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钰 任 红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康复科,河北 保定 071000)
卒中后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石 钰 任 红△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康复科,河北 保定 071000)
吞咽是人类进行生理活动的必要基础,吞咽障碍是延髓麻痹的主要症状,亦是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卒中的发病率日趋增高,由此所致的吞咽障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加了患者的致残率及病死率。故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本文对卒中后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康复治疗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吞咽障碍;治疗;延髓麻痹,进行性;中医康复;综述文献
吞咽障碍是卒中后最常出现的影响吞咽进食的并发症之一,临床康复治疗医师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识别和干预也越来越重视。国外文献调查研究显示,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为37%~78%[1],而国内研究认为有62.5%的发生率[2]。吞咽功能的减退可能造成患者出现误吸使食物进入气管,进而造成支气管的大面积痉挛,引发肺部炎症甚至出现气道的阻塞窒息,继而脱水、营养不良,使死亡率大幅增加。所以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更容易出现进食恐惧、社会隔离、抑郁等负性社会心理,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3-4]。吞咽障碍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随着康复方法的不断完善,针对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例如单纯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联合高压氧等现代技术手段,或针灸联合康复训练,还有一些现代研发的新技术医疗手段表面肌电刺激、球囊扩张、环咽肌切开术等,对吞咽障碍的恢复起到相对小范围的预期成果。兹将卒中后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1 吞咽障碍的发病机制
1.1.1 吞咽的正常生理过程 吞咽过程主要分为4期,1期和2期(口腔准备期及口腔期):主要是将食物放在口中开始咀嚼、处理食团并使之与唾液混合后,通过舌根部推挤至硬腭将食物推进咽部。吞咽过程中由意识控制。3期(咽期):是生理食团通过吞咽反射由咽部向食管转移的阶段。这个阶段在食团通过腭舌弓时开始,在喉部上抬后结束。在食团越过腭舌弓之后,舌根部向上向后继续推挤食物,软腭的感受器首先受到刺激,引发软腭上抬,咽后壁向前与软腭相接,封锁鼻咽与口咽的间隙,闭合腭咽部以防止食物倒流入鼻腔。咽缩肌收缩,食物向环咽肌方向推挤,与此同时,喉部通过关闭声门和杓状会厌皱襞而封闭喉腔,防止食物落入气道。在喉部上提的同时,环咽肌(食管上括约肌)受到牵拉而随之松弛,食管开放,吞咽过程进入食管期。4期(食管期):是食团由食管向胃部移送的阶段。此阶段以食物跨越食管上括约肌开始,以食物跨越食管下括约肌结束。其受脑干(第Ⅸ、Ⅹ对脑神经)和肌间神经丛的控制。从咽部开始的蠕动波逐渐向下行进,推动食团跨越食管的3处生理性狭窄,最终到达胃部[5-6]。
1.1.2 吞咽的神经生理机制 吞咽的过程主要由三部分神经控制。①皮质高级中枢:目前最为稳定的是初级感觉运动区皮质,皮质吞咽中枢作用时启动吞咽和控制口咽阶段,与皮质下中枢共同调节延髓吞咽中枢的吞咽模式,通过调节延髓吞咽中枢的阈值来调节其功能[7-8]。②脑干吞咽中枢反射性协调吞咽:脑干吞咽中枢控制和调节吞咽反射,双侧对称的延髓吞咽中枢有2个区域:孤束核及其周围网状结构构成的背侧区,综合处理信息后将兴奋传至吞咽中枢腹侧区;疑核及其周围网状结构构成的腹侧区是一个功能性神经元群,由此可控制咽、喉、食管肌活动。③脑神经的感觉传入和运动传出:迷走神经背核、三叉神经、面神经核、喉上神经、舌下神经核分别支配咽部周围肌肉及组织以此完成吞咽的发生[9]。
1.1.3 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病理机制 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为特点[10]。在卒中后存活的患者中约有60%~80%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1]。如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偏瘫、平衡障碍、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压疮等肢体活动功能障碍;吸入性肺炎、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疾病;认知障碍、吞咽障碍、情感障碍等社会心理疾病[12-13]。其中卒中后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发生率更是高达57%~73%[14]。
1.2 延髓麻痹致病的原因
1.2.1 延髓麻痹与咽期障碍 延髓麻痹主要为延髓疑核损伤,疑核及疑核以下部位损伤即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而下位运动神经元受损引起的吞咽障碍,病位在脑干,脑干延髓吞咽中枢受损引起与吞咽相关器官、组织的肌张力减弱等一系列表现[15]。故延髓麻痹引起的吞咽障碍以咽期障碍最为突出。当延髓吞咽中枢受损时,表现为软腭下垂,腭垂偏斜,病变侧咽反射消失,咽肌麻痹无力,咽部运动失常,吞咽不能,喉上抬不足,环咽肌开放延迟,会厌未能及时覆盖喉口,引发呛咳或食物滞留会厌与勺状软骨间隙,引起误吸。
1.2.2 延髓麻痹累及神经肌肉 延髓麻痹损伤的神经及结构主要包括迷走神经、舌咽神经、舌下神经、三叉神经脊束核和疑核;迷走神经损伤可以导致顽固的吞咽障碍,主要由于咽缩肌和声带麻痹,声门关闭不全,下咽无力,咳嗽反射减弱等原因,此外咽丛神经功能异常可以使食管入口环咽肌的顺应性下降,导致环咽肌失迟缓的发生。三叉神经受损时,可以导致口底、牙龈、舌根及会厌等处的黏膜感觉减退,导致主动吞咽触发困难。损伤的咽部肌群主要累及的咽壁肌肉层为咽缩肌组、提咽肌组、腭帆肌组,还累及包括二腹肌、茎突舌骨肌、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腭舌肌等舌外附肌群,舌纵肌、舌横肌、舌垂直肌等舌内附肌,以及舌骨上下肌及颊肌、口轮匝肌等与吞咽有关的肌肉组织[16]。
中医称卒中为“中风”,我国古代中医古籍研究记载,中风后出现的吞咽障碍在中医学中并无定论,但从症状分析来看其符合中风的范畴。病位在心、脑,与肝、脾、肾密切相关。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是该病的基本病机,继而由于脑窍的损伤破坏,致使咽喉部开闭失司,言语及进食困难。与吞咽障碍有密切联系的归属范畴还包括中医学中噎嗝、类噎嗝、喉痹、瘖痱、痿证等,《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提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奇效良方》说“喑俳之状,舌喑不能语,足废不为用”[17]。《诸病源候论·风舌强不得语候》指出“脾脉络胃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心之别脉系舌本,心脾二脏多风邪,故舌强不得语也”。《诸病源候论·食噎候》指出“此由脏气冷而不理,津液涩少而不能传行饮食。故饮食入则噎塞不通,故谓之食噎”。
3.1 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的理论根据 中枢神经元及其突触连接受损后,很快出现重要的解剖和功能上的重组,在这个功能重组过程中,优良的外部环境、适当的药物干预(如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及物理因子的干预会影响这一过程,这为康复治疗提供了依据,据此我们可以通过强度相当的刺激,促使中枢突触增强,建立新的突触链,产生新的运动反射弧,尽早恢复吞咽功能[18]。
3.2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 吞咽障碍的治疗方法已从经验性或理论化的描述性方案转向经过科学设计和验证的临床实施方案[6]。关于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已多有报道,并用于临床实践,其中包括低频电刺激疗法、针刺、穴位注射、中药汤剂等,现代新型的手术疗法球囊扩张术可直接刺激环咽肌,因其治疗的局限性未见全面推广,上述疗效不佳的病例可做环咽肌注射肉毒素或食管上括约肌切开术。其目的均为增强吞咽相关肌肉的肌力,促进吞咽动作的协调性,从而改善吞咽功能。
3.2.1 现代医学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现代医学临床常用的康复训练操作方法包括直接训练、间接训练及现代相关治疗仪的刺激等三大类。由于直接训练需使用食物,且必须满足患者的病情稳定,清醒状态,能合作,首次实验性进食可以开始才能够进行,其安全性差,并不适用于各类吞咽障碍的患者。间接训练一般先于直接训练进行,直接训练开始后仍可合用间接训练,故临床中多先选用间接训练方法。其中又可具体分为针对口腔期的训练:口唇闭锁训练、下颌运动训练、舌体运动训练;针对咽期的训练:冷刺激、声门上吞咽训练、改良声门上吞咽训练、声带内收训练;针对食管期的吞咽训练:门德尔松(Mendelsohn)吞咽训练法、沙克训练法(Shaker exercise)等。其他间接方法还有经颅磁刺激、球囊扩张技术及手术疗法环咽肌切开术等[6]。
冷刺激治疗吞咽障碍的研究在国内外均有报道。姜稳妮等[19]应用咽部冷刺激法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59例。结果:治愈率81.3%,证实咽部冷刺激能促进患者吞咽功能康复,减少并发症发生。吴卓华等[20]采用美国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联合咽部冷刺激治疗老年卒中后吞咽障碍64例,并与对照组仅应用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64例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治愈率50.00%,总有效率95.31%;对照组治愈率29.68%,总有效率84.38%。2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方法(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各期吞咽造影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口腔期与咽期吞咽造影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同期(P<0.05)。陈奕菲[21]将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21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进食时床头抬高30 °。治疗组11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德国吞咽言语治疗仪(Vocastim-Master)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结果:治疗组可有效提高患者吞咽功能、生活质量,减少肺炎发生,缩短入院治疗时间。张美荣等[22]将81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电刺激组27例采用美国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冷刺激组27例予咽部冷刺激治疗,联合组27例予美国Vita1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咽部冷刺激综合治疗。结果:电刺激组总有效率88.8%,冷刺激组总有效率74.1%,联合组总有效率96.4%。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其他2组(P<0.05),说明美国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联合咽部冷刺激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相互协同疗效更确切,起效更迅速,操作更安全,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张伟等[23]将68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予常规康复训练、针灸及Mendelsohn吞咽训练法,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高压氧治疗。治疗30 d后,比较2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实验室指标、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和疗效。结果:治疗15 d和30 d后,2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实验室指标和CS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C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总胆固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说明卒中后给予常规康复训练、针灸及Mendelsohn吞咽训练法联合高压氧治疗能改善延髓麻痹患者的吞咽功能缺损,减轻残疾程度和提高生活质量。傅晓华等[24]将98例卒中后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3例予经皮电刺激喉返神经方法,对照组45例予传统针灸方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对照组5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证明经皮电刺激喉返神经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有明显疗效。姚萍等[25]将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按卒中常规治疗及口面肌群、声带、咀嚼及吞咽功能训练,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吞咽障碍训练仪和经颅磁刺激技术(TMS)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3分的患者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愈显率83.3%,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愈显率56.7%,总有效率73.3%。治疗组愈显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予吞咽障碍训练仪及TMS治疗可显著改善吞咽功能。韩婕等[26]收集吞咽功能正常、无明显呛咳的健康志愿者33例作为正常组,有明显吞咽困难(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障碍Ⅳ级以上)但未完全丧失吞咽功能的患者33例作为治疗组,治疗组予常规药物治疗、吞咽康复治疗,探讨表面肌电图在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的疗效评估中的作用。结果:2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肌电图记录的吞咽时程、肌群募集最大振幅3个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表面肌电图为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无创简单的神经肌肉检查手段,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可根据定期检查结果调整治疗顺序及侧重点。黄绍春等[27]将38例环咽肌失弛缓的清醒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9例予主动球囊扩张及常规吞咽康复治疗,对照组19例仅予常规吞咽康复治疗。2组均治疗4周。应用DSA设备下的数字化VFSS评分、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评估食管上括约肌开放程度及吞咽障碍程度。结果:2组治疗前后VFSS评分、FO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VFSS评分、FOI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动球囊扩张术对卒中后环咽肌失迟缓所致吞咽障碍疗效显著。范文可等[28]将36例神经源性环咽肌失迟缓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8例予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及常规吞咽康复治疗,对照组18例予常规吞咽康复治疗。2组均治疗6周。结果:2组治疗后VF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由于卒中、脑外伤、脑肿瘤引起的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疗效显著。窦祖林等[29]应用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环咽肌失迟缓症2例,分别给予4次及15次扩张治疗后,2例患者均可独立自主进食糊状食物,且无呛咳。手术方法为环咽肌切开术,此手术减少环咽段相对梗阻的作用有限,切开环咽段至黏膜下层,切开的范围由咽下缩肌以下至食管上段的肌层,使环咽段永久开放。手术的效果有赖于原有咽肌和舌肌的完整性,以产生推动食团向下移动的压力。黎永华等[30]将40例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临床手术治疗,治疗组20例采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结果: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1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0%,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2 传统医学常见的治疗方法 传统医学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有目共睹,其中针刺疗法通过辨证论治能够通经达络,醒神开窍,舒筋解肌,疏通气血,改善局部及全身气血运行,以达阴阳平衡,使吞咽功能得以恢复,针刺疗效肯定,副作用小,简便易行值得推广;其次在运针过程中能将运动刺激信号反复传达至大脑皮层,根据神经促进技术理疗,针刺刺激主动肌,其本质也是一种外周感觉的输入,可使γ运动神经元兴奋,加强皮层功能区之间的协调和代偿作用,促进功能重组,通过刺激咽部感受器,引起吞咽周围相关肌肉兴奋,加速吞咽反射,改善吞咽障碍[31]。不同针法如舌三针、项三针、项五针、调神通络针法、穴位深刺法、补肾针刺法、冲脉理论取穴法、通关利窍针法、利咽通窍针法等广泛应用于临床。还有针药联合法、汤药与基础康复训练联合法,都将中医的临床技术完美应用于吞咽障碍的治疗中,起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陈丽萍等[32]将80例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应用项针治疗,取穴:风府、哑门、风池、天柱、地仓、廉泉、外金津玉液、人迎。对照组30例应用常规药物(以扩张脑血管、溶栓、营养脑细胞为主)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32例(64.00%),显效8例(16.00%),有效6例(12.00%),无效4例(8.00%),总有效率92.00%;对照组痊愈9例(30.00%),显效7例(23.33%),有效6例(20.00%),无效8例(26.66%),总有效率73.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孟丽娜等[10]应用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22例,治疗28 d。结果:治疗前洼田饮水试验评分(4.37±0.83)分,治疗后(2.45±0.1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32.95+24.29)分,治疗后(51.63+23.7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愈7例,显效5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4%。说明通关利窍法在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方面效果显著,加速了患者生活能力的恢复。王俊棠[33]将300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5组,均予常规治疗,药物组60例予脱水、护脑、改善微循环等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组60例予吞咽功能训练,由经过培训的语言康复治疗师进行,包括口颊部、舌部的主、被动活动及口腔冰棒刺激等规范的康复训练;电针组60例予电针刺激,取廉泉、天突、通里、丰隆、合谷、内关、足三里、照海等穴,连接G6805型电针刺治疗仪,应用脉冲电流,连续疏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中药组60例予中药汤剂(药物组成:丹参15 g,地龙12 g,桃仁12 g,红花12 g,水蛭12 g,川芎12 g,郁金10 g,砂仁10 g,沙参10 g)治疗;综合治疗组60例予以上4组方法联合治疗。结果:药物组总有效率40.0%,康复训练组73.3%,电针组70.0%,中药组63.3%,综合治疗组100%。综合治疗组有效率最高(P<0.05),药物组最低(P<0.05)。其余3组总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寇存等[34]应用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225例,取穴:内关、人中、百会、三阴交、风池、人迎、廉泉、副廉泉(廉泉穴旁0.5寸)。结果:临床治愈86例(38.2%),显效94例(41.7%),有效40例(17.8%),无效5例(2.2%),总有效率97.8%。赵瑞珍等[35]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17例。选穴:内关(双侧)、人中、三阴交(双侧)、风池(双侧)、完骨(双侧)、天柱(双侧)、廉泉、金津、玉液。结果:痊愈11例(64.7%),显效4例(23.5%),有效1例(5.9%),无效1例(5.9%),总有效率94.1%。王朝霞等[36]将100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治疗配合吞咽康复训练及针刺治疗,包括头部及体位的调整、清嗓与咳嗽训练、呼吸与屏气训练、吞咽的功能训练和食物的吞咽训练;针刺取穴:翳风、风府、廉泉、地仓、下关、颊车、合谷、列缺、三阴交等。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益气化痰开窍方(药物组成:黄芪30 g,白术 12 g,党参15 g,茯苓12 g,陈皮12 g,半夏12 g,郁金12 g,石菖蒲10 g,胆南星10 g,地龙10 g,天麻10 g,甘草6 g)。2组均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对吞咽功能的改善更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化痰开窍方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及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确切,能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
3.2.3 中西医结合治疗 马飞翔等[37]将183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4组。穴位注射组44例予维生素B12注射液注射患者“吞咽穴”(下颌骨下颌切迹处)治疗;神经电刺激组49例应用吞咽治疗仪进行舌骨及舌骨下肌肉的电刺激治疗。综合治疗组42例予穴位注射+神经电刺激治疗。吞咽训练组48例应用治疗师用冰冻过的蘸水棉棒或冰水浸过的手指轻轻按摩刺激患者颊部、舌体、咽后壁、咽腭弓及口唇部,然后嘱患者做吞咽动作。结果:综合治疗组有效率94.29%,穴位注射组68.75%,神经电刺激组80.00%,吞咽训练组67.50%,综合治疗组有效率均高于其他3组(P<0.05),而穴位注射组、神经电刺激组、吞咽训练组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综合治疗组的吞咽功能改善程度优于其他3组。刘维红等[38]应用针刺联合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50例,结果:治愈13例,显效18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李飞等[39]将191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6例予针刺加冷刺激配合舌肌训练治疗,对照组95例予冷刺激配合舌肌训练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46%,对照组总有效率65.2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卒中后吞咽障碍基本康复训练技术已得到社会各界认可,且疗效明显。传统医学的针刺技术也通过大量临床数据证明了其疗效。二者的系统结合更是体现了中西医的有机互补,通过康复训练的刺激诱导使得脑干中枢神经的通路得以恢复,针刺手法不仅体现了从辨证角度选取穴位及补泻操作手法,而且使全身气血平衡运行,最终改善了患者的吞咽障碍,提高了疗效,降低了致残率。对于真性延髓麻痹,由于病情较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当真性延髓麻痹病程超过2个月,尤其身体逐渐消瘦者,常发生咽憩室,主要表现为食物反流。咽憩室一旦形成很难恢复,现代医学多采用手术方法治疗,疗效不佳,中药治疗效果也不满意,许多患者需靠鼻饲饮食和静脉滴注方法维持生存。故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的防治是临床治疗工作中的一个难点。
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包括:对于延髓麻痹尚需大量临床试验与更简便、安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传统针刺手法缺乏规范性的统一标准;大型设备的成本与造价较高,对患者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新型的球囊扩张技术、手术疗法等对患者的创伤性较大,临床研究例数较少,有待进一步推广;针对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数据多属于小样本的经验总结,相对来说整体研究还需要大样本数据、多中心研究数据、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来对吞咽障碍治疗效果作出更加成熟的临床校验。故将传统医学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死率与致残率,找到值得推广的好方法,是我们不断奋斗的目标,也对提高此类患者的生存质量起到关键作用。
[1] Martino R, Foley N, Bhogal S,et al.Dysphagia after stroke: incidence, diagnosis, and pulmonary complications[J].Stroke,2005,36(12):2756-2763.
[2] 王新德,朱镛连.神经病学: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258.
[3] Ramsey DJ, Smithard DG, Kalra L.Early assessments of dysphagia and aspiration risk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J].Stroke,2003,34(5):1252-1257.
[4] 朱原,傅立新.卒中后吞咽障碍针灸治疗概况[J].中医杂志,2013,54(2):160-162.
[5] 李胜利.言语治疗学[M].北京:求真出版社,2010:15.
[6] 牟志伟.言语治疗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03.
[7] 张婧,周筠,赵性泉,等.人类吞咽皮质的功能定位[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14(10):774-777.
[8] Hamdy S, Aziz Q, Rothwell JC, et al.Cranial nerve modulation of human cortical swallowing motor pathways[J].Am J Physiol,1997,272(4 Pt 1):G802-808.
[9] O'Neill PA.Swallowing and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J].Br Med Bull,2000,56(2):457-465.
[10] 孟丽娜,张春红,石学敏.“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卒中后真性延髓麻痹22例[J].中国针灸,2014,34(8):779-780.
[11] 曹惠芳,王秋爽,郑伟红.脑血管病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7,2(29):109-110.
[12] 陈晓莉.108例老年脑血管病急性期并发症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6,25(4):434-437.
[13] 资晓宏,邓云龙,宋治.中风患者康复过程中有关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1):34-36.
[14] 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27.
[15] 张庆苏.吞咽障碍评价及治疗流程的初步探讨[J].中国卒中杂志,2007,2(3):231-234.
[16] 顾德明,缪进昌.运动解剖学图谱[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150-156.
[17] 崔晨华,阎莉,王舒.芒针治疗真性延髓麻痹导致的吞咽困难[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3):362.
[18] Aydogdu I, Ertekin C, Tarlaci S,et al.Dysphagia in lateral medullary infarction (Wallenberg's syndrome): an acute disconnection syndrome in premotor neurons related to swallowing activity[J]. Stroke,2001,32(9):2081-2087.
[19] 姜稳妮,杜红霞,柴雪艳.咽部冷刺激法治疗卒中吞咽障碍的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7):85.
[20] 吴卓华,刘磊,吴宜娟,等.VitalStim吞咽治疗仪联合咽部冰刺激治疗老年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11(33):5351-5352.
[21] 陈奕菲.卒中早期吞咽障碍的综合康复治疗[J].河北医药,2014,36(4):519-521.
[22] 张美荣,王丽.VitalStim吞咽治疗仪联合咽部冰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8):983.
[23] 张伟,王媛博,李晓华,等.康复训练联合高压氧对于治疗脑梗死后真性球麻痹的临床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3(9):1213-1214.
[24] 傅晓华,刘莹,孙海燕,等.经皮喉返神经电兴奋治疗卒中后延髓麻痹[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2):3127.
[25] 姚萍,张玲,孙静,等.综合康复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J].中国康复,2011,26(3):211-212.
[26] 韩婕,阎文静,戴玲莉,等.表面肌电图在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6(28):579-581.
[27] 黄绍春,杨永超,刘莉,等.主动球囊扩张术治疗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的效果[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6,8(13):398-400.
[28] 范文可,吴毅,路微波,等.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5(26):415-418.
[29] 窦祖林,万桂芳,王小红,等.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2例报告[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3):166-170.
[30] 黎永华,李光宇,彭锡其,等.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吞咽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1):7-8.
[31] 欧阳颀,周巍,张春梅.提高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疗效的关键[J].中国针灸,2007,27(10):773-776.
[32] 陈丽萍,顾成光.项针治疗球麻痹80例疗效观察[J].现代康复,2000,4(2):251.
[33] 王俊棠.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J].中国康复,2007,22(2):92-93.
[34] 寇存,晁文波,卢静,等.针刺治疗脑血管病吞咽障碍225例[J].人民军医,2011,54(5):419-420.
[35] 赵瑞珍,卞金玲,张春红,等.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延髓麻痹17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1):100.
[36] 王朝霞,庞敬涛,管靖,等.益气化痰开窍方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6,35(2):138-140.
[37] 马飞翔,曹桂萍,李万浪.穴位注射结合神经电刺激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4,12(34):1169-1170.
[38] 刘维红,刘玲,易莉.针刺配合Vocastim-Master吞咽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50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35(3):60-61.
[39] 李飞,汤敬一,程红亮,等.针刺加冷刺激配合舌肌训练对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疗效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9(27):2471-2472.
(本文编辑:习 沙)
10.3969/j.issn.1002-2619.2017.05.036
石钰(1990—),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学士。研究方向:吞咽障碍。
R571.05;R682.220.5;R743.306;R-05
A
1002-2619(2017)05-0782-06
2017-03-02)
△ 通讯作者: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康复科,河北 保定 0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