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研究

2017-02-27 21:15毕琦琦
今传媒 2017年1期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发展历程

毕琦琦?

摘 要:纪录片运用新闻镜头客观记录社会生活的变化,尽可能地还原事物原貌,具有真实性、纪实性的特点。1958年6月我国首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在北京电视台播出,正式拉开了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序幕。50 多年的风风雨雨走来,我国电视纪录片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笔者将对这四个时期的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并对每个时期的具体状况做出详细分析,试着勾勒出我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大致脉络。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发展历程;四个阶段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1-0069-02

我国电视纪录片从20世纪50年代末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其真正被人们熟知和喜爱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但几十年来,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拍摄目的不过是为了官方宣传。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的电视纪录片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众多高水准高质量的纪录片,开启了一个空前繁荣的纪录片发展新时代。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整个中国电视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一、1958年~1977年(政治化纪录片时期)

(一)总体情况

这个时期,我国电视纪录片刚刚起步,作为一个全新的节目类型,没有完全独立,也没有完善的技术条件和制作水准。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有以下3个特点:

1.声画不同步,群体画面较多,个人画面较少;

2.采用胶片拍摄,技术落后,发展缓慢,模仿纪录类电影;

3.内容上以新闻纪录片为主,宣传色彩和政治色彩浓厚,注重意识形态上的教化,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二)电视纪录片《收租院》达到创作最高峰

那時我国有影响的电视纪录片为数不多,除了孔令铎、庞一农在1958年拍摄的首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以外,不得不提到1966年由陈汉元编辑、中央电视台摄制的新闻纪录片《收租院》,这部片子在全国范围内反响热烈,算的上是这个时期电视纪录片创作的最高峰。

《收租院》是以7组大型泥人群像(包括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反抗)为题材,通过到四川省大邑县实地拍摄,以连续的情节向人们展示了地主收租的整个过程,塑造了刘文彩这一吃人的形象,再现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收租院》因新中国阶级斗争的需要而诞生,实现了启发、教育民众的目的,连续放映长达8年之久,在中国乃至是国外电视纪录片史上都十分罕见。

二、1978年~1992年(人文化纪录片时期)

(一)总体情况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改革开放的开始带来了我国电视纪录片的春天,使其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1]。随着技术条件的进步,纪录片工作者制作观念不断更新,可拍摄的题材也越来越丰富,我国纪录片逐渐摆脱纪录类电影的影子,彻底独立成型。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有以下4个特点:

1.注重纪实,强调真实性和客观再现;

2.内容题材丰富,包括政治片、风光片、历史片、军事片等;

3.拍摄了大量地理题材纪录片,用宏大的叙事模式展示祖国大好河山,旨在激发观众的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

4.中日合作拍摄的《丝绸之路》开启我国电视纪录系列片的先河。

(二)以《丝绸之路》《话说长江》为代表的优秀电视纪录片增多

《丝绸之路》是日本广播协会(NHK)和中央电视台在1979年末联合拍摄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系列片[2]。历经21个月,中日双方共同拍摄,共享素材,共同编辑国际版本,同时也各自编辑自己国家的版本,中国版《丝绸之路》共15集,1980年5月1日开始播出。该片再现了丝绸之路的壮丽景观和沿途人们的生活,展示了中国古代丝文化的魅力所在,播出后引起了全球的轰动。

《话说长江》是中央电视台在1983年8月7日播出的纪录片,共25集,播出后反响空前,创下了当时40%的超高收视率,创造了国内纪录片最高收视率,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纪录片收视率最高的一部。在改革开放刚起步的1983年,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时纪录片更多的被人们叫做专题片、文献片、政论篇。它被赋予如此重大的意义,不仅是因为纪录片本身的艺术感染力,更多的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氛围赋予了这部纪录片太多的家国情怀。

《话说长江》的创作人员力图通过展现长江壮丽的风光和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打开人们的视野,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该片大量运用长镜头,采用口语化互动性的解说,不仅充分展示了当时纪录片客观真实的创作理念和特点,也突破了传统画外音的解说方式[3]。不仅如此,《话说长江》每周六晚定时播放,培养了观众的收看习惯,为以后电视节目栏目化的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除了《丝绸之路》《话说长江》之外,这一时期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其中1991年的《望长城》被称为“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它是中国纪录片从精英文化转向大众文化的标志[4]。

三、1993年~1998年(平民化纪录片时期)

(一)总体情况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电视纪录片发展更加多元化,“人”成为电视纪录片的主题,纪录片主要以记录平民生活状态为主,以百姓意识和平民视角为主。1993年,《东方时空》的开播确立了电视节目的栏目化形式,之后各大电视台陆续推出纪实类栏目,给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平台,成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有以下3个特点:

1.大量使用同期声,增加真实感,画面美感增强,拍摄技术提高;

2.人民的自我意识觉醒,逐渐重视自我的表达和个性的张扬,个人画面变多,注重小人物小细节的表达;

3.多条线路齐头并进,既有厚重的历史文献纪录片,也有走平民视角、反映普通群众生活的纪录片。

(二)纪录片《毛泽东》确定了“文献纪录片”这一称谓

1993 年12月26日,历史文献纪录片《毛泽东》于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收视率达到28.9%,开播后引起了巨大轰动。从1950年的《红旗漫卷西风》开始,新中国历史文献片的创作史已有几十年,但是明确使用“文献纪录片”这一称谓却始于《毛泽东》这部纪录片。该片无论是在内容挖掘的深度上还是电视表现手法的创新上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堪称中国历史纪录片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运用了现场采访的方式,改变了之前文献纪录片中的访谈形式,改变了之前画面中受访者正襟危坐,表情严肃呆板不自然的状况。另外,该片采用口述历史的方式,直接把人物采访语言当作解说词[5]。现场采访方式和口述历史的运用在文献纪录片史上绝对是创新性的突破。

四、1999年至今(社会化纪录片时期)

(一)总体情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电视纪录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迎来了纷繁复杂的黄金发展期,以《舌尖上的中国》《大国崛起》为代表的优秀纪录片赢得了观众的喜爱[6]。但话语权由市场主导,模式由制片人控制,我国一些纪录片栏目和频道面临着生存危机。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有以下4個特点:

1.叙事节奏加快,更加注重声音和画面的艺术表达,画面美感增加;

2.不再单纯强调客观再现,开始凸显创作者的主观意识,运用大量符号语言表达主题和情感,给观众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3.发展趋向社会化,创作者开始关注社会中各个群体的现实生活,作品主题和表现风格更加多样化;

4.新闻纪录片成为全新的亮点,部分国外纪录片节目在我国播出,给本土电视纪录片带来一定冲击。

(二)看我国电视纪录片未来的发展趋势

1.栏目化、频道化。纪录片栏目化便于观众定期观看,较长的观看周期可以培养观看习惯,让纪录片节目能拥有相对稳定的受众群。当然,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的最终目的是电视纪录片频道化。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开播,标志着我国电视纪录片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电视发展时代,对内有助于推动纪录片产业的发展,对外有助于多面呈现、更加真实反映中国现实。

2.网络化。电视受到播出时间和时长的限制,无法满足很多上班族的需要,而网络上不仅可以看直播,也可以无限制回放、重播。电视相对于报纸和广播来说,网络化优势明显,电视纪录片通过网络平台播出,可以扩大和延伸电视传播的效果,也可以通过网络广告增加盈利,维持电视纪录片的良性发展[7]。

3.娱乐化。电视纪录片要在如今的商业文化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具备娱乐特质,这样才会有消费市场[8]。但是,当纪录片创作受制于收视率而不得不娱乐化时,难免淡化其文化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情怀,会使纪录片失去其内在的深度和文化品质,沦为文化快餐。如何保证电视纪录片能真正“寓教于乐”,这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我国电视纪录片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主题、风格和特色,总体来说是一个不间断向上发展的过程。虽然其中不乏矛盾与争论,但我国电视纪录片仍在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好的电视纪录片、更好的纪录片观念和更广阔的纪录片市场展现在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

[1] 任远.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和成熟[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4):16-20.

[2] 王雨婷.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J].青年记者,2010(12): 52-53.

[3] 林溪漫.我国电视纪录片在创作理念和手法上的革新——以《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为例[J].东南传播,2011(8):112-114.

[4] 张同道.中国电视纪录片50年[J].电视研究,2008(10):13-16.

[5] 王慧敏.历史纪录片《毛泽东》的纪实品格追求[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 报,2011(4):105-107.

[6] 高峰.纪录片发展的三个阶段[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4):7.

[7] 唐弦,陈术合.融合创新:我国电视纪录片迎来发展新时期[J].现代视听,2012(10):49-52.

[8] 汪曙华.市场逻辑下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转向[J].东南传播,2012(8):30-32.

[责任编辑:东方绪]

猜你喜欢
电视纪录片发展历程
论中国电视纪录片原型叙事中的奇石符号
电视纪录片解说者应具备的素养及风格的形成
电视纪录为载体的中医文化传播新范式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