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2017-02-27 19:44江珍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9期
关键词:职业认同高校辅导员建议

江珍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临安 311300)

摘要:本文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剖析了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低的存在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善措施。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039-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实力量,他们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对此,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的高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笔者有幸在浙江省内的近十所高校、问卷访问了近两百名高校一线辅导员,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现状做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一定的改善措施。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现状分析

1.研究对象。在浙江省内,抽取了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计量大学、温州大学、台州学院、衢州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发放了辅导员工作状况问卷调查,发出问卷调查210份,实际回收问卷178份,其中有效问卷171份,有效回收率为81.43%。问卷调查分别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知、职业价值和职业能力等方面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现状进行了调查。

2.研究结果。(1)在职业认知方面。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知程度对职业认同感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的角色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辅导员对理论上的辅导员职业角色定位比较明确。但是由于现实工作中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和较大的工作心理压力,使辅导员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也存在着一定的疑虑,尤其刚入职的年轻辅导员,入职初期的工作环境和一开始自身的想象存在较大的出入,使他们的职业定位更多的开始偏向于:事务工作者+“消防队员”+心理疏导老师。调查显示,有68%的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超过200人,其余都是超过1∶200的配备比例,有个别辅导员甚至达到了1∶500;31.23%的辅导员认为自己基本能够适应辅导员工作,53.2%的辅导员为一般,14.17%的辅导员认为自己完全不适应;辅导员心理压力普遍较大,主要压力还是来源于工作任务繁重、学生管理体制不顺、个人发展前途等;对于《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基本要求,仅有8.7%的辅导员表示比较了解,56.8%的辅导员表示一般。由此可见,工作压力大、任务繁琐、心理压力重等,是当前辅导员获得其职业认同的最大障碍。(2)在职业价值方面。职业价值观又称之为职业锚,是对个体的人生目标、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个体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3.34%的辅导员认为在自己的工作中不能实现人生价值,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在学校的地位低,辅导员工作更像是一个“高级保姆”。有39.7%的专业老师中认为自己的职业不能实现个人人生价值。(3)在职业能力方面。2014年3月国家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该标准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凝练,同时也对此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通过调查来看,将近有61.78%的辅导员认为自身的职业能力标准仅达到了初级水平。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也是五花八门,仅有18.2%的辅导员所学专业与辅导员工作对口,完全不对口的竟达到了21%。对于辅导员应具备的几项职业能力,如:过硬的政治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组织管理协调能力等,大部分辅导员都认为自己很难完全具备。在入职后的职业能力提升方面,除了入职培训以外,很少有辅导员能够有机会参与到各种培训中,学校提供的学习培训机会少,因此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得不到迅速的提高。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低的原因分析

1.工作强度大、心理负担重。社会上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角色定位,经常用“消防员”、“办事员”、“白加黑”、“5+2”来形容,他们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危机事件处理等多方面工作,可见辅导员工作强度之大。招生处、就业处、保卫处、教务处、组织部、后勤等等,“两眼一睁、忙到天黑”这是辅导员最真实的生活写照。虽然国家要求辅导员师生比不能超过1:200,但大多数学校很难做到,辅导员就这样被淹没在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中,调查显示70.8%的辅导员将自己定位为事务性工作者,这就很大程度的阻碍了辅导员对其职业的认同。此外,辅导员在平时的学生工作中,经常要处理一些心理有异常的学生,经常需要去开导学生,做学生的知心大朋友,但是经常要接触负面情绪、而自己的负面情绪却无人关心,每天手机24小时开机,很多辅导员表示只要晚上手机一响,马上会有一种“心惊肉跳”的感觉。长期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辅导员的工作热情自然会大大降低。

2.社会地位低、队伍流动大。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显现越来越明显,从事辅导员工作年限分别为3年以下的43.58%,3~5年的30.33%,5~10年的18.4%,10年以上的7.6%。工作五年以下的辅导员中有90%的人都在等待机会、只要个人条件成熟、外界机会来临,都会毅然决然的选择转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学校的机关职能部门在缺人的时候,往往第一个选择就是从辅导员队伍中选拔人才,辅导员在很多学校机关处室的领导心中就是螺丝钉的形象,肯吃苦、能吃苦、哪里缺了都能顶,所以他们的橄榄枝就特别喜欢抛向年轻的男性辅导员。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辅导员在学校的社会地位相对比较低,和专业老师相比,辅导员工资待遇差、不被理解,总是从事大量琐碎工作,长此以往让广大辅导员产生了自己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的感觉,只要有机会、就会选择离开辅导员岗位。

3.培训机会少、职称晋升难。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对口度比较比较低,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很多年轻辅导员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做中学、学中做”,对于一些专业的工作技能,如谈心谈话技巧、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方面都缺乏系统的学习和指导。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的思想意志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要做好“人”的工作,必定不能闭关造车,需要多学习、多充电。但是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让大部分辅导员都很难抽出精力去自我提升。很多学校虽然口头上支持辅导员外出进修、但是当辅导员提出进修申请的时候又横加阻拦,所以辅导员的培训机会相对比较少、很难走出校门。不仅如此,辅导员的职称晋升也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辅导员事务性工作压力大,很难有经历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学历提升更是困难,而绝大多数高校在职称评定的时候,对辅导员的要求和一般的专业教师要求一致,加上之前说的辅导员在学校地位本来就不高,造成了辅导员在职称晋升中困难重重。在调查中仅有2.67%的辅导员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

三、改善措施

1.理顺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改变辅导员职业认知。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高校应该更加重视事务管理中的信息化程度。学生信息管理的信息化,可以极大程度的把辅导员从繁琐的word、excel数据统计、表格填写中解放出来。且各个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很多与学生相关的本部门内部事务,可以直接自己解决,而不是只要涉及学生就找辅导员,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可以逐渐改变辅导员的学校地位,不再让人感觉任何部门都可以差使辅导员。

2.建立健全培训机制,提高辅导员专业素养。辅导员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來后,就能够在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上奔跑起来。通过培训、进修学习,让辅导员成为心理工作、就业工作等方面的专家,做只有辅导员才能做的工作,这样既让辅导员有了可以追求终生的事业,稳定了专业队伍,同时也提高了辅导员的社会认可度和公信力,从而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可。

3.严把入口关、拓宽选聘渠道。辅导员的工作,并不是人人可干、人人能干,他除了需要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外,还要有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等学科背景,此外,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更加迫切的需要:有亲和力、有爱心、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有良好的应对能力等,选拔出真正热爱和适合这个工作的人。在高校辅导员缺编的情况下,招聘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心理学专业、教育学专业背景的研究生来做兼职辅导员,既缓解了辅导员人员紧张的问题、也给研究生们提供了绝佳的实习实践机会,取得双赢的效果。

4.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针对辅导员的特殊工作性质科学设立辅导员工作考核机制,定期和不定期的开展评优、表彰和座谈会等,形成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同时在职称晋升、行政提拔方面,对辅导员要适当倾斜,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参考文献:

[1]马素红,惠筱.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J].教师建设,2016,4 (15).

[2]陆佳宇.高校辅导员职业归属感现状调查研究[J].师资,2012,(5).

猜你喜欢
职业认同高校辅导员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