132.

[6]朱野.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23(15):30-32.

[7]谢家洪.微创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40例疗效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7(8):2119-2120.

[8]颜强民,秦建军,蒋尊柏,等.微创碎吸术及小骨窗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医学信息,2010,23(7):2328-2330.

猜你喜欢
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
高血压脑出血个性化手术的疗效及对术后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穿刺引流术中应用尿激酶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小骨窗开颅和穿刺引流清除高血压脑出血血肿疗效比较
高血压脑出血的血肿物理状态与手术策略
不同出血量采用小骨窗开颅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对比研究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治疗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对比
早期行呼吸机间歇纯氧治疗对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呼吸指标和预后的影响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