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毅,于博雅
(中国科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
宋代是中国古代医案出现并获得重要发展的时期,医书、文集、笔记等留下了丰富的医学病案资料。南宋医家许叔微(1079—1154年)所撰《伤寒九十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案专著,《类证普济本事方》和《类证普济本事方续集》是宋代方书附案的代表性著作。三部医书共载医案236例,其中伤寒病医案124例,杂病医案112例。自此以后,医案著作大量出现,医籍附案逐渐增多,医家立案成为宋代医学发展的新方向。近代医学家谢观(1880—1950年)指出:“医案之作,始于宋之许叔微。”[1]
关于许叔微医案,学术界也有一些关注。如赵兰才《许叔微医案集按》,选取许氏医案134个,详加注释和按语[2]。赵允南、张蕾《许叔微经方医案考》[3],陈爱君、刘小河《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医案五则选读体会》[4]等文,探讨了许叔微对张仲景《伤寒论》经方的阐发与临床应用。上述学者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素材。但是,目前的研究局限于个别案例,缺乏整体性的研究和分析,有关许叔微医案反映的南宋医家临床疾病诊疗问题,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本文以许叔微医案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讨许叔微医案的主要内容与疾病种类、病因病机的解释与临床疾病诊疗的方法、经方的加减化裁与方剂用药的创新,进而分析许氏医案中临床疾病诊疗的特点、医学学术思想及其对后世医学的影响。
许叔微,字知可,南宋淮南东路真州(治今江苏仪征县)白沙人。绍兴二年(l132年)中进士,任四明待次、徽州、杭州府学教授及集贤院学士等,人称许学士。晚年退隐乡间,从事行医治病和医学撰述。《宋>史》无传,南宋洪迈《夷坚志》中撰有《许叔微传》,简要记述其身世[5]。
许叔微所处的时代,中国的政治军事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太祖收国元年(1115年)正月,金朝建立。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朝大举入侵,发动灭宋战争,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初一,宋高宗建立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宋朝降将刘豫建立“伪齐”,绍兴七年(1137年)十一月金朝废除“伪齐”。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与金朝达成“绍兴和议”。两宋之际发生的战争、灾荒、饥饿和瘟疫等,造成广大人民死伤严重,“乡中大疫”时常发生。同时,许叔微幼年时淮南东路真州白沙发生疫病,造成其父母病亡,“予年十一,连遭家祸,父以时疫,母以气中,百日之间,痛失枯恃”[6]83,使其格外关注伤寒病、瘟疫和杂病的防治。这些在许叔微医案中多有反映,对其医学思想、临床诊疗实践和处方用药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许叔微精于伤寒之学,著述颇丰。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和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许氏撰有《类证普济本事方》10卷、《类证普济本事方续集》10卷、《伤寒百证歌》5卷、《伤寒发微论》2卷、《伤寒九十论》1卷、《辨类》5卷、《翼伤寒论》2卷、《伤寒治法八十一篇》《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等,所载皆经验诸方,兼记医案。除前5种留存外,后4种现已亡佚。
许叔微医案现存236例,主要保存在《普济本事方》《伤寒九十论》和《普济本事方续集》三书中。其中《伤寒九十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案体专书,收载医案90例;《普济本事方》和《普济本事方续集》是宋代方书附案的代表性著作,收载医案146例。
《类证普济本事方》又名《普济本事方》或《本事方》,共10卷,许叔微撰写于绍兴十三年至绍兴二十四之间(1143—1154年)*关于《普济本事方》的成书年代,医史学界目前有四说:一是绍兴二年(1132年),如邱德文、李铁君、胡滨《中医学重要著作选介》,李经纬等主编《中国医学史》,贾维诚、贾一江编著《中国医籍志》等;二是绍兴十三年(1143年),如刘时觉编《宋元明清医籍年表》等;三是绍兴二十年(1150年),如余瀛鳌、傅景华《中医古籍珍本提要》,李德新、曲长江主编《中医文献阅读指南》等;四是编撰年代不详,如伊广谦主编《中医方剂名著集成》等。笔者依据《普济本事方》中所附医案最晚年代为绍兴癸亥年(1143年),认为该书约成书于绍兴十三年至绍兴二十四年(1143—1154年)之间。。许叔微在《类证普济本事方续集》医案中,称此书为《前集》。全书按病分23门,收载许叔微治疗中风肝胆筋骨诸风、心小肠脾胃病、肺肾经病、头痛头晕、气虚头疼、风寒湿痹白虎历节走注诸病、风痰停饮痰癖咳嗽、积聚凝滞五噎膈气、膀胱疝气小肠精漏、翻胃呕吐霍乱、脏腑泄滑及诸痢、虚热风壅喉闭清利头目、肿满水气蛊胀、肾脏风及足膝腰腿脚气、衄血劳瘵吐血咯血、眼目头面口齿鼻舌唇耳、诸嗽虚汗消渴、金疮痈疽打扑诸疮破伤风、诸虫飞尸鬼疰、腹胁疼痛、伤寒时疫、妇人诸疾等疾病的方剂和炙法370余首。
全书共载医案127例,其中许叔微治疗各种疑难杂病医案113例,其他名医医案14例。医案内容包括普通百姓38例,官员25例,妇人19例,宗亲7例,亲友6例,军人4例,商人3例,尼姑3例,僧人1例,许叔微自身病案11例,其他人员10例。大多数病人有详细的姓名和籍贯,如张德操之子、宋明远之母、张载阳之妻、赵无庇之兄、宋迪之子、邵致远、赵彦才、李使君、陈泾仲、杨嵎、韩正彦、黄茂之、邵任道、王彦龙、耿梦得,以及南朝刘裕、唐朝崔承元、郑彦、柳宗元、崔抗女、王及等。还有一些病人则以“有一人”“母氏亲”“一宗人”“一族人”“有人”“弟妇”“一卒”“有一表亲妇人”“一亲”“姓蒋者”“天庆观法师”等记录。病人的社会地位各异,有宗亲、官吏、士人、市人、乡亲、族人、僧人、尼姑、妇人、小儿、商人、茶客等,主要分布于江南东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和两浙路等。
医案中的时间,主要反映了宋哲宗元祐、绍圣、元符、宋徽宗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宋钦宗靖康和宋高宗建炎、绍兴年间,许叔微诊疗病人的记录。绝大多数医案有明确的年代,如元祐庚午(1090年)、大观庚寅(1110年)、政和戊戌(1118年)八月、建炎戊申(1128年)、建炎庚戌(1130年)、绍兴壬子(1132年)、绍兴癸丑(1133年)、绍兴甲寅(1134年)、绍兴壬戌(1142年),最晚年代为绍兴癸亥(1143年)。还有一些则以“政和中”“宣和中”“顷年”“顷在”等表示近年的术语来记录。
《伤寒九十论》1卷,许叔微撰写于绍兴十九年至二十四年间(1149—1154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案专著*关于《伤寒九十论》的成书年代,由于史无明确记载,医史学界目前有二说:一是绍兴二年(1132年),如吴枫《简明中国古籍辞典》;二是绍兴十九年(1150年),如刘时觉编《宋元明清医籍年表》等。笔者依据《伤寒九十论》中所附医案最晚年代为绍兴己巳年(1149年),认为该书成书于绍兴十九年至绍兴二十四(1149—1154年)之间。。每个病案首记病人症状,接着重点介绍许叔微自己的治疗经过和依据张仲景《伤寒论》解释病因病证及辨证用药的情况。
全书共载医案90例,其中普通百姓44例,妇人14例,官员8例,商人7例,军人4例,士人4例,亲友4例,道士2例,尼姑2例,僧人1例。医案中的病人绝大多数有详细的姓名和籍贯,如马亨道、邱忠臣、何保义、艾道先、朱抚辰、李信道、蒋尊、李宗古、王仲景妹妹、徐南强、秦云老、田仲容、谢康中、吴德甫、李九之妻、王武、李寅、张保义、彭子静、高师、莫子仪、刘中道、玄华、王友生、王仲贤、邢原晖、张士美、德全、李琛、吕商、李思顺、朱三、张养愚和陈彦夫等。还有一些则以“一时官”“一达官”“一妇人”“有一李姓士人”“陈姓士人”“乡里市人姓京”“乡人李生”“里中一人”“曹生”“族弟”“族妹”“谭商人”“刘商人”等记录。病人主要分布在淮南东路仪真、淮南西路钟离、江南东路建康、江南西路洪州、两浙路毗陵、福建路建阳、京东西路睢阳一带。
医案中绝大数病例载有详细的年代和月份,如宣和戊戌(1118年)、宣和癸卯(1123年)秋九月、宣和乙巳(1125年)、靖康丙午(1126年)、建炎丁未(1127年)五月、建炎戊申(1128年)、建炎己酉(1129年)、建炎庚戌(1130年)、绍兴辛亥(1131年)二月和绍兴己未(1139年)等,最晚为绍兴己巳年(1149年)。
《类证普济本事方续集》10卷,许叔微晚年所撰*关于《类证普济本事方续集》,有学者依据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未载此书书目,以及此书学术观点与《本事方》迥异,认为此书可能为后人伪托之作,如李具双《〈本事方续集〉辨伪》(载《中医文献杂志》2006年第1期,第29—30页)和刘景超、李具双《许叔微学术思想研究》(《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许叔微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版,第169—184页)等文持此种观点。笔者认为,如果仅凭目录类著作无此书记载和宋以后无刻本流传,而轻易否定日本享保二十年刻本的真实性,在没有大量证据之前,是不科学的。笔者依据《续集》医案中宋代人名、地名、药物来源、方剂名称、袁州公使库本、以及许叔微自叙“余初出《本事方》前集尚有此,后集二帙,初深秘之,今见前集已盛行于世,此后集今亦略传一二”,认为此书为许叔微晚年所撰。因此,本文在研究许叔微医案时,亦将《续集》医案考虑在内。。从医案中许叔微自叙“后集二帙,初深秘之。今见前集已盛行于世,此后集今亦略传一二”,可知其为许氏晚年所撰,未及刊行。全书分22门,收载许叔微治疗诸风等疾、诸虚等疾、诸积热等疾、诸气冷等疾、诸腰疼等疾、脾胃等疾、口舌牙齿等疾、诸眼目等疾、诸般咳疾等疾、诸瘰疬疾、鼻耳诸疾、癕疖诸疾、水肿诸疾、诸泄痢等病、诸痔漏等疾、打扑伤损等疾、诸寒疟等疾、胎风酒痢诸疾、诸寸白虫等患、妇人诸疾、小儿诸疾和杂病等方剂311首。
此书医案较少,仅有19例,其中普通百姓7例,官员1例,妇人5例,亲族1例,许氏本人5例。医案中虽无具体年代,但有许叔微治疗诸科疑难杂病的经过和辨证用药情况。医案中有关疾病及其症状的分类,尤为详备;所附方剂,尤其是秘方、验方和效方等较前集居多。
总之,许叔微三部著作中的医案,绝大多数具有明确的时间、地点、病人姓名、疾病种类、临床症状、许氏诊断经过、理论依据和辨证用药情况。不仅记载了许叔微的学术观点,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辨证论治的诊疗特色,以及望、闻、问、切、论、治等诊断疾病的方法,也记载了许叔微对张仲景《伤寒论》病因病机的阐发、方药的加减化裁和创新等,因而极大地推动了宋代医案向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许叔微医案记录了宋代流行的各种疾病,包括伤寒病、诸风、脚气、热病、中暑、一切气、脾胃、积聚、风寒湿痹、痰饮、咳嗽、膀胱疝气、诸虚、骨蒸、眼目耳鼻疾、咽喉口齿病、妇人诸疾、小儿诸疾、诸虫飞尸鬼疰病、金簇、疮肿和伤折,以及各种杂病和瘟疫等。
伤寒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和《难经》。《黄帝内经素问》载:“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7]《难经·第五十八难》载:“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8]宋代佚名撰《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指出:“伤寒者,乃总概之名也。”[9]这种以外感寒邪引起的、以发热为病证的外感热病,通称为伤寒,实为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
许叔微极为重视伤寒时疫病的防治,《普济本事方》载有治疗伤寒时疫的方剂和炙法51首,内附医案34例。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是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病脉证的一味重要方剂。许叔微临床中应用了此方剂,桂枝(去皮,不见火),芍药(各一两),甘草(六钱三字,炙),厚朴(六钱三字,去粗皮,姜汁炙),杏仁(去皮尖,十七个)。上锉如麻豆大,抄五大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肥枣二个,擘破,煎至八分,去滓温服,覆取微汗。为了说明此经方的疗效,方剂后附有建炎二年(1128年)许叔微治愈武臣伤寒病一例。
(建炎)戊申正月,有一武臣为寇所执,置舟中艎板下,数日得脱,乘饥恣食,良久解衣扪虱,次日遂作伤寒,自汗而膈不利。一医作伤食而下之,一医作解衣中邪而汗之,杂治数日,渐觉昏困,上喘息高。医者怆惶失措。予诊之曰:“太阳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此仲景之法也。”指令医者急治药,一啜喘定,再啜絷絷微汗,至晚身凉而脉已和矣。医曰:“某平生不曾用仲景方,不知其神捷如此。”予曰:“仲景之法,岂诳后人也哉。人自寡学,无以发明耳。”[6]卷8,伤寒时疫上,142
这个病案发生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武臣的症状是“伤寒,自汗而膈不利”,其他医人以中邪发汗治疗,病人未愈,渐觉昏困,喘息加剧。许叔微诊断后,认为此病应为太阳病下之表未解,并用张仲景《伤寒论》之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以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病人症状随即减轻,“一啜喘定,再啜絷絷微汗,至晚身凉而脉已和矣”。
《伤寒九十论》是许叔微研究《伤寒病》的一部重要著作,由90个医案组成,先列病证,后论治法。书中虽未列方剂组成,但列有病人详细的病证,如桂枝汤用芍药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加浓朴杏子汤证、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阳明可下证、阳明蜜兑证、肾虚阳脱证、脐中出血证、阴中伏阳证、伤寒暴死证、夜间不眠证、大柴胡汤证、阳明急下证、伤寒自解证、热入血室证、筋惕肉证、阳明当下证、桂枝加葛根汤证、葛根汤证、刚证、厥阴证、太阴证、太阳中证、指甲黑青证、瞪目直视证、舌卷囊缩证、循衣摸床证、邪入大经证、太阳桂枝证、桂枝证、少阴证、少阳证、两感证、三阳合病证、白虎加人参汤证、发热恶寒证、结胸可下证、结胸可灸证、汗后吃逆证、漏风证、小便出血证、妊娠伤寒脚肿证、风温证、狐惑证、发黄证、湿家发黄证、黄入清道证、先汗后下证、太阳瘀血证、阴病阳脉证、辩少阴脉紧证、青筋牵引证、下脓血证、刺阳明证、阴阳交证、阴阳易证、叉手冒心证、伤寒耳聋证、扬手踯足证、遗尿证、舌上滑苔证、衄血证、伤寒胁痛证、伤寒温疟证、发斑证、阳结证、伤寒协热利证、胃热呕吐证、霍乱转筋证、两胫逆冷证、汗后劳复证、汗后疮疡证、面垢恶寒证、伤寒下利证、伤寒闭目证、伤寒表实证、手足逆冷证、寒热类伤寒证、失汗衄血证、脾约证、格阳关阴证、太阳阳明合病证、懊怫郁证、两手撮空证、下利服承气汤证、湿温证、血结胸证和六阳俱绝证等症状。
《伤寒九十论》第一医案为“辨桂枝汤用芍药证”,记载了建炎四年(1130年)春许叔微治愈马亨道伤寒病一例。
马亨道,庚戌春病发热、头疼、鼻鸣、恶心、自汗、恶风,宛然桂枝证也。时贼马破仪真三日矣,市无芍药,自指圃园,采芍药以利剂。一医曰:“此赤芍药耳,安可用也。”予曰:“此正当用,再啜而微汗解。”
论曰:仲景桂枝加减法,十有九证,但云芍药,《圣惠方》皆称赤芍药,孙尚药方皆曰白芍药。《圣惠方》,太宗朝翰林王怀隐编集,孙兆为国朝医师,不应如此背戾,然赤者利,白者补。予尝以此难名医,皆愕然失措。
谨案:《神农本草》称,芍药主邪气腹痛,利小便,通顺血脉,利膀胱大小肠,时行寒热,则全是赤芍药也。又桂枝第九证云:微寒者,去赤芍药。盖惧芍药之寒也。惟芍药甘草汤一证云白芍药,谓其两胫拘急,血寒也,故用白芍药以补,非此时也。《素问》云:涩者阳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伤寒脉涩,身热无汗,盖邪中阴气,故阳有余,非麻黄不能发散。中风脉滑,多汗身寒,盖邪中阳,故阴有余,非赤芍药不能劫其阴邪。然则桂枝用芍药赤者明矣。当参《百证歌》。[10]
桂枝汤用芍药是张仲景《伤寒论》中治疗太阴病脉证的有名方剂[11],许叔微不但用此方剂治愈马亨道发热、头疼、鼻鸣、恶心、自汗、恶风症状,而且还阐释了《神农本草经》《素问》有关芍药药性的解释。
许叔微医案中载有治诸风疾和热病医案17例。其中《普济本事方》载有许叔微治疗中风肝胆筋骨诸风医案9例,如二生散,治体虚有风,外受寒湿,身如在空中。其方剂为:生附子(去皮脐),生天南星(各等分)。上二味,咀。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生姜十片,漫火煎至八分去滓服。方剂后附有绍兴八年(1138年)许叔微本人医案一例:
(绍兴八年)戊午年,予在新安有此疾,张医博子发授此方,三服愈。(煎不熟有大毒,令人发肿增病)。[6]卷1《中风肝胆筋骨诸风》,92
从医案可知,许叔微曾在徽州新安患风疾,服二生散痊愈。据朱邦贤主编《中医病证小方辞典》研究,此处之张姓医学博士,可能为宋代医学家张锐,二生散可能来源于张锐《鸡峰普济方》[12]。
《类证普济本事方续集》载有许叔微治疗诸积热等疾病医案6例,治诸风、诸气冷等疾病医案2例。如有一方治男子、女人、小儿胃中客热,口臭牙宣,赤眼口疮,一切疮疹,已发未发或可服之。其方剂为:熟地黄,生地黄,天门冬,黄芩,枇杷叶,山茵陈,枳壳,金钗石斛,甘草,犀角,各三两。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临卧温眼。小儿一服分作二服,更斟酌与之。医案解释了此方剂的来源和疗效:
此方得某一品之家,其间用犀角一味,甚有道理,百发百中。予族中有一仆,牙宣口臭,牙齿渐至颓落。予与二服,立愈。服之无不效者。《本事方前集》所未载此数方,缘得之不易。今不欲为之已有,不能广利一切,谨附此,与众共之,明医者必叹赏。[13]卷2《治诸热等疾》,624
从医案可知,此方系许叔微得自某一品官之家。因方内有名贵药材犀角,故治疗热病甚有疗效,“百发百中”。
《普济本事方》载有许叔微治疗一切气、脾胃和积聚病医案19例,其中许多医案为宋代经典医案。如惊气圆(丸),治惊忧积气,心受风邪,发则牙关紧急,涎潮昏塞,醒则精神若痴。其方剂为:附子(炮,去皮脐),南木香,白僵蚕(去丝嘴,炒),花蛇(酒浸,去皮、骨,炙),橘红,天麻(去芦),麻黄(去根节,各半两),干蝎(一两,去毒),紫苏子(一两,淘洗),天南星(洗浸,薄切片,姜汁浸一夕,半两),朱砂(水飞一分,留少许作衣)。上为末,入研脑麝少许,同研极匀,炼蜜杵,圆如龙眼大。每服一粒,金银薄荷汤化下,温酒亦得。方剂后附医案三例:
此予家秘方也。戊申年,军中一人犯法,褫衣将受刃,得释,神失如痴,予与一粒,服讫而寐,及觉,病已失矣。江东提辖张载扬,其妻因避寇,失心已数年,予授此方,不终剂而愈。又黄山沃巡检彦,其妻狂厥者逾年,更十余医而不验,予授此方,去附子加铁粉,亦不终剂而愈。铁粉非但化涎镇心,至如摧抑肝邪特异,若多恚怒,肝邪太盛,铁粉能制伏之。《素问》言:阳厥狂怒,治以铁落饮,金制木之意也,此亦前人未尝论及。[6]卷2《心小肠脾胃病》,99
从医案可知,惊气圆方为许叔微家藏秘方,在治疗军中罪犯、张载扬妻、沃彦妻等精神疾病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疗效。南宋高宗、孝宗年间,此方被吴姓直阁以“诸家名方”增入官修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中,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南宋末年,此三则医案又被佚名氏以“注释”的形式,补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惊气圆方之后[14]。
火府丹,治心经热,小便涩,及治五淋。其方剂为:生干地黄(二两),木通(削去粗皮,锉,研细末,秤入),黄芩(去皮,各一两)。上为细末,炼蜜杵圆梧子大。每服三十粒,木通煎汤下。方剂后附有医案一例:
(绍兴)壬戌年,一卒病渴,日饮斛水,不食者三月,心中烦闷,时已十月,予谓必心经有伏热,与此丹数服,五十粒,温水下。越二日,不觉来谢,云:当日三服渴止,又次日三服,饮食如故。此本治淋,用以治渴,信知用药要在变通也。[6]卷2《心小肠脾胃病》,100
火府丹方首见于《苏沈良方》,治下疰脚疮[15]。从医案可知,许叔微首次将其用于治淋涩脐下满痛,取得显著的疗效。
《普济本事方》载有许叔微治疗风寒湿痹、痰饮、咳嗽、积聚和膀胱疝气等医案14例。如麝香圆(丸),治白虎历节,诸风疼痛,游走无定,状如虫啮,昼静夜剧,及一切手足不测疼痛。其方剂为:川乌(大八角者三个,生),全蝎(二十一个,生),黑豆(二十一粒,生),地龙(半两,生),上为细末,入麝香半字,同研匀,糯米糊为圆,如绿豆大。每服七圆,甚者十圆,夜卧令膈空,温酒下,微出冷汗一身,便瘥。方剂后附有许叔微治疗风寒湿病医案一例:
予得此方,凡是历节及不测疼痛,一二服便瘥。在歙川日,有一贵家妇人,遍身走注疼痛,至夜则发,如虫啮其肌,多作鬼邪治。予曰:“此正历节病也。”三服愈。[6]卷3《风寒湿痹白虎历节走注诸病》,107
麝香圆方出王怀隐等敕撰《太平圣惠方》,许叔微用此方药治疗风寒湿痹白虎历节等疾。
《普济本事方续集》也载有许叔微治疗诸虚等医案3例。如有一方治劳嗽及虚证及鼻流清涕,耳作蝉鸣,眼见黑花,一切虚症,丈夫、妇人皆可服,少年服亦不妨。其方剂为:北五味子(二两),鳖甲(三两),厚补,地骨皮(三两)。右为末,炼蜜圆,如梧桐子大。空心食前温酒或盐汤,任意服三十、五十圆。妇人醋汤下。方剂后附有医案一例,叙述了此方的来源和功效:
此方,乃曲江人家秘方。余服之大有功效,处方有理者,人皆钦羡。妙甚!妙甚![13]卷1《治诸虚进食生血气并论》,622
此方虽无名称,但医案补充了其来源于曲江人家秘方。许氏服用后甚效,将其用于治疗一切虚证。
《普济本事方》卷四载有许叔微治疗呕吐霍乱、脏腑滑泄及诸痢、虚热风壅、肿满水气、肾脏风及膝腰腿脚气医案14例。如竹茹汤,治胃热呕吐,其方剂为:干葛(三两),甘草(三分,炙),半夏(三分,姜汁半盏,浆水一升煮,耗半)。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竹茹一弹大,枣一个,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方剂后附许氏治疗宗人胃病医案一例:
胃热者,手足心倶热。政和中一宗人病伤寒,得汗身凉,数日忽呕吐,药与饮食俱不下,医者皆进丁香、藿香、滑石等药,下咽即吐。予曰:“此正汗后余热留胃脘,孙兆竹茹汤政相当尔。”亟治药与之,即时愈。《良方》槐花散亦相类。[6]卷4《翻胃呕吐霍乱》,115
从医案中可知,竹茹汤来源于北宋医家孙兆撰《孙兆方》,治伤寒胃气虚热,干呕不止。
《普济本事方》卷五载有许叔微治疗肠风泻血痔漏脏毒、衄血劳瘵吐血咯血和眼目头面口齿鼻舌唇耳疾医案8例。如山栀子散,治衄血无时。山栀子不拘多少,烧存性,末之,搐入鼻中,立愈。方剂后引有《蔡子渥传》中医案一例:
同官无锡监酒赵无疵,其兄衄血甚,已死入殓,血尚未止,偶一道人过门,闻其家哭,询问其由。道人云:“是曾服丹或烧炼药,予有药用之即活。”囊间出此药半钱匕,吹入鼻中立止,良久得活,并传此方。[6]卷4《衄血劳瘵吐血咯血》,124
山栀子散在医书中有两处来源,一见于《圣济总录》,主治大风癞疾;二来源于许叔微医案,主治衄血不止,为道人所传,系宋代新发明的方剂。
关于治眼目诸疾,许叔微应用羊肝圆(丸)加以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其方剂为:白羯羊肝(只用子肝一片,薄切,新瓦上爆干),熟地黄(酒洒,九蒸九曝,焙干,秤一两半),车前子,麦门冬(水浥去心),菟丝子(酒浸,曝干,用纸条子同碾为末),蕤仁,决明子,泽泻,地肤子(去壳),防风(去钗股),黄芩(刮净),白茯苓(去皮),五味子(拣),枸杞子,茺蔚子,杏仁(大者,去皮、尖,炒),细辛(华阴者,去叶),苦葶苈(炒令香),桂心(不见火),青葙子(以上各一两)。上细末,炼蜜圆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圆,温水下,日三服,不拘时候。该方剂后附有张阁医案一例:
张台卿尝苦目暗,京师医者,令灸肝俞,遂转不见物,因得此方,服之遂明。有一男子内障,医治无效,因以余剂遗之,一夕灯下语其家曰:“适偶有所见,如隔门缝见火者。”及旦视之,眼中翳膜倶裂如线。张云:“此药灵,勿妄与人,忽之则无验。”予隘之,且欲广其传。[6]卷5《眼目头面口齿鼻舌唇耳》,125
医案中的张台卿,即张阁(1070—1143年),河阳(治今河南孟县)人,宋哲宗时登进士第。历中书舍人、给事中、出知杭州,政和二年(1112年)任兵部尚书、翰林学士等。张阁所得羊肝圆(丸)方,官修医书《太平圣惠方》和《校正和剂局方》均有记载,主治肝经不足、眼目昏暗、羞明泪出、隐涩难开、翳障育盲和不能视物等。张阁将此方传于许叔微,经许叔微临床应用有效后,遂在民间传播。
《普济本事方》载有许叔微治疗诸嗽虚汗消渴和金疮痈疽打扑诸疮破伤风医案5例。如刘寄奴散,破血通经,敛金疮口,止疼痛。刘寄奴一味为末,掺金疮口,裹。方剂后附南朝刘裕医案一例:
宋高祖刘裕微时,伐荻,见大蛇长数丈,射之,伤。明日复至,闻有杵臼声,往观之,见青衣童子数人于榛中捣药。问其故,答曰:“我王为刘寄奴所射,合药敷之。”帝曰:“吾神何不杀之。”答曰:“刘寄奴,王者,不死,不可杀。”帝叱之皆散,遂收药而返。每遇金疮,敷之良验。寄奴,高祖小字也。此药非只治金疮,治汤火疮至妙。《经验方》云:刘寄奴为末,先以糯米浆用鸡翎扫伤着处,后掺药末在上,并不痛,亦无痕。大凡伤着,急用盐末掺之,护肉不坏,然后药敷之。[6]卷6《金疮痈疽打扑诸疮破伤风》,131
此则医案来源于《南史》卷一《武帝本纪》,讲述了刘寄奴药的来源、主治、炮制和用法等,并指出“此药非只治金疮,治汤火疮至妙”。
《普济本事方》载有许叔微治疗妇人和小儿疾病医案8例。如紫苏饮,治妊娠胎气不和,怀胎近上,胀满疼痛,谓之子悬。兼治临产惊恐,气结连日不产。其方剂为:大腹皮,人参(去芦),川芎(洗),陈橘皮(去白),白芍药(各半两),当归(洗,去芦,薄切,三钱),紫苏茎叶(一两),甘草(一钱,炙)。上药细锉,分作三服,每服用水一盏半,生姜四片,葱白七寸,煎至七分,去渣空心服。其方后附有医案一例:
曾有妇人累日产不下,服遍催生药不验。予曰:“此必坐草太早,心怀恐惧,气结而然,非不顺也。”《素问》云:恐则气下。盖恐则精怯,怯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气乃不行矣。得此药一服便产。及妇人六七月子悬者,予用此数数有验,不十服胎便近下。[6]卷10《妇人诸疾》,159
此医案内容包括:一是妇人的症状,“累日产不下”;二是他医治疗的情况,“服遍催生药不验”;三是许叔微自己的诊疗经过,“此必坐草太早,心怀恐惧,气结而然,非不顺也”;四是医论,即许叔微引用《素问》的解释,“恐则气下。盖恐则精怯,怯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气乃不行矣”;五是临床中的应用及疗效,“得此药一服便产。及妇人六七月子悬者,予用此数数有验,不十服胎便近下”。
《类证普济本事方续集》载一妇人医案,主治妇人诸虚,进食困难。
有一妇人年四十余,患十年翻胃,面目黄黑,历三十余人医不取效,脾腧诸穴烧灸交遍,其疾愈甚。服此药不五七日间,顿然无事紧忍,服至一月日遂去其根。自是服之不三五服,些少脾疾立便痊平。能全胃气,生肌肉,进饮食,顺荣卫,常服大有补益。悉试悉验,幸毋忽焉。[13]卷1《治诸虚进食生血气并论》,620
许叔微开列的处方为:人参(一两),茯苓(二两),附子(七钱重,炮,去皮脐,一两),牡蛎(一两,煅),粉草(半两),黄芪(一两,盐炙)。右为末,每眼三大钱,盐汤点服。忌生冷、油面、粘腻等毒物,无不效者,甚妙。
《普济本事方》卷七载有许叔微治疗诸虫飞尸鬼疰病案7例。关于治寸白虫方,黑铅灰抄四钱一服,先吃猪肉脯少许,一时来,却用沙糖浓水半盏调灰,五更服,虫尽下,白粥将息一日。《良方》疗寸白,用锡沙、芜荑、槟榔者,极佳。方剂后附有许氏本人医案一例:
予宣和中,每觉心中多嘈杂,意谓饮作,又疑是虫。漫依《良方》所说,服之。翌日下虫二条,一长二尺五寸,头扁阔尾尖锐。每寸作一节,斑斑如锦纹,一条皆寸断矣。《千金》谓劳则生热,热则生虫。心虫曰蛔,脾虫寸白,肾虫如寸截丝缕,肝虫如烂杏,肺虫如蚕。五虫皆能杀人,惟肺虫为急。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系,故成瘵疾,咯血声嘶,药所不到,治之为难。有人说《道藏》中载诸虫头皆向下行,唯是初一至初五以前头上行,故用药者多取月朏以前。盖谓是也。[6]卷7《诸虫飞尸鬼疰》,135
此则医案中的“治寸白虫方”,来源于《苏沈良方》卷八。许叔微用其治疗五虫,并用《千金方》解释五虫的分布及其危害,指出尤以肺虫(即瘵疾)最难治疗。
关于杂病,《普济本事方》卷七载有9个医案,均为许叔微摘编的前代和宋代名医类案。如书中引用唐柳宗元《救死三方》之一个医案,讲述杂病诊疗方法:
元和十二年二月,得脚气,夜半痞绝,胁有块大如石,且死,咽塞不知人三日,家人号哭。荥阳郑洵美传杉木汤方,服后半食顷,大下三次,气通块散。用杉木节一大升,橘叶一升,无叶以皮代之,大腹槟榔七个,连子碎之,童子小便三大升,共煮取一升半,分二服。若一服得快利,停后服。以前三死皆死矣,会有教者,皆得不死。恐他人不幸有类余病,故传焉。[6]卷7《杂病》,139
此方为唐荥阳人郑洵美所传,经柳宗元《救死三方》一书的介绍,遂流布于天下。许叔微亦用之。
许叔微医案详细地记录了许叔微临床疾病诊疗的过程、方法和辨证用药情况,包含临床诊断、分析病因、引经据典、撰写医论、按症施治、辨证用药等内容。
在医案中,许叔微记载了某年某月某日某一病人发生的疾病,并简要介绍患者的症状、病情和其他医人的治疗情况。接着,许叔微重点介绍自己诊断和治疗的经过,包括病人病因病理的解释,四诊法的应用,方剂的组成、炮制及服法等。如关于伤寒病,许叔微极为推崇张仲景的治法。关于症候,他认为“大抵仲景论伤寒症候,自是一家”。关于诊法,他认为当以张仲景脉法为准,“故论伤寒当以仲景脉法为准。伤寒必本仲景,犹兵家之本孙吴,葬书之本郭氏,三命之本珞琭,壬课之本心镜。舍之而之他,是犹舍规矩而求方圆,舍律吕而合五音,必乖谬矣”[6]卷9《伤寒时疫下》,155。
在医案中,许叔微根据病人症状和实际治疗需要,新创了许多病名和证候。如新疾病名,有脾虫病、膀胱气、肾虚耳鸣、肝虫病等;新病证名,有两手撮空、风中藏、风中腑、疹、斑疹等。这些新疾病术语,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内容。
在医案中,许叔微引经据典,撰写了大量的医论,阐释病因病机的变化和学术见解。医案中引用的著作,既有医学类著作如《黄帝内经》《素问》《神农本草经》《灵枢经》《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图经本草》等,也有非医学类著作如《周礼·疡医》《尚书·洪范》《史记·仓公列传》《道藏》《仙经》《抱朴子》和陆佃《埤雅》等。
同时,许叔微极为重视医论中个人的临证实践和经验总结。如《伤寒九十论》“大青龙汤证”医案载,军士何保义在王姓太尉军中得伤寒,“脉浮涩而紧”,许叔微以大青龙汤治之,“三投汗解”。何保义不解,询问病之缘由。许叔微解释了治疗原则和方法,论曰:“桂枝、麻黄、青龙,皆表证发汗药。而桂枝治汗出恶风,麻黄治无汗恶寒,青龙治无汗而烦,三者皆欲微汗解。若汗多亡阳为虚,则烦躁不眠也。”[6]58《伤寒发微论》载“论伤寒慎用圆子药”,许叔微论曰:“余见俗医用小圆药巴豆以下邪毒而杀人者,不可胜数。盖巴豆止导食积而不能去热毒,既下之后,藏气虚,而邪毒宛然犹在,更再以大黄、朴硝下之,鲜不致毙。大抵下药,欲其必中,必当一服而止也,故不可不慎欤。”[16]
在医案中,许叔微根据病人临床病症的表现及变化,阐释了辨证用药、方剂加减化裁和方剂创新的情况:
(1)宋代官修医学方书中名方,如王怀隐等敕撰《太平圣惠方》、贾黄中等敕撰《神医普救方》、周应等敕撰《简要济众方》、苏颂等敕撰《图经本草》和陈师文等敕撰《校正和剂局方》等,是宋代政府颁行的法定方书著作,也是州县药局配制成药和医学家以方用药的标准。许叔微医案中大量引用了这方面的内容。
(2)前代名方,如张仲景《伤寒论》《金匮玉函经》、葛洪《肘后备急方》、深师《深师方》、陈延之《小品方》、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张文仲《疗风气诸方》、崔元亮《海上方》、王焘《外台秘要方》、刘禹锡《传信方》、柳宗元《救死三方》和昝殷《经效产宝》等,收载了大量的名方验方。许叔微根据病人病症、病情的变化,对许多传统经典名方作了适当的加减化裁,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浓朴杏子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大柴胡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白虎加人参汤等,常常被许叔微用来治疗伤寒病。
(3)宋代秘方、验方和效方,如初虞世《古今录验养生必用方》、薛古愚《女科万金方》、陈晔《经验方》、王蘧《发背方》、沈括《沈存中良方》、庞安时《伤寒总病论》、王寔《伤寒证治》、谢复古《难经注》、朱肱《南阳活人书》、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孙用和《传家秘宝方》和王贶《全生指迷方》等,也被许叔微采纳和吸收。
(4)许叔微根据病人症状,临床实践中发明了许多新的方剂。如二至丸、鹿茸丸、醒脾丸、缠金丹、槐花散、椿皮丸、犀角升麻汤、紫金丹、紫苏饮、椒附散、猪苓丸、桂枝散、神效散、扁银丸、胜金丸、香茸丸、钩藤散、星附散、枳壳散、枳实散、珍珠丸、念珠丸、青盐丸、诃子丸、里膈汤、来甦丹、辰砂远志丸、红棉散、刘寄奴散、竹茹汤、芎葛汤、芎姜汤、芎补丸、地黄散、白扁豆散、白附子散、白薇汤、玉真丸、火附丹、仓公散、贝母汤、五味子丸等方剂,系首次出现于许叔微所撰《普济本事方》。
这些医案中的名方,如通经圆(丸)、王安石服定风饼子、蔡京服香茸圆、褚澄疗尼师寡妇别制方等,绝大多数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秘方、验方和效方。医案中多有“此方初来之不得,后费数缗转托来之,至三方始得之,屡服有效”“此药大有奇效,不可尽述”“奇验不一”“王荆公患十二年,用之立效。后医数人,皆愈”“累试有验”“此药治之甚妙”“此药大有奇效”等注文,可知其为临床验方。尤其在《本事方续集》中,许叔微选用的奇效方剂数量非常多,有些甚至是重金购买所得。
第一,医案保存了许叔微在病因病症解释、临床诊疗方法方面的重大创新。如地黄圆(丸)治妇人恶风体倦,就是许叔微的发明之一。《普济本事方》卷一〇《妇人诸疾》载:
有一师尼患恶风体倦,乍寒乍热,面赤心烦,或时自汗。是时疫气大行,医见其寒热,作伤寒治之,以大小柴胡汤杂进数日,病剧。予诊视曰:“三部无寒邪脉,但厥阴脉弦长而上出鱼际,宜服抑阴等药。”予制此地黄圆。地黄圆,生干地黄(二两),柴胡(去苗,净洗),秦艽(净洗,去芦),黄芩(各半两),赤芍药(一两)。上细末,炼蜜圆如桐子大,每服三十圆,乌梅汤吞下,不拘时候,日三服。[6]卷10《妇人诸疾》,158
地黄圆(丸)在《普济本事方》中有三处记载,一为《千金方》所载地黄圆,治小儿疾病;二为《庞老方》所载地黄圆,治妇人月经不调;三为许叔微医案中的地黄圆,为许氏新创,主治妇人恶风体倦。宋代医学家陈自明称此方为“生地黄丸”,明代医学家徐春甫称之为“抑阴地黄丸”。
第二,医案保存了许叔微治疗病人的经过,是研究、复原和再现许叔微医学思想、临床疾病诊疗方法和人群疾病地理分布的宝贵资料,也是研究医家和病人互动关系的最直接的资料。如许叔微曾患肾气外肾肿,小肠气痛,腹内虚鸣,医案里记载“灸风市穴五七壮,灸气海穴七壮,灸脐左右,各去一寸半,两穴各七壮”,“灸之立效,后来不发,甚妙”。治小肠气痛撞腹面青唇黑欲死者,用木香、茵陈、芫花、甘遂等药,医案记载“其药甚妙,缘处方者有理,屡有效验”。治诸般眼患菊睛圆,医案记载“余寓衡阳日,有一妇人患眼十年余,与此药十服瘥”。如补药方,治水肿,医案记载:“余见乡人有患水疾,半年后得名医获瘥。余遂百计来此医人,多酬黄白之物,遂得此二方。余试用之,百发百中,获济者无数。”[13]卷6《治诸水肿等疾》,646
第三,医案记载了许叔微临床用药的特点和效果。如宁志膏,医案记载“予族弟妇,缘兵火失心,制此方与之,服二十粒愈。亲识多传去,服之皆验”。治十六般哮嗽药,医案记载“依法煎服,无不效验。此方乃都下一家专货此药活十余口,余因中官厚赂钱物,方始传得,屡试有验”[13]卷5《治诸喘等疾》,640。治打损接骨方,“余得之费数十缗,今不敢秘”[13]卷8《治诸打扑伤损等疾》,653。风疮左经圆,医案记载“此药曾医一人软风,不能行,不十日立效。专治心、肾、肝三经,通小便,除淋沥,通荣卫,滑经络。此方传自净因寺圣僧处得之,大有奇效”[13]卷8《治诸打扑伤损等疾》,654。治小儿颠痛欲发、眼暗、瘿疯、声恶、嚼舌,宜服雌黄圆,“此方得自于明医之家,后余尝传与一贫,因是药医道大行”[13]卷10《治小儿诸疾疾》,661。
第四,医案保存了大量珍稀的医学资料。如医案中引用的薛古愚《万金方》、陈晔《经验方》、王蘧《发背方》、谢复古《难经注》、孙用和《传家秘宝方》和孙兆《伤寒方》《伤寒脉诀》等,今已散佚,因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许叔微医案充分反映了其对伤寒病和杂病的重视。许叔微是宋代研究张仲景《伤寒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医案中不仅大量引用了《素问》《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伤寒阴证决》《千金要方·伤寒方》等医书,而且还亲撰《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辨类》《翼伤寒论》《伤寒治法八十一篇》和《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等多部伤寒学著作。医案中不仅对《伤寒论》提出的“辨证施治”理论多有阐述和发明,而且在医案中补充了具体的临床诊疗方法。他提出治伤寒要“明表里虚实”“知伤寒以真气为主”“必先涤所蓄之邪,然后补之”等观点,极大地发展了《内经》《伤寒论》的病机理论。他认为:“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16]卷下《论表里虚实》,47同时,他批评了后人不重视张仲景方的倾向,“仲景之法,岂诳后人也哉。人自寡学,无以发明耳”,“仲景之书,世人罕读也”[6]卷8《伤寒时疫上》,143。
除伤寒病医案外,许叔微在治疗风病内证、脾胃虚补、虫病鬼疰、妇儿诸疾、金疮折伤等杂病医案中,也提出了许多新颖的学术见解。如在有人病初呕吐案中,针对林億等校正《伤寒论》的注解“谓仲景于此表里自差矣”,许叔微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予谓不然,大抵白虎能治伤寒中暍,表里发热。故前后二证,或云表里俱热,或云表热里寒,皆可服之。中一证脉浮无汗,其表不解,全是麻黄与葛根证,安可行白虎也?林億见所称表里不同,便谓之差互,是亦不思之过也。”[6]卷8《伤寒时疫上》,146-147
许叔微医案是宋代有关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具体形式,不仅客观地、完整地、连续地记录了病人的病情变化、诊疗经过、处方用药和治疗效果,而且还反应了许叔微临床实践经验和思维变化的过程,受到宋以后医学家的关注与重视。
南宋张杲《医说》,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元戴启宗《脉诀刊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江瓘、苏礼等编《名医类案》,清魏之琇编《续名医类案》,喻昌《医门法律》等医著中,大量引用了许叔微医案及其临床诊疗技术和临证经验。宋人姚宽称赞许叔微“精于医”[17]。施德操称赞其“学医颇有得”[18]。曾协称赞其“老于文学而尤深于方书”,称赞《普济本事方》“皆推已然之明效以告后之人,使之据旧以鉴新,言古以验今,截然易晓,不待精于医者而后能用之,又知其用心之勤且博也”[19]。清叶桂撰有《类证普济本事方释义》一书,重点介绍了《普济本事方》的药物配伍、药性和归经等内容,并称赞许叔微“精于医者也,观其用药制方,穷源悉委,深得古人三味。苟非三折肱,良不易辨。盖其心存普济,于以阐发前人之秘,以嘉惠后人者,厥功伟矣”[20]。清俞震在《古今医案按》一书中,不仅大量引用了许叔微医案的内容,而且对医案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仲景《伤寒论》,犹儒书之《大学》、《中庸》也,文词古奥,理法精深。自晋迄今,善用其书者,惟学士叔微一人而已。所存医案数十条,皆有发明,可为后学楷模。”[21]清代医家汪琥称赞:“此皆有裨于仲景者也。”[22]清徐彬在《注许氏伤寒百证歌》一书中,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古来伤寒之圣,唯张仲景。其能推遵仲景而发明者,唯许叔微为最。”[23]清何廉臣《增订伤寒百证歌注》也称赞:“宋许叔微学士早鉴及此,将医经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各种传变,缕析条分,编为歌括,附以诸方治法,使人头绪井然,易于记诵,岂非学者之导师乎。其书独出机杼,又能全本经文,略参经验心得,足以继往开来。大有功于仲景者,当以《伤寒百证歌》为第一。”[24]
许叔微是南宋时期伤寒论研究的集大成者之一,“对伤寒辩证及用药多出新见”[25]。他突出的贡献是对伤寒病、杂病病因、病证的认识,脾肾关系的理解,以及应用脏腑、八纲辩证等治疗疾病,重视古方的加减化裁和新方的研制创新。在中国方剂学发展史上,“许氏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使中医方剂学朝着创新和实效的方向发展”[26]。许氏方书提倡的“载经验诸方,兼记医案”[27]的体裁,为后世医家所效仿继承。
许叔微医案对伤寒病和杂病诊疗的记录,是研究宋代临床、医疗和教学的原始档案材料,在中国医案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许叔微在临床实践中“亲撰医书,简化官府医方,精选各家名方”[28],不仅揭示了宋代医学家临床疾病诊疗的过程、方法和经验,而且也提供了宋代有关病因病机解释的变化、处方用药的创新和医学学术思想的发展等,对于现代医学重新利用古代医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1] 谢观.中国医学源流论[M].余永燕,点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5.
[2] 赵兰才.许叔微医案集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1-12.
[3] 赵允南,张蕾.许叔微经方医案考[J].河南中医,2004,(24)1:22-23.
[4] 陈爱君,刘小河.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医案五则选读体会[J].吉林中医药,2008(28)11:851.
[5] 洪迈.夷坚甲志:卷5:许叔微传[M].何卓,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38.
[6]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M]//王国辰,刘景超,李具双.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许叔微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7]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卷9:热论篇第三十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93.
[8] 凌耀星.难经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93.
[9] 佚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7:伤寒论[M].吴康健,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78.
[10] 许叔微.伤寒九十论[M]//刘景超,李具双.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许叔微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57.
[11] 张仲景.伤寒论校注:卷6:辨太阴病脉并论第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41.
[12] 朱邦贤.中医病证小方辞典[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291.
[13] 许叔微.类证普济本事方续集[M]//续修四库全书:第99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4] 太平惠民和剂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1:治诸风[M].刘景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1.
[15] 沈括,苏轼.苏沈良方:卷9:火府丹.[M]成莉,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01.
[16] 许叔微.伤寒发微论:卷上:论伤寒慎用圆子药[M].刘景超,李具双,译.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44.
[17] 姚宽.西溪丛语:卷二[M]//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宋笔记:第四编.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40.
[18] 施德操.北窗炙輠录:卷下[M]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宋笔记:第三编.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207.
[19] 曾协.云庄集:卷4:题《本事方》后[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40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290.
[20] 叶天士.类证普济本事方释义:卷首:序[M]// 黄英志.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叶天士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47.
[21] 俞震.古今医案按:卷1:伤寒[M].袁久林,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10.
[22] 汪琥.伤寒论辨证广注:卷首:采辑书目·伤寒百证歌[M].上海:上海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 10.
[23] 丹波元胤.医籍考:卷31:方论九[M].郭秀梅,冈田研吉,校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33.
[24] 何廉臣.增订伤寒百证歌注[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
[25] 廖育群,傅芳,郑金生.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15.
[26] 裘沛然,丁光迪.中医各家学说[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5.
[27] 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卷103:医家类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3:864.
[28] 韩毅.宋代瘟疫的流行与防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