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立攀 指导 王东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济南 250014)
活血化瘀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浅析
卞立攀 指导 王东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济南 250014)
原发性痛经是女性常见疾病,主要病机为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女性因经、孕、产、乳等原因易表现为血行郁滞不畅,而致血瘀,引发痛经。文章从活血化瘀的角度,浅析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望可以开拓治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原发性痛经 活血化瘀 病机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1],首次记载了痛经。痛经是指女性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或剧痛昏厥者。
西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无盆腔器质性病变的称为“原发性痛经”,常见于年轻女性;因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各类肿瘤等盆腔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称为“继发性痛经”。本文主要讨论前者。
原发性痛经虽症状各异,但病机不外乎“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临床上治疗该病,一般先分虚实。属实证者以气滞血瘀、寒凝血瘀多见,属虚证者以气血虚弱、肝肾亏损多见。诚如《景岳全书·妇人规》曰:“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2]。此后《血证论》卷4提出:“若无瘀血,则经自流通,安行无恙”[3],强调了血瘀是导致痛经的关键。“瘀”首见于《楚辞》。瘀,积血也,乃血行失度,血脉不通所致。
中医认为,绝大多数痛经患者,均有轻重不同的瘀血存在。与此同时,西医学研究认为,痛经是由于前列腺素增高导致的子宫强烈痉挛,以及子宫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而引起的妇科常见病。而活血化瘀法则能较好的解决瘀血问题,即解决西医学中所提子宫痉挛收缩问题,从而改善子宫的缺血缺氧状态,继而从根本上缓解疼痛。治疗上,应经期调血止痛以治标,平时辩证求因以治本,治之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使经血运行通畅,冲任二脉通,胞宫藏泻定时,肾-天癸-冲任-胞宫轴恢复正常,痛经症状得以缓解。笔者有幸跟随山东省中医院各知名专家学习,择取相关病例分析如下。
张某,女,33岁,2015年07月07日初诊。主诉:经行腹痛多年。13岁月经初潮,周期35d,经期7d,经量中等,色黯红,血块多,经前乳房胀痛,经前1d及经行1~2d小腹坠胀痛,腰酸,伴恶心、腹泻,块下痛减,常服元胡止痛片治疗。末次月经:06月24日。已婚,孕1产1。当日妇科检查及B型超声均无异常。舌紫黯,苔薄白,脉弦。诊断: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予:当归9g,川芎9g,赤芍9g,柴胡9g,盐小茴香6g,酒萸肉9g,乌药9g,元胡9g,香附9g,红花9g,枳壳9g,丹皮9g,白芍15g,生姜6g,炙甘草6g,上方6剂,经前3d开始服药,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连服6d。08月15日二诊:07月29日行经,经量中等,血块较前减少30%,经行腹痛较前减少50%,无恶心及腹泻。再予上方12剂(两个月量),随诊8个月经行无腹痛。
朱丹溪言:“经水将来作疼者,血实也(一云气滞),临行时腰疼腹痛,乃是郁滞有瘀血”[4]。女子素多抑郁,肝郁气滞,气滞血瘀,瘀阻胞宫,经期气血下注冲任,胞宫气血愈加壅滞,不通则痛,发为痛经。
苏某,女,20岁,2015年11月20日初诊。主诉:经行腹痛多年。14岁月经初潮,周期40d,经期6d,经量偏少,色黯红,血块较多,经前1d及经行1d小腹坠痛、冷痛,乏力,时痛甚恶心,无呕吐及腹泻,块下及得温痛减。末次月经:10月29日。否认性生活史。2015年10月25日B型超声示子宫内膜厚度1.1cm,子宫及双附件未见明显异常。舌紫黯,苔薄白,脉沉。诊断: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予:元胡18g,香附12g,当归9g,川芎9g,赤芍9g,白芍15g,肉桂6g,盐小茴香6g,蒲黄9g(包煎),干姜9g,陈皮9g,竹茹9g,炙黄芪15g,升麻9g,制没药9g,甘草9g,上方6剂,经前3d开始服药,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连服6d。参芪十一味颗粒3盒,经前服用。12月28日二诊:12月08日行经,经量中等,血块略减,经行腹痛较前减少60%。予:中药上方加桂枝9g,补骨脂9g,共6剂。中成药继服。2016年02月15日三诊:2016年01月18日行经,经量中等,少许血块,经行小腹隐痛。嘱上方继服。随访至今未复发。
病案3
李某,女,18岁,2015年11月08日初诊。主诉:经行腹痛3年。15岁月经初潮,周期35d,经期7d,经量中等,色黯红,血块多,经行1d小腹刺痛、冷痛,痛甚腹泻,需服布洛芬止痛,无恶心及呕吐,块下及得温痛减。末次月经:10月27日。否认性生活史。2015年10月08日B型超声示子宫及双附件未见明显异常。舌有瘀点,苔薄白,脉细。诊断: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予:元胡18g,香附9g,当归9g,川芎9g,赤芍9g,白芍21g,肉桂6g,盐小茴香6g,蒲黄9g(包煎),干姜9g,陈皮9g,制没药9g,炒白术15g,丹皮6g,甘草9g,上方6剂,煎服方法同上。暖宫七味丸10d,经前服用。12月13日二诊:11月30日行经,量同以往,血块较前减少70%,经行腹痛较前减少60%,无腹泻,未服止痛药。嘱上方继服。3个月后随访痛经未发,病告痊愈。
《圣济总录·妇人血气门》中提到:“室女月水来腹痛者,以天癸乍至,荣卫未和,心神不宁,间为寒气所客,其血与气两不流利,致令月水结搏于脐腹间,疞刺疼痛。治法宜顺血气,无令蕴滞,则痛自愈”[5]。原发性痛经多发于青春期少女,其肾阴、肾阳相对不足,加之多喜食寒凉,穿着单薄,经期保健意识淡薄,易感受寒邪,致寒气凝滞,血行不畅,不通则痛,发为痛经。
笔者跟随专家学习期间,从各专家的临床经验中得到很多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启发:如若患者经前乳房胀痛或胁肋胀痛,可以加柴胡、小茴香、川楝子等理气止痛;如若患者经行恶心呕吐尤甚,可以加生姜、陈皮、吴茱萸等降逆止呕;如若患者经行小腹冷痛,可以加肉桂、干姜等散寒止痛;如若患者经行腹泻尤甚,可以加桂枝、肉豆蔻等温中止泻;如若患者经行肛门坠痛,可以加菟丝子、枸杞等补肾益精;如若服中药药效不佳,可以经前多几天服用,以提高活血化瘀的功效。
根据女性的生理病理特点,原发性痛经多责之于瘀,正如《血证论》所说:“瘀血阻滞者乃血阻其气,是血之咎,故破散其血而气自流通”[3]。故治疗应以通为要,活血化瘀,经血通畅,其痛乃除。
[1] 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
[2] 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 唐容川.血证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
[4] 朱震亨.丹溪心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 赵佶,郑金生.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 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