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剑波
一篇文章被编入语文教材之后,不仅具有原生的传播信息价值,更具有新生的“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的教学价值。课后练习是编者体现文章原生价值与新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因而,在具体的教学中,一篇课文教什么乃至怎么教,很大程度上要受制于练习的编排,课后练习成了教学内容优选的首要因素。
一、以“习字类”练习为本,确定识字写字教学内容
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目标与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建议,写字教学“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苏教版课文安排了“按笔顺描红”或“用钢笔描红”的练习,每篇课文都有识字写字的教学任务。只是随着学段的上升,不同年级阅读教学中识字写字所花的时间与所用方法有所改变,但不变的是课堂上要“写字”,“描红”是阅读教学的“固定”内容之一,描红的字一般为一类生字,实际教学中,在描好课本范字的基础上,可适当选写配套教材《习字册》的内容,进行巩固强化,达到10分钟写字要求。其目标是描正确、描美观、描出速度、描出变化、描出效果(会默写)、描至会用。
《沙漠中的绿洲》有六个描红的一类字,第二课时首要教学内容可默写其中两个:“挖”和“填”。之所以选这两个字,一是“挖”字右边不易写协调,“填”字容易少写一横。听写它们,能了解学生是否写正确、美观,检查自学或教学的效果。二是从“挖、填”到“挖去、填上”到“再挖去、再填上”反复读这几个词,体会迪拜人民劳作的艰辛、烦琐、复杂,为理解“很大代价培植”打下伏笔。“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要加强写字教学,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把字写好。”(崔峦)“写好字”应该是每篇课文教学的常态内容,遵循从“写正确”到“写美观”,再到“写出情感”积少成多、螺旋上升的原则,让学生在书写中体验、感悟,掌握书写的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同时,形成喜欢写的习惯。
二、以“读词类”练习为主,优化语言积累教学内容
小学生阅读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积累语言,《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目标要求“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课文都是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可积累的语言较多,课后练习“读一读,再抄写”或“读读下面的词语”把本课相对于其他课文独有的新词和美词凸显出来。这些词语的学习,既是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与关键,又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它同时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而引发观念的转变和结构的重组。虽然只是要求“读读写写”,但不能只进行抄抄写写的机械训练,更不能挪到课外训练,应该“趁热打铁”,贯串在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进行综合性的训练。
如《沙漠中的绿洲》课后练习第三题“读读下面的词语”中有一词“星罗棋布”,它在苏教版第六册《美丽的南沙群岛》“读一读,再听写”中已出现过,此处重复出现,它的教学目标应超越第一次,不但要求学生会写、会说,还要理解词背后的情感。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说字面意思,表示“多”:赏析第1自然段时,让学生说说课文中指绿洲数量多、分布广、分布密;课文学完时,启发学生思考,从“星罗棋布”看出阿联酋人民对良好的生存环境和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将“星罗棋布”一词的学习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先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再想象“星罗棋布”的情景,然后“人情体验”它的“温度”,学生能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这样既教会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领悟它表达情意的本领,又豐富了语言积累,发展了思维。
三、以“思探类”练习为线,优化情感体验教学内容
一篇课文被编者选入某一册某一单元后,它就有了独特的地位。独特性表现在语文学习的知识点、技能的训练点乃至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形成上,课后练习就是为其独特性而存在的——因课设“练”。《课程标准》在二、三学段“阅读”目标中分别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这是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核心工程,苏教版中高年级根据各课的特点,均有针对性地安排了“把握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和“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的练习。这类练习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主要话题,是引导学生读书的着眼点,是教师选择最佳教学的切入口。通过这些问题,可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在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沙漠中的绿洲》课后练习第四题为“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非常精心?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教学时,以此问题为教学内容主框架,以“教语言、教思维;练体验、学表达”为目标,课堂可设计三个板块的教学内容。第一个板块:围绕“为什么阿联酋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这个话题探讨,通过画、说、读三个“买来”“挖去”“填上”“埋下”等词语,体会阿联酋人民在用心种植花草树木,感受他们为建设绿洲,改造环境付出的巨大代价。第二个板块:阅读第4、5、6自然段,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做法。第三个板块:多层次朗读“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你看,它们更漂亮了”“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等句子,想象花草树木在阿联酋人民精心爱护下的美景,揣摩他们爱护花草树木的原因,“文章的思想感情”以一定语言作为载体,有时这种感情集中体现在部分词句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应把这些词句作为优选教学内容的主要参考因素。围绕“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非常精心?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这些问题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既准确地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深刻地和作者共鸣——对阿联酋人民创造、追求美好生活的赞美。
四、以“练笔类”练习为纲。优选文体训练教学内容
叶老先生说:“国文科的目的,说起来很多,可是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这两种学习,彼此的关系很密切,都非从形式的探究着手不可。”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而读写结合又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之一。苏教版教材采用“长、短双线”形式将写与读有效融合,长线是按单元安排读写训练,一般放在单元练习前:短线是指在课文后安排多种形式的小练笔,诸如选词写话、模仿句式写话等,如《三顾茅庐》课后设计“模仿课文的句式‘写一处景色”:《鸟语》课后设计“观察生活,写出自己喜欢的鸟的‘样子和叫声”;《天鹅的故事》课后设计“仿照课文写一个‘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等,这种与文本特色对应的片段训练,用时少,见效快,是学生习作的基础性训练。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简单的访问记,围绕“所闻所见所感”组织材料,开始写我“从飞机上往下看”去途中的阿联酋,接着写“我们来到迪拜”看到绿树成荫、鲜花遍地的绿洲,再接着写听到阿拉伯朋友介绍迪拜人民是怎样建成绿洲的,然后写我看到园林工人精心侍弄花草树木,最后写我的感想。课后练习最后一道题为“仔细观察题头的照片,‘以迪拜街头的风光为题写一段话”,依据文体特征和练习设计,教学内容可将文体知识与阅读有机结合,在学生接触课文伊始或第二课时开始,简介访问记的特征,让学生自我建构“访问记”的概念:在学生熟读课文后,分辨哪一部分是“闻”,哪一部分是“见”,哪一部分是“感”,从每一部分获取了哪些信息?將文体结构特征和内容学习充分渗透,学生既能感知阿联酋人民付出巨大代价在沙漠中建起了绿洲,迎来了美好的生活,又能懂得访问记围绕“所见所闻所感”组织材料。课堂检测反馈环节,设计练习:“根据提供的资料,以‘迪拜街头的风光为题写一段话,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将访问记文本形式的陈述性知识融进学生文本内容学习过程中,在经历实践体验的过程之后,学生对访问记的认识从无到有,从有到清晰,为以后的访问记创作夯实基础。
苏教版课后练习可谓精彩纷呈,有朗读、背诵、复述、演诵;有识字、写字;有理解,运用词、句;有读写结合小练笔训练:等等,它涉及语文学习的所有知识和技能。教师只有全面认真地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课后练习,才有可能强化“正确地教什么”的意识,将教学内容真正落实到合适的训练点上,这样的语文课堂才可能是真实的、平实的、扎实的、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