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阳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是国家基于转型发展需要和国内创新潜力提出的重大战略,旨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让有能力、想创业创新的人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实现靠创业自立。在当前的就业背景下,“双创”教育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培养社会适用人才、增强人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下,不少高校和教师对“双创”教育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如狭隘地认为“双创”教育就是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双创”教育没有真正融入高校的整体人才培养体系,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实践资源等配套遠远不能满足需求。如今,大力推进“双创”教育可以说是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我国高校要在“双创”教育起步较晚的前提下,将“双创”教育融入大学生培养体系作为重要突破口,努力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大学生不断增强创业创新能力,成为工作岗位和职业的创造者。
首先,将“双创”教育融入通识课程的建设。坚持把通识教育视作“双创”教育的基础,设置多层次和多类型的“双创”课程,在此基础上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即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的融合。高等院校可以探索“双创”通识教育的在线开放课程,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慕课资源,建立“双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制度。高等院校要认识到,“双创”教育并非鼓励所有的大学生都去创业,而重在培养大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大学生经过通识课程的学习,坚定创业想法后,就能有针对性地挑选与创业有关的专业课程进行研修,目的就是切实在专业课中锻炼创业能力。
其次,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双创”元素。二级院系应探索专业与“双创”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与“双创”教育的交叉和渗透。设置专业课程时,应融入创业的相关内容,部分课程的教学目标要与创业创新能力契合,让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掌握创业创新的能力,并有机会参与实践。在低年级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偏向设立能启迪创造性思维、创新方法及创新创业管理的课程,在中高年级,可以开设“互联网+”创新创业、商业模式设计及创业沙盘模拟等实训实战课程。课程可以专业选修的方式,面向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多元需求。
再次,教师要将教学、科研与“双创”教育结合起来。为增强教师本身的创业能力和对行业的了解,切实实施“双师型”教师深度培养制度,选派教师参加“双创”师资培训,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在做好教学和科研的本职工作基础上,将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方向与“双创”教育结合起来,引导优秀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团队中来,或是与企业共同设立项目,在校内导师和行业导师的指导帮助下,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响应国家的政策支持,允许并支持高等院校教师创新创业,探索将其与大学生“双创”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让大学生在导师的企业中学有所获,增强就业创业能力。
最后,整合资源助力“双创”教育实践体系。从“双创”教育的实践培训体系来看,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还没有打破,未能很好地与“双创”教育的理论体系结合,各种实践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就很难形成培养创业创新人才的完整体系。对此,应聚集高校、政府、企业、科研单位等各方力量,跨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融合,引导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为他们毕业后全身心投入创业、将企业做大做强保驾护航。
总之,高等院校要在开展“双创”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将人才培养体系与之融合,引导学生有志于创业,在专业学习中内化知识、运用知识,学会自我学习,增强创新创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