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经》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启示

2017-02-28 15:39陈向红
商情 2016年50期
关键词:道德经人文素质大学生

陈向红

[摘要]:《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其思想精髓对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为人处世能力有着实际效果。该文从道德、心态、处事等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帮助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道德经》 大学生 人文素质

《道德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之一,是我国古代道家哲学的主要经典,是一本伟大的哲学著作,其思想不仅以各种方式渗透到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各个角落,同样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推崇,是除《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哈佛知名讲师泰勒曾用《道德经》来诠释“幸福学”。吸取《道德经》的精神营养不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大学生人文精神,而且对今后的工作和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以自己对《道德经》的理解,对其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谈三点启示。

一、培养上善若水的道德情操

水虽无形、无色、无味,然而水却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同样水的品质也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在老子的眼里,世间万物中,水是完美无缺的,认识了水的特性,就接近了他所讲的道,在《道德经》短短的数千言中,直接和间接谈到水的有十多处,有近千字涉及到水和与之有关的内容。当前,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部分大学生过分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德育教育,从而使有些大学生道德意识淡泊,人文精神薄弱,表现出思想狭隘,行为自私,不知如何交往,自我封闭,焦虑不安等现象。结合老子对水的阐述,具体从三个方面来领悟其中立身做人的品质。

一是随方就圆的亲和力。“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可以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在老子看来,水可以随方就方,随圆就圆。对自然物有很强的亲和力,可以融入大众,变化无常,时而为云,时而为雨,时而为雾,时而为雪,以不同的方式利益万物,不会拘泥于外在的形式,面对无论是美丑还是净垢,都不会有任何的爱憎之心,都可以平等相待,同样为之洗涤,使之更加洁净。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要在社会上生存,必须与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交往。在人际交往中,领悟了水的親和力,具备了这样的品质,则能让人心胸保持深沉宁静,善于以真诚无私的态度与人交往。

二是以柔胜刚的行动力。“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处事时,不要盲目逞强。“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深知什么是强雄,而安于柔雌的地位,甘做有利于天下的柔弱的溪水,永恒的德就不会遗失,而恢复到婴儿一样,单纯质朴的状态。谦卑的人因为虚心才能进入对方的心灵,被别人接纳,人与人之间相互谦卑,互相尊重,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很融洽,大家如果团结一致了,就不会有什么做不成的事情了。一个甘愿处于次要位置的人,一个谦卑的人,最后反而会获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同样,当遭遇挫折时,除了要学习滴水穿石的精神,凭借水的一种韧劲,坚持不懈地朝既定目标奋斗;还要学习水的随势应变,学会调整自己,以水之柔胜刚愎,以水之弱胜强硬。

三是海纳百川的宽容心。水的德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宽容,以仁爱之心待人,凡事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儒家也强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修炼人已统一的情操,不仅有利于我们个人身心健康,境界提升,也可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合理融洽的境地老子认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由此可见,老子提出的宽容忍让的“不争之德”既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取胜之道,又是一种用来调节人我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原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儒家的宽容要求人应该大度、宽容,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和恢宏的气量;但是老子所指的宽容实际上更多是为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得以通过宽容而化解。宽容体谅他人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待人的艺术,是与人与已为善。只有具备了真正的宽容,才能生活在欢乐友爱之中,才能获取一个放松自在的人生,才能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二、修练知足常乐的健康心态

道家倡导的知足常乐,并不是思想消极,不鼓励人们积极进取是强调去除过份的欲望,终止过度的行为。做到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止则止,那么就会经常感到身心愉悦,老子说:“知足知足常足矣”。懂得了知足才能在无穷的欲望与有限的资源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平常生活中的幸福感,而且能帮助大学生就业时更好地立足现实,认清形势,调整期望值,走出各种就业心理误区。

一是适可而止的处事方法。“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主张需求越少,自由越多,奢华越少,舒适就越多,心境简单了,就有心思经营生活,生活简单了,就有时间享受美好的人生。老子认为,不知足的人容易导致灭亡,知道适可而止的道理,就不容易遭遇危险,甚至可以长久。只有懂得了如何把持,为人处事才能恰到好处;懂得了恰如其分才能避免欲望过度膨胀,避免误入歧途和走向极端。

二是去彼取此的行为习惯。老子认为知足的要点在于安贫乐道,去除华而不实的欲望。他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不沉迷于感官的享乐,不过度追求物质的享受,而是要知道有所取舍,这才是智慧,也是快乐之源。知足常乐,要乐精神世界的富足,思想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并决心为实现理想而奋斗,那么就应该做到,即使身处逆境,终身穷困,也不能动摇,也不能改变初衷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要安贫乐道,跟着老师专心学习。一个人如果有追求真理的志向,就不应该攀比斗富,贪图享受,害怕吃苦,如果做不到就不是一个真正有志向的人。

三是致虚守静的情怀修为。老子特别强调致虚守静的功夫。在他看来,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都遵循着这个运动规律。老子希望人们能够了解、认识这个规律,并且把它应用到社会生活之中。他提出“归根”、“复命”的概念,主张回归到一切存在的根源,这是完全虚静的状态,是一切存在的本性。在日益复杂的社会中守护住一颗没有灰尘的澄明之心。一层意思,是通过修炼,排除内在的私欲和外在的干扰,来达到人的本性的回归,二是指人的人生态度,通过修炼知道自己的局限性,从而抑制住非份之想,戒除焦躁的欲念,就不会为所欲为,贪心不足,复本归真。学会知足,学会快乐。

三、形成脚踏实地的处事方法

作为大学生不仅要仰望星空,也要能脚踏实地。老子认为,“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旨在揭示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自然规律。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小事做起。认准方向朝着理想,从小处做起,一步一步地積累着,走下去,这才是成功的秘诀。要想达到目标,使理想成为现实,积累是绝不可少的,而如今很多大学生往往忽视这一点,“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现象甚多。无论多么远大的理想,伟大的事业,都必须从小处做起,从平凡处做起。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改掉心浮气躁,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老子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正传达着这个道理。

二是防微杜渐。一些小小的疏忽也能导致祸患的降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更为通俗形象的揭示了这个道理。事情的发展是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当存在微小的安全隐患时,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正确及时处理,就会留下无穷的后患。所以,不管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那些小事上都要学会防微杜渐,及时处理好不安全因素,避免事故或灾难的发生。同样,就个人品行而言,如果一个人在平常就不拘于小节,最终也是要吃亏,受到惩罚。“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三是善始善终。事情一开始时,也许会小心谨慎,以积极、严谨的态度去做。但是时间久了熟悉了,往往就会有所松懈疏忽,但是往往此时就是危险产生的时刻。只有由始至终都去克服自己的躁动,以不变的态度做下去的人才能成功。史上有许多文学家,如宋濂、范仲淹等,他们由始至终都抱着严谨的治学态度,谦虚地向别人请教,终于成为了名流千古的大文豪。正如老子所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总之,《道德经》的精粹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将《道德经》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产生效仿的动力,最后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最终使大学生们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道德经.

[2]论语·颜渊.

[3]论语·雍也.

[4]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猜你喜欢
道德经人文素质大学生
不贪为赢
为什么要跟《道德经》学领导力?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西方人最推崇《道德经》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南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