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松
一、前言
在课堂教学到底是围绕教材、教师还是学生而展开的问题的认识上,传统课堂教学价值观的不足之处是,认为课堂教学应该围绕教师与教材而展开,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这把学生局限为一个非能动的个体,把教学局限于单向的灌输,把知识的掌握局限于静态的积累。而实际上,“学生是能动的个体,教学是能动个体之间的沟通和合作,知识的掌握是动态的构建”。
因此,如何协调传统教学价值观与现代课程与教学价值观的分歧,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过程,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发生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进行研究,有利于教师开展更有效的教学,学生进行更生动的学习。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学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与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实证的探析,考查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关系,以期为如何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实证的参考。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福州某中学随机抽取一个班级38名学生和1名数学教师。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课堂教学社会学的相关书籍,为本研究的选题提供理论来源和分析视角;在中国知网上分别以“提问”“回答”为关键词,查阅了相关的论文4篇,以了解该研究思路的研究现状。
在研究数据的测量和收集方面,本研究主要查阅了关于社会网络分析和关系数据测量的相关书籍,为本研究提供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技术支持。
(2)录像观察法
为了进行本研究的数据收集,本研究設计了《中学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观察量表》,并根据观察量表,采用录像观察法,对20次数学课堂中的提问与回答情况进行实时的记录。
(3)实验法
①实验设计
由于实验研究者与授课教师为师徒关系,研究者可以指导授课教师的教学,因此,本研究具备进行双盲教学实验的参与者条件。基于此,采用双盲实验方法,即学生和授课教师都不清楚本实验的内容与方法。实验的实际控制者为实验研究者本人。具体的实验设计如下:实验组:前测O1——实验处理——后测O2。
②实验指标的选择
由于师生互动的形式较为多样,教学中的探讨、提问、回答、质疑、作业布置、表演、对话、眼神交流、肢体语言等,都属于师生互动的范畴,如果全盘考虑如此之多的因素作为本研究的自变量,将使得本研究难以进行。因此,本研究以“提问”与“回答”作为师生互动的自变量观察指标,以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为因变量,开展本研究。
③实验过程
在本实验开始之前,对学生进行数学成绩测试,把该测试成绩作为本实验的前测成绩数据,之后开展本教学实验:对被试班级实施基于“提问与回答”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干预,并于本实验结束时,再次对学生进行数学成绩测试,把第二次测试的成绩作为本实验的后测成绩数据。对前测成绩与后测成绩进行差异检验。
④实验数据的收集方法
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数据收集方法:于实验研究之前与结束时,分别进行对应教学内容的数学成绩测试。
教学实验开始前,于教室的隐蔽处设置了摄像头,拍摄录制常态下数学课堂的课堂实录10次课。10次课后,对授课教师进行基于“提问与回答”的师生互动教学方式的指导,并于指导后让授课教师采用该教学方式开展为期20次课的教学,拍摄录制该教学方式下的数学课堂的实录20次课。实验前后30次课的拍摄均在学生和授课教师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把30次课的课堂实录作为后期分析和提取课堂中以“提问”与“回答”为特征的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情况的资料。
(4)数据统计法
使用Ucinet6.0forWindows软件对本研究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数据的预处理
根据社会网络分析的要求,对被试班级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前后测得数据进行计算机编码,导入Ucinet6.0软件,得到相应的被试班级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数据矩阵,具体结果见图1。
四、结果与分析
1.实验前后被试班级基于“提问与回答”的师生互动情况的差异检验
为了了解被试班级在实验前后师生互动的情况是否具有差异性,对师生互动前后测的数据矩阵进行密度检验,具体结果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在实施基于“提问与回答”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后,被试班级的师生互动较实验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即实验后的师生互动明显比实验前多。
2.实验前后被试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差异检验
为了检验基于“提问与回答”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对实验前后被试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差异检验,具体结果见表1。
从表1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被试学生在教学实验前后的数学成绩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学生在经历了20次课的基于“提问与回答”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的教学后,数学成绩提高了。
3.基于“提问与回答”的师生互动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原因分析
“沟通和合作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基础、手段和媒介。”
基于“提问与回答”的师生互动,是教师就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学生发生的沟通与合作,在这样的沟通与合作中,教师把欲传授的数学知识,通过风趣、启发性的对话,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促使学生更自觉地掌握知识;同样,通过教师启发性的提问,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形成,从而能更主动地构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多进行互动,能促进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更多地就课堂教学的知识点进行思考,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问与回答是教师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有效互动方式。
2.建议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学生的接受性以及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等,有意识地引导课堂多进行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编著.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92.
2.吴康宁等著.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95.
3.陈兴.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抚宁县业余体校运动队人际关系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84.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第十四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