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

2017-02-28 17:38张赫唐炎
体育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学分课程标准体育教师

张赫+唐炎

摘 要:对30所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结构、类型、内容等进行梳理分析。研究表明:目前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存在开设类型杂乱,学分比例偏低;课程形式单一,理论脱离实践;内容范畴模糊,知识陈旧重复;实践机会不足,管理过程松散4方面问题。根据“双标”引领下的教育精神,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建议相关院校应增加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学分比重,构建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整合现有知识内容,扩展学习领域;树立并实践全局观,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师;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专业标准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7)01-0110-05

Abstract: From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ized curriculum programs used by 30 institutions, the authors collated courses in the teacher education category in terms of structure, type and content etc, and revealed that currently courses 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category had problems in the following 4 aspects: the types of courses opened were complicated, their credit proportions were relatively low; the course forms were undiversified, theory disengaged from practice; content scopes were ambiguous, the knowledge was out-of-date and repeated; practice opportunities were insufficient, management processes were loose. According to the education spirit guided by “twin standards”, and the need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basic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the authors proposed that related institutions should increase the credit proportions of courses 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category, build a teacher education category curriculum system, integrate existing knowledge contents, expand study areas, establish and practice a global view, and diversify classroom teaching form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major;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courses in teacher training education category;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teacher professional standards

2011年10月和2012年2月,教育部分别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双标”),作为国家对合格中小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双标”既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在育人为本、师德为先、注重实践与能力、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基本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受到空前关注,同时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更是明确了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六大学习领域,并给出建议模块和学分要求,这为各个学科的教师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1]。在体育学科,体育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体育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长期偏重于体育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教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随着教师专业化标准的提高,以及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已是迫在眉睫[2]。

本研究以30所院校(包括8所體育院校、6所国家直属师范院校、16所省属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为切入点,依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定义,即体育院系为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所开设的“教育类”课程,对方案中此类课程的结构、类型、内容等进行梳理,找出课程存在的问题;同时参照“双标”所引领的新的时代诉求[3],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期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完善提供参考,并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1 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开设课程类型杂乱,学分比例偏低

对30所院校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进行整理发现,课程的开设类型可以归纳为分散型、集中型及混合型3种。(1)分散型院校没有将该类课程统一安排,而是散见于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中,有必修和选修之分,体育院校基本按照这种方式进行设置。(2)集中型是将该类课程以“模块”的形式,整体出现在课程方案中,也同样包含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部分师范院校采取集中设置的方式。(3)混合型是前述两种情况的结合,既在学校平台或专业平台课程中有一两门此类课程,又单独设置了教师教育类课程群。课程设置形式的不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院校对教师教育类课程重视程度的不同。按照分散型开设,没有将此类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使其在科目安排、内容选择和学分比重上都很难控制。比较而言,混合型虽然具有集中设置的优势,但同一类课程出现在不同模块中,不利于课程方案系统性的体现,也容易混淆学生对课程性质的认识。另外,设置了教育类课程模块的院校,对于课程群的归属也不尽相同;将其与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并列作为课程整体框架一部分的仅有1/3院校,而大多数院校都将其划归到专业课的类别下。可以说,各个院校对教育类课程的安排较为杂乱。

在学分所占比例方面,对各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学分总数和比例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首先,从横向上比较3类课程的学分总数和所占比重,专业课程平均开设81.8学分,普遍占到各个院校总学分的1/2以上。而教育类课程,这个本该与专业课程并肩共同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左膀右臂的一类课程,平均开设学分仅为18分,约占11%,可见悬殊的开课量造成了学生体育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之间严重的不平衡。其次,从纵向上看各院校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情况,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对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4年本科最低64学分、小学最低32学分以及中学最低14学分的要求比较,当前的开课比例明显没有达到标准,若以居中的小学32学分作为参考,则没有一所院校符合规定。最后,从开设类型上看,分散型院校的教育类课程明显少于有模块设置的集中型和混合型院校,最高与最低的学分差距达21分。可见,目前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在类型和位列归属上都比较模糊,整体学分比例偏低,需要作进一步规范和调整。

1.2 课程形式单一,理论脱离实践

在课程方案中,各校教师教育类课程主要分为教育理论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两部分,其中教育理论课程又包含教育知识和教学技能两方面内容。不过大多数院校并没有按照课程内容进一步划分,只是将理论课程和实践活动区分开来。关于理论课程部分,有22所院校在每门课程的学时分配中,设计了理论(讲授)、实践(实习、实验)两种或3种授课形式,其初始目的是为了适应不同课程内容的实施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连,使各门课程的自身特色得以发挥。但实际状况是,仅有10所院校利用不同课程形式的优点,将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指导、教育心理学等多门课程设置为“理论+实践”的模式,而其余院校或是全部理论,或是只有一两门课程采取学练结合的模式。

这种单一的课程形式,不仅会造成学生对教学知识模糊、抽象的认识,也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较快的转化为实践能力[4]。因为知识并非等同于能力,只是能力的基础,学到多维度的丰富知识以后还要充分接触实践,在知识与实践之间不断转化和优化,方可形成能力[5]。特别是针对体育学科,有区别于一般文化学科的特殊性质,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为目标的课程[6]。因此操作和参与,就成为体育教师掌握运动技能、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教育类课程涉及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场地利用等内容,如果仅是在教室里介绍各种运动项目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圈画场地的合理利用,在电脑上演示危险动作的保护和纠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将难以切身体验和了解真正的教学情境,以致到了教育实习阶段,无法很快承担起教学任务。因此,课程形式单一,没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充分连接、相互促进,是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又一重要问题。

1.3 课程内容范畴模糊,知识陈旧重复

将30所院校课程方案中开设的所有教师教育类课程进行整理,共得到必修课程41门。再根据一般教育课程和学科教育课程的分类方式,对课程的开设频次进行统计后发现,目前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在内容范畴上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一般教育课程是体育教育课程的两倍。其中,以师范类院校最为明显,并且体育教育课程仅以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和中学体育教材教法3门课程作为支撑,其余科目的开课率都非常低。这一情况不仅在必修课中出现,选修课中更为严重。如此设置课程,让学生在未来体育教学过程中将出现较大不适应。毕竟体育作为一门在教学环境、教学组织、师生交往等环节均与数学、语文等文化课程有很大差异的科目,具备体育专业性的教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二是已有课程的范围太过分散。比如有院校将音乐和美术基础能力训练设置为必修课程,占2个学分,还有的将书写规范汉字纳入到必修课中。类似课程并非不重要,只是在针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并不是重点的程度,大可将其开设为选修课,供有需要的学生选择。三是课程没有紧跟社会的需求变化进行调整。当前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给体育教师提出了许多新要求[7-8],而“双标”的出台也为教师培养提供了一些新理念[9],但与这些变化相适应和引领的课程却不见踪影,大部分科目还是围绕教育学、心理学和学校体育学展开[10],课程缺乏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四是体育教育理论排名靠前的课程,不仅知识内容陈旧没有更新[11],而且重复率也较高。“学校体育学”“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和“体育教学论”都包含体育课程、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原则、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设计等章节,造成学时极大浪费。再看每门课程的其它内容,也不尽完善。“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的实践部分按项目开设,由于内容过多,每个项目的教学方法只能一笔带过,而且仅靠一位授课教师也很难将各个项目的精髓通透传授。可以说,对于目前已经开设的课程,在各门课程间的关系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对应上都存在缺陷,需要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

1.4 实践机会不足,管理松垮

实践活动是师范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佳平台,已经越来越受到各院校的重视,实践活动开展得好,才能够有效缩短在校学生成为合格体育教师的时间。2003年推出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業课程方案》。也将原有的8~10周实习时间改为10~12周[12],可见其重要性。不过,单纯延长实习时间,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未免显得简单和狭隘。在30所院校的实践活动计划中,基本都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两部分。教育见习一般安排在学段中期即第2年或第3年之间,为期1~2周,不超过2学分;教育实习大多采取集中实习模式,在第6或第7学期统一进行。其中24所院校标注了实习时长,16.67%的院校实习期仍为8周且没有达到方案要求,实习10~14周的占26.67%,15~18周的占36.67%,而且体育院校普遍比师范院校实习时间要长。

根据现有情况分析:首先,许多院校已经将实习时间延长,达到14周以上,基本保证学生在中小学可以经历一个完整学期的教学实践。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院校的实习时间只有2个月左右,去掉前期听课、后期总结的时间,实际参与授课的次数难以保证。因此,对于教师这一非常需要实践经验来提升教学能力的职业来说,其效果将很难达到培养目标的预期。其次,见习和实习作为传统、有效的教育形式,一直被保持和沿用。但随着教师专业化要求的提升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仅通过毕业前参加一次教学实习这种锻炼方式,已经满足不了成为合格体育教师的要求。最后,就目前最为常见的两种实践形式来看,一些院校的重视程度也还不够,教育见习流于形式。在看课、听课之前没有相关指导,导致学生不清楚看课的目的、应该看什么和怎么看等问题发生,最后影响实践效果;而对实习基地学校的甄选、实习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也比较松垮,接收实习生的中小学校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校本身体育课的开展就属于“放羊”式,学生到这样的环境中实习不仅得不到锻炼和成长,还会对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造成不良影响。若高校没有及时地进行检查和跟踪,学生在实习期间产生的许多问题得不到关注和解决,那么实习就失去其应有的价值,更浪费了学生大好的学习机会。

2 改进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建议

2.1 增加学分比重,构建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

基于目前教师教育类课程课时少、开设类型杂乱等问题,建议增加学分比重并构建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首先,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教师教育类课程学分的最低要求为标准。由于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还没有细分面向小学和中学,那么此类必修课至少应保持在25学分上下。其次,打破原有“理论课程+实践活动”这种较为简单且相互独立的形式,建立以“理論课程模块+技术课程+实践活动”为框架的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落实“双标”对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的新要求。从学校方面来看,能够将“双标”精神贯彻到课程方案中,注重对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训练,使培养目标得以实现,而这对于课程本身而言,可以将一类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更好地呈现出来,以提升课程群的地位,保证课程实施的效果。从学生方面来看,以课程为参照,全面了解一名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能力,衡量自己各方面的水平,以便在日后的选课和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地提高自身能力,改善并填补自身存在的不足。其中,理论课程模块吸取了集中型设置的优势,将课程按照一般教育和体育教育分类,并且关注到教师教学技能的养成,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连接。将技术课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术科课纳入到教育类课程体系中,是因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后,应用最多的就是各种项目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专项内容更可以称之为立教之本。然而现行技术课程,大部分是在教授学生运动技术,并没有将项目的教法融合到课程中。对于一名未来的体育教师来说,“会做”仅仅是第一步,“会教”才是终极职业目标。所以,在保持技术课程独立性的基础上,将其作为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意在促使术科教师转变观念,摒弃单纯的技术动作教学模式,将项目的教学方法作为重点,使学生不只是停留在掌握动作的层面,还应当具有将所学技术传授给他人即“教”的能力。最后,再通过实践活动的锻炼,最终达到体育教师的专业要求。

2.2 整合现有知识内容,扩展学习领域

针对现有教师教育类课程科目范畴狭窄、知识陈旧及重复的情况,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将已经开设的课程进行合并或删减。比如有关心理学的课程,目前有教育心理学、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和心理发展与教育等6门,再加上体育教学理论中对教学对象的分析部分,关于心理方面的课程就显得太过庞杂,且集中于一般教育理论,而针对体育课程中儿童心理变化与发展的课程存在缺失,因此各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形进行整合。再比如前文提到的学校体育学、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教学论3门课程,内容不仅有交叉,而且与课程名称也不完全对应。“学校体育学”应当主要围绕学校体育发展、体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和学校体育管理4大部分展开,而涉及体育教学方面的内容则由“体育教学论”来承担。所以,课程调整当以其定位和目标为导向,开展有关具体内容的制定。

其次,是在已有课程之外,根据“双标”精神在学习领域上有所扩展。一是关于师德和对职业理解方面的内容:《教师专业标准》中明确提出师德为先的基本理念,在具体领域的第一部分即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这也是教师之所以为“师”的核心要求。二是关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介绍,近几年中小学体育课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作为体育教师要时刻应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所带来的新挑战,了解改革方向和具体措施,有意识的在教材开发、资源整合等方面提升自己,有助于顺利适应新课程的需求。三是关于教学对象的相关知识:“双标”要求将分别按照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形式呈现[13],就表明对教学对象差异化的重视,并且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5个学习领域中,也强调了解儿童发展与学习特征的必要性。而具体到体育学科,不仅要清楚教学对象各个时期的心理变化,还要更加关注身体上的成长,比如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动作发展情况等。四是关于健康教育的内容:2011年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将“健康”教育的任务划归到体育课中,体育教师不仅要完成体育内容的教学,还承担起健康知识与方法的传授,因此健康教育知识就成为体育教师的必要知识储备。除上述知识范畴,关于体育游戏创编、课余体育的组织与管理、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等内容也应适当增添到教育类课程中,以使课程方案更加完善,符合时代对体育教师多元化的诉求。

2.3 树立并实践全局观,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教师的教学通常被认为是在复杂情境中处理多变的人物、事物的过程,一名新手教师要想取得职业能力上的提升,必须学会根据情境认知理论的观点,以社会互动的方式参与真实的实践活动,方能够获得所需的知识与能力[14]。波斯纳(Posner,G.J.1989)还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里提到的经验,可以理解为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实践,从而获取书本知识以外的某些体验。由此,要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除了上述对课程结构及内容的调整外,还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实践,二是反思,这也是“双标”中反复强调的核心理念。可见,各个院校首先要做的是建立起实践全局观,也就是说改变目前单一且集中的实习方式,将实践贯穿于本科4年的教育时间里,增加多种实践环节。对于反思能力的培养,则更多的体现在课程的实施方式上。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与实践中养成反思的习惯,并根据反思-研讨的结果,进一步改善自身行为,这样也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基于这两种观点,教师教育类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就要尽可能地丰富授课形式,引入“课程实习”的概念。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课程,要灵活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比如在讲解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内容后,将学生带到操场上观摩体育课,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和认识;或是在介绍教学方法后,在课堂上就给学生操练的机会,结合自己擅长的运动项目,设计教学方法亦即课程实习。在专项课程中,增加教学能力培养的课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条件,在模拟教学、小型课实习等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评价等各个环节都提出明确的要求,从而真正发挥出课堂实践的作用。

对于教育实习部分,建议院校能够严格考察实习基地学校的条件,保证学生的实习效果,同时聘请优秀中小学体育教师走进高校课堂,使教学内容更紧密地联系基础教育实际,也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一线教师的风采。另外,要保证教育实践时间不少于《教师教育课程標准》中规定的18周最低标准。在实习形式上,可以考虑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模式,在第5学期末或者小学期进行短期的见习和实习,产生的问题可通过第6学期的课程来解决,第7学期再安排集中实习,避免学生在实习中发现问题却没有机会弥补的情况发生。将“理论-实践-反思”整合成一条教育脉络,贯穿于体育教育专业整个培养期间,使学生尽快达到“双标”的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 胡惠闵,崔允漷.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历程与问题回应[J]. 全球教育展望,2012,41(6):10-19.

[2] 张西方. 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建构探析——关于贯彻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2013,33(11):107-112.

[3] 赵进. “标准本位”的体育教师教育构建的研究[J].体育学刊,2010,17(11):58-62.

[4] 王宪平. 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5] 于素梅,石雷. 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阶段性结构体系建构[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5):9-1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 陈俊钦,梅雪雄,张涵劲,等.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行与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兼谈体育教育专业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策略[J]. 体育学刊,2005,12(1):74-77.

[8] 常洪霞,杜林涛,张笑昆,等. 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师角色转变的特征及价值[J]. 体育学刊,2014,21(4):81-83.

[9] 高飞,高碧青. 教师教育对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诉求——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解读[J].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3(3):74-75.

[10] 黄汉升,季克异.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4,24(3):51-57.

[11] 彭健民. 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522-524.

[12] 黄汉升,季克异. 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 体育学刊,2003,10(2):1-4.

[13] 唐炎. 现行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 体育学刊,2014,21(2):61-64.

[14] 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学分课程标准体育教师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