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艳茹 檀书庭 徐伟超 李佃贵 王 杰
(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一科,河北 石家庄 050011)
名 医 传 承
李佃贵教授应用浊毒理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
杜艳茹 檀书庭1徐伟超 李佃贵△王 杰2
(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一科,河北 石家庄 05001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饮食结构、工作环境发生改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不断攀升,成为胃癌关键致病因素之一,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李佃贵教授认为“浊毒”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临床治疗以“浊毒”立论,以化浊解毒为要,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灵活辨证用药,使浊毒分离分消,萎缩的胃黏膜得以恢复,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慢性病;胃炎,萎缩性;名医经验;李佃贵
李佃贵系河北省中医院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知名中医脾胃病专家,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李教授杏林悬壶50余载,博采众长,衷中参西,对脾胃病颇有研究,尤其是对当中的疑难杂症有独到的理论见解和临床经验。李教授在长年的临床实践中,首次提出了“浊毒理论”,并治以化浊解毒为要,临床疗效显著,颇具特色。我们有幸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李教授对“浊毒理论”的认识及其临证应用化浊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践经验体会介绍如下。
李教授认为,浊毒既是一种对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均能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同时也是多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正常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浊毒证是指以浊毒为病因使机体处于浊毒状态从而产生特有临床表现的一组或几组症候群。浊毒病邪胶结作用于人体,导致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浊毒化,即致病过程;浊毒化的结果导致细胞、组织和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包括现代病理学中的肥大、增生、萎缩、化生和癌变,以及炎症、变性、凋亡和坏死等变化,致使毒害细胞、组织和器官,使之代谢和功能失常,乃至功能衰竭。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呈局限性或广泛性的胃黏膜固有腺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为胃癌前期状态之一。由于本病发病率高,且临床上常反复发作,不易治愈,又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因而慢性萎缩性胃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胃癌前期状态是不可逆转的,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主要采取对因及对症治疗[1-3]。
中医学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称谓,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归属于胃脘痛、胃痞等范畴,李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及对当代人们生活起居、饮食规律变化的观察,认为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忧思恼怒,肝气郁滞,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而致肝胃失和,胃失和降,中焦运化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日久则气滞、血瘀、热郁、痰阻诸症而生,日久积湿不化而成浊,郁而不解而成热,热壅血瘀而成毒,终致浊毒内蕴,瘀滞中焦,气机郁滞,热毒伤阴,瘀阻胃络,气不布津,血不养经,胃体失于濡养,胃络受损,胃液枯竭,胃腺萎缩,终成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受损,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最终胃癌形成[4]。浊毒相干为害,如油入面,难解难分,终使胃热气耗阴伤,气滞络阻,胃络瘀滞,气不布津,血不养经,胃失滋润荣养,胃腑受损,腐肉败血,日久则黏膜变薄,腺体萎缩甚则成肠化、不典型增生。可见浊毒相关为害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病机关键所在,以浊毒内壅,胃络络阻,胃失和降为标,以阴血耗伤为本,终成虚实夹杂之候。
由此可见,浊毒既是一种病理产物,也是一种致病因素,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个由气到血、由经入络的渐变过程,因此治疗本病应遵从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化浊解毒为主,兼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法合用,使肝气调达,脾气健运,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气血相和,胃络得养,诸症自消。
浊毒内蕴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的核心,采取化浊解毒为治疗大法。浊毒病邪有轻、中、重相对量化的划分,治疗上也要根据浊毒病邪之轻重分而治之。治疗浊毒应根据邪之浅深、病之新久、在气、在血,是否入络成积等情况分层选药。李教授认为,浊毒贯穿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始末,故化浊解毒法为本病治疗总则,因徒清热解毒则湿浊不去,徒利湿化浊则热毒不除,化浊解毒使浊化毒除,从而气行血畅,痰消火散,积除郁解,恢复脾升胃降之特性,脾气上升,胃之津液得下,胃气和调,胃得津液阴血润养,萎缩的腺体、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可缓慢恢复正常[5-6]。临证治疗随浊毒之轻重程度不同而确立不同治法,浊重毒轻者宜化浊为主,渗湿利浊法以期浊毒从小便而去,临证多选用茯苓、猪苓、泽泻等药;通腑泄浊法以期浊毒从大便而排,临证多选用大黄、芒硝、冬葵子等药;芳香辟浊法悦脾醒脾,内消湿浊,临证多采用藿香、佩兰、砂仁、红豆蔻等药;清热燥湿法燥湿泻火而存阴,临证多选用黄芩、黄连、黄柏等药。毒重浊轻者宜解毒为要,清热解毒法使热邪去而毒邪清,临证多选用板蓝根、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等药;攻毒解毒法采用以毒攻毒原则使壅滞之浊毒随气血之流动而消散于无形,临证多选用全蝎、蜈蚣、壁虎、地龙等虫类药。李教授对本病进行辨证论治[7-8],取效颇佳。
2.1 脾胃虚弱型(轻度) 症见:脘腹满闷,时轻时重,时胃脘隐痛绵绵,喜温喜按,神疲乏力,食少懒言,语声低微,面色少华,大便溏,舌淡苔薄白腻,边有齿痕,脉细弱。病机:大多因忧思伤脾,饮食不当或素体脾胃虚弱,中焦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乏源,脏体失养,腺体萎缩,而致慢性萎缩性胃炎。治宜化浊解毒,健脾益气和胃。药物组成:当归15 g,白芍30 g,茯苓15 g,白术9 g,红豆蔻15 g,白扁豆15 g,厚朴15 g,枳实15 g,木香9 g,党参15 g,陈皮15 g,山药15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气血两亏,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心阴暗耗,寐差加太子参、五味子、炒酸枣仁养心安神;脾阳不振,手足不温,加制附子、炮姜温胃助阳。
2.2 瘀血阻络型(中度) 症见:胃脘胀满刺痛,痛有定处,食后加剧,入夜尤甚,面色黯滞,舌质紫或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涩。病机:脾胃虚弱日久,浊毒蕴阻中焦,久病必郁,气郁则气滞,久病必瘀,气滞不通,血行不畅,涩滞成瘀,瘀血内滞胃络。治宜化浊解毒,活血止痛。药物组成:蒲黄12 g,五灵脂15 g,延胡索15g,蒲公英15 g,砂仁9 g,当归15 g,川芎12 g,三七粉(冲服)2 g,姜黄9 g,白芷15 g,丹参15 g,鸡血藤15 g,茵陈15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伴胃脘胀满气滞,加柴胡、香附、木香理气消胀除满;伴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加三棱、莪术、败酱草、半枝莲、半边莲破血消积解毒。
2.3 浊毒壅盛型(重度) 症见:脘闷痛甚,嘈杂不适,吐酸,口干口苦,五心烦热,头晕胀痛,纳呆恶心,寐差,大便秘结不畅,小便短赤或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或弦滑数。病机:湿滞中焦,日久不化,蕴而成浊,蕴湿生热,热壅血瘀为毒,致浊毒壅盛,瘀滞中焦,阻遏气机,胃体失养,胃液枯竭。治宜化浊解毒,散结通络。药物组成:白花蛇舌草15 g,半边莲15 g,半枝莲15 g,苦参9 g,板蓝根15 g,鸡骨草12 g,全蝎9 g,蜈蚣2条,龙胆草12 g,藿香15 g,佩兰12 g,香附15 g,紫苏梗15 g,厚朴15 g,枳实15 g,木香9 g,莱菔子15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心烦加栀子、淡豆豉清心除烦;便秘加芦荟、番泻叶泻下通便;纳呆食少加麦芽、山楂、神曲、鸡内金开胃导滞。
郭某,男,43岁。2015-02-12初诊。患者主因胃脘胀满疼痛1年,加重伴烧心2个月就诊。2014-12-28河南省某医院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示:胃窦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局部腺体腺瘤性增生。有肿瘤家族史。刻诊:胃脘胀满隐痛,右上腹隐痛不适,嗳气,烧心,口干,纳可,寐欠安,大便日1次,黏滞不爽,不成形,小便调,舌质黯红,舌苔黄根部厚腻,脉弦滑。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痛。证属浊毒壅盛型。治宜泄浊攻毒,散结通络。药物组成:白花蛇舌草15 g,半枝莲15 g,半边莲15 g,茵陈15 g,黄芩12 g,黄连12 g,苦参12 g,板蓝根15 g,鸡骨草15 g,绞股蓝12 g,藿香15 g,佩兰12 g,大腹皮15 g,柴胡15 g,竹茹9 g,清半夏9 g,厚朴15 g,枳实15 g,全蝎9 g,蜈蚣2条。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服7剂。嘱患者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调畅情志。2015-02-20复诊,患者诉胃脘胀满、烧心症状减轻,仍有胃脘隐痛不适,时伴嗳气,偶烧心,纳可,夜寐尚安,大便稍黏,舌黯红苔薄黄腻,脉弦滑。于初诊方基础上加香附15 g、柿蒂12 g、姜黄9 g。服15剂。2015-03-09三诊,患者仍感饭后嗳气,食物反流,余症减轻,舌红苔黄,脉弦滑。二诊方去佩兰,加旋覆花15 g、赭石30 g、甘松9 g、木香9 g、延胡索15 g。连续治疗10个月,2015-12-18复查胃镜示:慢性胃炎。
按:此例患者既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典型症状,又有浊毒证的特征。李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证的治疗以化浊解毒为要,浊毒祛则气机畅,脾胃运,清阳升,浊阴降,气血生化有源,胃络得以濡养,萎缩的胃黏膜得以修复[9-10]。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半枝莲、半边莲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利尿消肿;三药合用可加强清热利湿解毒之功。茵陈、黄芩、黄连、苦参、板蓝根、鸡骨草六药合用,清热利湿之功尤著,佐以绞股蓝散结消肿。藿香、佩兰芳香化浊毒;柴胡、大腹皮、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积导滞,以除积滞内阻,畅通腑气,半夏、竹茹燥湿化浊,和中健胃,降逆止呕;全蝎、蜈蚣以毒攻毒,通络止痛。全方清热解毒,芳香行气,降逆,患者坚持服用10月余,用药同时叮嘱患者饮食生活起居调养,故收良效。
李教授倡导西医为我所用,注重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因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否好转乃至痊愈,除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外,主要以胃镜和病理改善来判断疗效,同时根据“有诸于内,必形于外”的道理,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可丰富中医辨证的内容,故在临证治疗时多舌象、脉象、胃镜、病理互参,始终把防癌作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第一要务[11-12]。①胃黏膜充血、糜烂、变薄,透见红色血管纹,舌质常出现紫红或紫黯,脉弦或弦涩,此乃浊毒中阻之象,治以化浊解毒为主,浊毒轻者用绞股蓝、黄芩、黄连、黄柏、蒲公英之类;浊毒重者多用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黄药子之属;②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伴有黏液性渗出物,舌苔腻或厚,脉滑数或细滑,多为浊邪中阻之象,临证多选用藿香、佩兰、砂仁、红豆蔻之属悦脾醒脾助运化,使湿浊消散于无形。③胃黏膜伴有陈旧性出血与瘀斑,舌质黯红或紫黯,脉象涩或细涩,多为瘀血阻络之象,临证多选用三七粉、白芷、仙鹤草等活血止血;④胃镜下见胆汁反流,胃黏膜多红白相间,以红为主,未透见黏膜下血管,表面附着黄色黏液,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此乃肝胆湿热犯胃之象,临证多选用茵陈、柴胡、虎杖、龙胆草清肝胆之湿热;⑤胃黏膜粗糙不平甚或呈颗粒状,皱襞增生或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舌苔多红或紫红,脉象或细数,临证多选择全蝎、蜈蚣、壁虎、水蛭、虻虫等虫类药防癌抗癌。
李教授治疗本病强调“三分药,七分养”,在诊疗过程中每嘱患者忌烟、酒、浓茶、咖啡,以及葱、蒜、韭菜辛辣生冷之品,宜食清淡柔润易消化而具营养的食物,并注意少食多餐,饥饱适中[13]。胃癌前病变是一种顽固的慢性病,病情缠绵,患者常忧心忡仲,惟恐癌变,心理压力极大。李教授临诊常欢颜劝慰,向患者解释胃癌前病变的定义、中医病机,使其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和心理准备,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叮嘱患者要坚持治疗,一般要服药3~6个月左右,症状消失后要注意做胃镜及胃黏膜病理检查,坚持服药,争取彻底治愈。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复杂,证候繁杂,非一法一证所能囊括,临证时需舌诊、脉诊、胃镜互参[14-15],随证灵活辨用治疗方法,或数法合用,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同时注重饮食调护重起居,移情易性调心理,心药并施共奏良效。
[1] 李佃贵,张金丽,石海亮,等.以浊毒立论防治胃癌癌前期病变[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2):1096-1097.
[2] 徐伟超,李刚,刘小发.李佃贵教授运用化浊解毒法治验撷要[J].河北中医,2011,33(4):511-513.
[3] 孙春霞,李佃贵,吕素君,等.胃癌浊毒病机与治法初探[J].河北中医,2011,33(5):673-674.
[4] 王正品,李佃贵,杜艳茹,等.浊毒致病论与现代中医病因学[J].中医杂志,2010,51(1):11-13.
[5] 李佃贵,杜艳茹,郭敏,等.化浊解毒方治疗胃癌前病变临床疗效及对微量元素的影响[J].中药材,2011,34(1):158-160.
[6] 张颜伟,郭喜军,赵见文,等.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1):36-38.
[7] 施尧.慢性胃炎的萎缩诊断标准和分期分级断标准和分期分级[J].胃肠病学,2006,1(4):195-197.
[8] 王彦刚,李佃贵.基于浊毒学说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3):353-355.
[9] 李佃贵,杜艳茹,郭敏,等.化浊解毒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患者胃液成分及肿瘤标记物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4):496-499.
[10] 张金丽,王春浩,周文平,等.慢性萎缩性胃炎6种证型胃镜像和病理学表现研究[J].中医杂志,2012,53(11):942-944.
[11] 王彦刚,李佃贵.浊毒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157-159.
[12] 王淑华,杜艳茹,万俊华,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60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4):202-203.
[13] 李佃贵,王彦刚,娄莹莹.李佃贵治疗胃癌前病变经验[J].世界中医药,2009,4(1):19-20.
[14] 霍永利,李佃贵,马小顺.化浊解毒法治疗胃癌前病变患者61例[J].中医杂志,2011,52(8):698-699.
[15] 曹东义,李佃贵,裴林,等.克“毒”制胜靠智慧[J].中医药通报,2009,8(3):31-32.
(本文编辑:习 沙)
10.3969/j.issn.1002-2619.2017.05.001
※ 项目来源: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H2014206447);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计划项目(编号:2017032,2009115)
杜艳茹(1969—),女,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从事中医脾胃病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
R573.3205.31;R573.320.5;R249
A
1002-2619(2017)05-0645-04
2017-01-23)
△ 通讯作者: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一科,河北 石家庄 050011
1 河北省平山县中医院,河北 平山 050400
2 河北中医学院研究生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河北 石家庄 05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