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在唐代文学中的传播特征及影响

2017-02-28 13:43:25贵,杜
关键词:文学文化

白 贵,杜 浩

(河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

华夏巍巍五千年,底蕴深厚,文化繁荣而多样化。酒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它的产生与发展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紧密联系,作为酒的故乡,中国有着深厚的酒文化历史。在唐代繁盛而又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与酒相关的诗作名篇或是咏酒诗的记载就有六千余首,酒成为唐代文学中重要的文学符号和文化精神,我国的酿酒工艺、酒器酒具、饮酒方式和饮酒习俗等酒文化被唐代的诗、词、歌、楹联、题壁等多种文学形式记载和传播了上千年[1]。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酒文化在唐代文学的传播及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在唐代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下,阐述和界定酒文化与唐代文学之间的关系,深入发掘酒文化在唐代文学发展中的的深厚历史渊源;以此为基础,从唐代文学中的酒文化的传播群体,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从以上三方面总结及精炼其传播特征;最后,通过对唐代文学传播的特性研究,反面论证蕴含其中酒文化的传播效果,探讨其在以唐代文学为传播载体下而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诗酒相融——唐代文学与酒文化的关系

“酒文化”的概念,由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酒文化是一种以酒为物质承载方式,以与酒有关的行为制度、风俗习惯等为中心的独特的文化形态[2]。在历史的积淀中,它逐渐将诗词、书画、戏剧、歌舞融于一体,散发着特异的光彩和人文魅力。三国有曹操对酒当歌,慨叹人生几何;唐有李白斗酒诗百篇;宋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等等。酒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再是作为一种简单的食用饮品出现,而且逐渐渗透进了人们的智慧和艺术创作。

唐代文学即公元618年至907年间唐朝产生的文学。在前代文学发展的基础上,唐代吸收其它朝代文化的精华,逐渐形成了内涵深刻而丰富、具有辉煌成就的唐代文学。无论是唐代的国宴、家宴,还是酒肆、市井,帝王将相与才子佳人,酒都作为必不可少的文化元素出现在其中。同时,唐朝对外交往频繁,善于吸收各民族和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西域的乐舞艺术、梵剧、古日本文学等等,与唐朝文化相互渗透融合,促成了豪放、包容、绚烂多彩的文学特色,其融入了文学家在社会生活中的创作灵感和主观感受,这些文学创作不单单是对简单的社会生活描写和反映,而是与酒文化的交融共通,并形成了唐代独有的诗酒相融气象。

唐代文人与酒为伴、酒兴诗亦兴,正如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描写的那样“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3]216-25整首诗中,上到诸侯王公,下到布衣百姓,生动地写出了长安城喜酒、善于饮酒的八人醉酒之后的状态。李白与酒更是结缘至深,诗酒相融,如其创作的一首著名的醉歌——《襄阳歌》,诗中描写到“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翁醉似泥”[3]166-3,借酒抒情,把他那佯狂放荡的醉态和醉中想象描绘的异常精彩,将自己的放浪形骸与人生无常表达得淋漓尽致。

简而言之,酒文化与唐代文学逐渐由两个不同的文化元素变为相互促进和融合的关系,这其中,酒文化以唐代文学作为传播载体,唐代文学以酒文化为传播内容,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唐代文学中的酒文化气韵之独特,形象之丰富,传播之广泛,在历代文学历史中均为少见。酒文化以各种文学方式的呈现和传播,是一种文明借助另一种文化艺术形成的独特传播形式和传播形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唐代酒文化的传播特性

传播一词,在现代汉语里的解释是“广泛散布”。在英文里,传播对应的英文单词是“communication”,即“表达、交流、交际、传递、通讯、联络”等含义。传播,综上来说,是在一定社会关系条件下进行的,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是信息交换和传递的过程。唐代文学中的酒文化有着明显区别于其它朝代的新气象,这种诗酒相融具有非常明显的传播特性。

(一)层级分化明显的多传播群体文化特征

饮酒之风自古有之,从最初视酒为尊贵和权力的象征,天神之赏赐,《大唐新语》卷八载:“太宗在洛阳,宴群臣于积翠池。酒酣,各赋一事。”魏徵赋西汉曰:‘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夜燕经栢谷,朝游出杜原。终藉叔孙礼,方知天子尊。’太宗曰:‘魏徵每言,必约我以礼。’”[4]至唐代的酒之普及流行于民间百姓的生活中,酒的受众群体遍布社会的各个阶级,具有明显的层级分化特征。酒文化在文人群体中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其内涵对于诗人的创作和情感的抒发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素质,酒是心中情感的抒发和寄托,使得酒文化的内容亦不断得以丰富。而歌妓群体,作为一种独特的群体存在,酒更多的是一种职业需要,她们的出场往往都伴有酒的出现。同时,有关酒的传说在民间得以广泛传播,酒的祭祀文化、神话传说等更进一步促进了酒文化的传播。

(二)传播路径增多 传播范围广泛

随着唐代酒的种类和质量不断提高,酒文化亦在发展中日渐繁盛。酒文化在唐代文学中的传播,进一步促进了酒文化的发展。由于唐代尚未形成今天的大众媒体,酒文化在唐代文学中的传播路径主要包括非媒体路径和媒体路径两种渠道。其中非媒体路径包括宫廷宴饮、文人雅集、民间集会和歌妓传唱等形式。媒体路径则大致有作品集传播、题酒诗联传播和题壁传播等几种方式。唐代文学以诗歌见长,融合杂文、小说等多种形式,酒文化与唐代文学二者交汇促进,促进融合,在文学家的身体里产生独特的意象,进而转化成诗篇、名句、绝笔,形成广泛的传播效应。

(三)传播内容丰富 酒文化内涵提高

酒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积淀中,内涵不断丰富。唐代酒的发展十分繁盛,饮酒之风风靡整个社会。唐人嗜酒,酒之于他们不仅仅是一种酌饮的享乐品,而更多的是享受一种精神层面饮酒文化。在杯酒之中,他们可以释真情、表真意,又可以饮酒赋诗,行令玩娱,他们在酒中注入了更多的生活元素和情感意义。这一时期,与酒有关的各种习俗、技术、礼仪亦纷纷出现,促进了酒文化内涵的更加完善和全面发展。而在此过程之中,由于唐代文学的兴盛及发展,各个阶层对酒的认识逐渐深化和提高,直接促进了酒文化的升华,使其上升为一种精神意境,文学与酒文化之间产生了独特而又微妙的质变效应。

三、酒文化在唐代文学中的传播对后世的影响

在这些流传后世,被人们传诵了千百年的唐代文学精粹中,酒的影子如影随形,酒的内涵丰富多彩,酒之风貌越发广泛流传,对宋以后的文学乃至东亚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酒文化在唐代文学中升华到人类文化的精神层面

唐代文学中的酒文化在文人群体中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酒神精神承载下的文化内涵对于诗人的创作和情感的抒发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素质积淀了更多的精神意义。他们饮酒更多的是心中情感的抒发和寄托,使得酒文化的内容亦不断得以丰富。伴随着唐代文学的繁盛,唐代文学中的酒文化亦随之形成具有其自身特色的文化风格,且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酒文化确实是名符其实。如日本贞观十九年,菅原道真作《暮春见南亚相山庄尚齿会》:“逮从优庄尚齿宴……游宴追寻白乐天。”[5]自从人类社会创造出了酒这种物质财富,它就在人类的意识形态领域占领了阵地,逐渐形成了一种酒文化。在唐代文学中,酒已由单一的日常食品升华为一种文化和精神,令后世对酒本身产生了一种精神层面的依赖感和敬畏感,最终演变为一种精神,一种象征,一种符号。

(二)酒文化在唐代文学中提升了传播品味

唐代文学的发展使得酒文化的传播摆脱了粗鲁低俗、愚昧无聊、丑态百出,使得酒文化的传播优雅、有情趣、有格调、有追求、有意义。从唐代文学作品中对环境美学的追求可以了解到,文人饮酒特别强调环境的优美,气氛的和谐融洽。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场景:暮春三月,桃花飘香,春风沉醉,李白和他的堂兄弟们乘良辰美景,坐在桃树下,“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3]4-76,因而有“不有佳咏,何伸雅怀”[3]3-142之感慨。因此,酒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文学的艺术魅力在唐朝得以完美契合,二者相互渗透,极大地提升了酒文化的品味。

唐代文学的形式丰富,题材多样,其中以诗歌成就最为瞩目。而酒文化在诗歌中也体现得最为突出。唐代诗歌,无论宴饮、送别、边塞,酒都是经常性的意象和元素。虽说早在《诗经》中就有一些宴饮诗,譬如:《鹿鸣》《伐木》《鱼丽》《南有嘉鱼》。但其中酒的意旨,主要是物质层面的,精神意味完全属于从属的性质,无法企及唐代诗歌中的那种醇厚的精神意蕴。在唐代诗歌中,无论是送别、宴饮、边塞,众多主题中都可以看到诗酒的联姻。譬如送别诗,就有白居易“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一无树,那得泪潸然。”[3]1-7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3]37-1“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3]37-5陆龟蒙:“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3]25-5;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19-1。边塞诗,如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3]85-1;岑参: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3]11-8“清风飒来云不去,闻之酒醒泪如雨。”[3]11-1;高适:“徒然酌杯酒,不觉散人愁。相识仍远别,欲归翻旅游。夏云满郊甸,明月照河洲。莫恨征途远,东看漳水流。”[3]65-1,“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3]7-1;宴饮诗,如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3]33-1;李白:“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3]39-1;鲍溶:“金鸟赦书鸣九夜,玉山寿酒舞千官。”[3]18-1;酒与诗歌何以具有如此亲密的关系?笔者以为二者都与“感发”有关,或者说,都源于二者所具有的感发性质。叶嘉莹教授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形象与情意之关系例说》中说到:“诗歌之所以异于散文,除去外表的声律之美外,更在于诗歌特别具有一种感发的质素。诗歌是诉之于人之感情的,而不是诉之于人之知性的。与此相类,酒也是诉诸人的感性、感情,而非理性的,也具有某种感发的性质,所以就有借酒排遣、借酒消愁、酒是色媒人之说[8]。南怀瑾更有“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之说,虽然有失之片面之嫌,但其所言“诗酒田园”,的确是中国文人所期待的生活伴侣和所向往的美好境界。

随着历史的发展,唐代诗歌犹如时代中的灵魂被不断冲刷和磨砺,其内容不断丰富,既能敏锐地映射时代变迁,又能在诗律技巧上不断地创新和改良,突破了原有的旧诗词格局,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唐代文学气象,诗词逐渐成为唐代文学史上最耀眼的光芒。

(三)酒文化在唐代文学中拓宽了传播渠道

文人喜酒,酒能够助他们写成千古绝唱,他们与酒自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有王绩、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文人,他们写酒的作品多不胜数,文人骚客喜欢用歌舞来助酒兴,如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3]214-6时,就曾为“举酒歌饮无管弦”[3]213-9而备感遗憾。歌妓也深受酒文化的影响,唐代的歌妓不仅外貌美丽,而且还能诗善文,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少年行》其二:“五陵少年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3]12-78歌伎在宴席上所演唱的歌曲,也多是当时流行的名家所作的诗歌,如王昌龄、王之涣、白居易、李益等人的诗作。可见在唐代多彩的文学形式的传播下,酒文化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使其得以更加广泛和深远的传播。

(四)酒文化在唐代文学中延长了传播时间

作为酒文化的主要传播群体,帝王、文人阶层的受众散布于社会的各处,他们爱酒、嗜酒,大兴饮酒之风,自古就与酒结下深缘,成为酒文化亘古不变的使者[6];自唐早期的唐太宗、初唐四杰,到盛唐时期武则天、唐玄宗、李白、杜甫,再至唐朝中后期的白居易、李商隐等人,从草圣张旭的无酒不作到怀素的每至酒酣方能一挥而就,可谓是酒早已与文学创作融为一体,这些人已然离不开酒的存在,他们遍布长安城各个社会阶层,上至官场中的官宦士大夫,下到民间的普通百姓、田园间的山水游客,出家道士等等,他们谈天说地、借酒言志,无酒不欢,所作书画诗作流传千古,世人传颂,大大促进了酒文化的传播;歌妓群体的传播力量更是不可小觑,她们的地位身份特殊,在唐朝社会中占据着相当多的比例和重要位置,亦大兴饮酒之风,她们与社会各阶层群体往来密切,唱歌饮酒,应歌作词,其带动的饮酒之风引发更多相关群体人对酒文化的关注,所传颂之作亦会有利地促进酒文化的进一步传播;民间群体亦然,他们作为社会底层的人民,具有广泛的传播性,据载,唐朝初期,由于实行自由开放的酒正政策,民间酒肆众多,对酒的需求不断增大,消费市场一片繁荣,他们自由创办酒业,酿制美酒,酒的质地愈发醇香,种类多样,质量不断得以提高,对酒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7]。而通过文学这种可以言传,可以记载,可以表现的文化形式,酒文化以其为载体,在历史的长河中乘风破浪,不断地重复和传颂,使很多古代的酒文化通过唐代的文学形式传递到现在,如“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3]120-8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3]320-24等耳熟能详的不朽诗篇,都将古代的酒文化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不仅如此,唐代文学中的酒文化的受众群体还具有很强的流动性。首先,从酒文化的涉及范围来看,它的受众几乎涵盖整个国家,几乎每一群体都拥有众多的爱酒之人,群体分布的广泛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播的流动性,他们极大地推动酒文化向其他各地区的传播;其次,唐宋时期的人口流动频繁,游学之风盛行,加之到了唐朝中后期以后,社会动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各处逃难躲避战争,民间群体的流动性由此不断增强。随着政治的动荡,党派斗争的愈加频繁,许多文人士大夫被连连贬谪至地方诸郡诸县,后遇连年战事,社会更加动荡,使得众多人不得不离家外逃,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8];再则,随着社会群体的变迁,歌妓的生活环境亦发生了变化,其依赖于这些社会群体的存在,与文人等群体联系紧密,无法离开他们而独立生存,自然也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从而促进了酒文化的大面积得以传播。在这些流传后世,被人们传诵了千百年的文学精粹中,酒的影子如影随形,酒的形象越发丰富与飘逸,酒之风貌越发广泛流传。在这些创作中,亦不乏有酒元素的出现,将酒文化与其生活和文学创作乃至政治统治相融合,促进了酒文化的流传久远,传播广泛。

从唐代文学中文人墨客对于酒的衷肠之诉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酒已经不仅仅是酒,而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一种精神境界,它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浪漫意义。而纵观唐代文学,不管是诗歌,还是词、传奇小说、散文、诗话、词话等,作为承载酒文化的媒介载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酒文化升华和发展,并在泱泱中华大地上绵延了千百年,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精神和生活,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现象。

[1] 徐兴海.中国酒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1.

[2] 徐少华,袁仁国.中国酒文化大典[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9:3.

[3] 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 刘肃.大唐新语[M].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42.

[5] 卢燕新.白居易与洛阳“七老会”及“九老会”考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7-112.

[6] 叶嘉莹.中国古典诗歌中形象与情意之关系例说[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1982(1):39.

[7] 韩胜宝.姑苏酒文化[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0:89.

[8] 何权衡.古今酒令大观[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67.

猜你喜欢
文学文化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谁远谁近?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2
文学病
小说月刊(2015年11期)2015-04-23 08:47:35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