拽一把成至交

2017-02-28 21:59段奇清
做人与处世 2017年1期
关键词:聂耳下层阶级

段奇清

如果你认识以前的我

就应该原谅现在的我

当时,聂耳对蔡楚生是比较反感的,只因蔡楚生初涉影坛,拍摄了带有浓郁小资产阶级色彩的电影《南国之春》和《粉红色的梦》。1932年6月的一天,在饭店的聂耳看到蔡楚生和一些人坐在另一张桌子上。聂耳听到蔡楚生正与人说要继续拍摄“下流”的电影,于是决定写一篇文章抨击一下。

那天晚上,当铺开稿纸,握笔时,聂耳突然改了主意:“不必抨击,用自己的文字去影响他一下。”如果你是风,是凛冽肃杀,让人心地一片萧瑟;如果你是春风化雨,则令人心原花开。聂耳选择了后者。“《粉红色的梦》已经拍完了,我正预备拍一部下流的东西。这是楚生亲口说出的话,这,倒是出我意外的消息。在我的理想中,也许他渐渐地在转变了,在这部所谓‘下流的作品里,至少会描写出多量的下层阶级生活,同时暴露出‘下流的必然性。否则,必是替资产阶级统治者做欺骗大众、麻醉大眾的工具!”这是一篇发表在《电影艺术》创刊号,题目为《下流》、署名为“黑天使”文章中的主要内容。文章中,聂耳利用“下流”的另一种意思,即“下层阶级”,说蔡楚生的观点开始转向“下层阶级”,也就将蔡楚生往无产者身边拽了一把。果然,蔡楚生看了文章,便有了与作者一晤的愿望。

蔡楚生通过《电影艺术》的编辑,很快登门拜访了“黑天使”聂耳,两人进行了一番长谈,此后频繁交往。

1933年9月,蔡楚生编导的《渔光曲》开拍,他想让聂耳为其配乐。这时,聂耳因创作了《井矿歌》和《卖报歌》而名声大振,稿约不断,因而手头积压了好几首急待创作的歌曲,且诸多事务缠身。蔡楚生试着征求聂耳的意见,没想到,聂耳二话没说,挟起小提琴和吉他,跟着摄制组来到了外景拍摄地——浙江象山县的一个小渔村。历时数月,《渔光曲》终于拍摄完成。公映后,该片创20世纪30年代中国影片卖座最高的纪录,并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在聂耳的帮助下,蔡楚生还拍摄出了历史经典《一江春水向东流》。

聂耳的“拽一把”,使得蔡楚生走出了彷徨、徘徊,明确了艺术家的责任,将立足点转向无产阶级大众的他,视小六岁的聂耳为知音,并对其也倾力相助。

1932年7月,聂耳因写了两篇进步文章,得罪了上司,被迫离开明月歌舞剧社,这时聂耳想去北京发展。得知情况后,蔡楚生慷慨解囊,使聂耳得以顺利成行。几个月后,聂耳落魄地回到上海,蔡楚生又通过关系,四处做工作,最后在联华影业公司为他找了一份工作。在聂耳创作电影《风云女儿》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时,蔡楚生更是忍受着红颜知己阮玲玉自杀的巨大苦痛,默默地为聂耳既做“保镖”又做“保姆”:在楼下守护,严防打扰,更防有特务来抓捕;同时做好饮食的打理,做到餐餐的饭菜有营养,并在花样上每顿不重复,保证聂耳安心创作和身体健康。

对于一个在行进的路上彷徨、徘徊的人,是“拽一把”还是“往外推”,不仅仅是一种智慧,彰显的更是一颗宽广友善的心。以友善待人,得到的或许不仅仅是友善,还有可能与他人成为肝胆相照的至交。

(编辑/张金余)

猜你喜欢
聂耳下层阶级
化险为夷靠淡定
聂耳,你是中华民族的英灵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一类多个下层的双层规划问题
积雪
陕西横山罗圪台村元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永远的进行曲——田汉和聂耳
1934年是我的音乐年——聂耳的歌曲创作
有借有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