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玲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调动多种感官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让课堂“有趣”起来。同时相信尊重孩子、放飞孩子的心灵,引导孩子在兴趣盎然中学习、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在自由争论中学习,孩子真正地“灵动”起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低年级 课堂教学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29-01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7、8岁的年龄,好玩好动,难以长时间保持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只有使课堂“有趣”起来,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才不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学生才能够愉快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只有课堂“有趣”起来,孩子才能“灵动”起来。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孩子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在教学《我家住在大海边》一文时,基于大多数学生没见过海、对海不了解的实际情况,我收集了一些有关大海的图片,先引导学生倾听海涛拍击岩石的声音,再观看大海,感受大海的雄壮。雄壮的海浪声、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孩子的心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在此基础上,我和孩子交流:“大海边有什么?大海边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看见大海,你觉得大海怎样?你想对大海说些什么?”学生个个畅所欲言。最后,我和孩子一起配乐朗读,感受诗歌的意境,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还生发出了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激发起了学生探究大海的兴趣,培养起学生好问的习惯。
二、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向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孩子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没有孩子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孩子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孩子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一位老师在教学《春天的手》一课时,文中有这样几个提手旁的字“抚”、“摸”、“掠”、“拂”、“拍”、“拉”。理解这几个字词的意思,是这一课学习的重点,特别是“掠”、“拂”对学生而言比较生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于是,这位老师积极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老师把课文主体四句话制成四幅美丽的春景,并突出春天“手”的动作。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找出课文中带“提手旁”字,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再引导学生观察四幅图,说说自己喜欢哪幅,特别是观察春风的“手”的动作,引导他们用课文中的话说一说,演一演。看到了这么美好的春色,学生都鼓起掌来,兴致非常高。通过图文对照朗读和表演,他们很快就理解了“抚摸”、“拍”、“拉”的意思。对“掠”和“拂”这两个理解难度较大的字,老师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识记。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因此,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让孩子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就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孩子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孩子的心灵,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孩子的主体地位,就要启发孩子独立思考,使孩子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探究、思考,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以《小母鸡种稻子》一课为例,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小动物?这时教室里出现了一片“小母鸡”的声音。我隐隐约约听到了有个同学说喜欢“小猫”!看来是有不同声音了,这是一个教育契机。
我先请喜欢“小母鸡”的同学说了说喜欢它的原因,“小母鸡很爱劳动!”“小母鸡知道帮助小伙伴!”“小母鸡会做香喷喷的米饭!”。又请刚才那名同学说了说为什么喜欢小猫。他的回答出乎我和其他同学的意料:因为小猫很讲卫生,他怕把自己弄得满身土,回家还要让妈妈给自己洗衣服!呀,也有些道理啊,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小猫不爱劳动的理由。这时,我请孩子们小组讨论,孩子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同学之间还可以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之后,我又请刚才这位同学说一说现在的想法,他说:“小猫讲卫生是一个好孩子,但更要热爱劳动。”这个过程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不仅保护了孩子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而且让全班小朋友接受了一次人性的洗礼。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孩子乐于学习的场所,激发起孩子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教学。
參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弗莱维尔.认知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谢应宽.B.F.斯金纳强化理论探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