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梳理利率市场化的相关文献,从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和影响因素、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借鉴、利率市场化引起的微觀和宏观经济效应以及我国利率市场化历程和进程测度等五方面总结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研究成果,对相关观点进行总结和评述,以期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 金融自由化
一、前言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体系建立健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金融自由化的核心内容。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化竞争,实现资源在地区、行业及企业之间的自由流动,最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开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接近20年,有关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研究成果也浩如烟海。本文尝试对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分类,以资借鉴。
利率市场化起源于对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等相关理论的研究。“金融自由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I.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ow)提出。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扭曲和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等状况,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他们通过论证金融深化与储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金融压制”的危害,主张发展中国家通过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
二、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是市场根据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而政府尽量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在市场化的条件下,市场参与主体都能够影响利率的变动,而不是由单方面参与者来决定。至于中央银行则通过调节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等措施间接的货币政策影响利率,而不再直接控制利率变化。许文彬(2002)在对利率市场化的含义探讨时,认为市场参与主体都应享有利率“出价”权,利率结构应由市场自发形成,而政府只是通过间接方式调节金融资产。王国松(2005)则认为利率市场化不仅仅是利率的放松管制,还包含利率体系的建立、利率传导机制的完善等。
国内外学者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因素也有深入的探讨。刘芳等(2013)把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因素分为三类:一是经济“冲击”,如金融危机等;二是结构类因素,如政治、经济机构等;三是制度类因素,如产权制度等。并借鉴Abiad和Mody(2005)研究金融改革决定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金融危机、利差缺口收窄、金融将质量对利率市场化具有正向的影响,经济波动、市场垄断、通货膨胀和预算软约束的影响为负,经济开放程度和产权多元化的影响不确定。因此应依托稳定的经济环境,运用经济危机倒闭利率市场化改革,从而打破银行垄断,硬化预算约束,提高制度创新水平。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经验借鉴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利率市场改革起步较晚,国内有关利率市场化的早期研究中对国际经验的研究较多。杨肇辉(2014)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模式分为市场驱动型、政府激进型和政府渐进型三种。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模式属于政府渐进型,同时分析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步骤和基本的逻辑顺序。马胜杰(2001)通过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微观基础、银行存贷规模、利率市场化的举措以及金融市场监管等几方面的分析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国应借鉴外国经验并结合本国实际情况,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利率市场化改革:一是采取渐进的方式,逐步放开利率管制;二是扩大中央银行的自主决策权;三是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按市场化方式运作;四是强化金融监管,实现金融监管体制的法制化;五是注重相关配套改革,改善经济环境。焦喆(2015)则认为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业务转型和产品创新以及建立发达的金融市场。
史露燕(2015)对比分析了美国、日本和德国进行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时的背景以及改革对汇率水平、实际利率、改革期存款增速、利率曲线斜率、存贷款利差和银行业危机等的影响。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一定会下降,对商业银行造成较大冲击,并且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利率市场化以后会拉大区域差异、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微观经济效应
根据外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利率完全放开之后存款利率会上升,银行吸储压力增大。而我国商业银行利润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存贷差,因此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势必会对其造成较大的影响。当然除了负面影响之外,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能促使商业银行开发新的业务增长点,进行金融创新等。胡则宇(2015)在研究中探讨了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作用、推进条件和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并在最后提出了股份制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一是确立利率风险管控的核心地位,构建统一利率决策机构;二是构建专门的利率风险监控部门;三是健全金融产品利率制定体制;四是构建严密的内管控度;五是开发先进的利率风险考量技术和规避技术;六是重塑竞争优势;七是加大开发和创新。
利率市场化对于企业的影响体现在融资和转型升级等方面。我国存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国有企业由于其主体是国家,在获得贷款等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马瑶,2015)。但是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陈琰(2011)在其研究中发现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在不断加快,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他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商业银行应建立合理的客户结构、加强差异化服务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郭耀蔓、夏振洲(2014)以河南省为例,运用内生性突变点检验方法分析利率市场化对不同规模企业融资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他们认为,成本压力促使银行开拓更多的中小企业贷款,并且该部分贷款质量的稳定是银行扩大信贷投放的关键。除了对于企业贷款的影响,利率市场化也会对企业发展带来影响。沙虎居、陈刚(2015)通过对浙江企业的转型进行分析,认为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企业创新,促进服务精细化等。因此,地方政府应鼓励银行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支持,扶持企业发展,推动浙江企业优化升级。
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宏观经济效应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较为广泛,例如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债券市场、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等方面,而相关的研究文献也非常丰富。
由于我国利率存在着“双轨制”,即政府管制的存贷款利率与市场化的回购利率并存的现象。所以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我国利率市场化有其自身的特点。从国家层面来说,有政府管控的利率并不能真正反映市场供求,而造成企业在使用资金时对利率的反应不敏感。商业银行存在利率结构不合理等现象。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和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形成。姜再勇、钟正生(2010)在考察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效应的体制转化特征之后则发现,我国利率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其成果是显著的。
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影响货币政策传导,对于债券市场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柯珂(2003)认为利率管制制约了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由于利率管制的存在债券市场不能反应真实的供求关系,债券市场发债主体和市场规模受限,交易机制不健全,造成债券市场功能缺失,债券收益结构被扭曲。而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短期内减少债券需求,提高短期利率水平;同时还可以增大短期债券与中长期债券的利差,对于打破债券市场的资金供给格局,完善债券市场结构和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国内关于利率市场化对国际贸易方面影响的文献相对比较少。陈妍妍(2015)分析认为利率市场化可以提升一个国家的融资比较优势,进而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同时她采用实证方法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发现利率市场化与国际贸易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利率市场化对于以上几方面的影响最终必然影响到我国的长期经济增长。赵玉龙(2014)在其硕士论文中研究了利率市场化与我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关系,文章应用中国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利率水平提高、行业间利率歧视消除和金融服务增效三条路径的动态影响。结果发现,利率的提高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增长,但是利率歧视的消除和行业机构优化,减缓了投资规模和经济增长的下降程度。长期来看,金融行业潜力的增长能够为其他行业带来较大的福利,从而带動我国经济的增长。而戴国海等(2011)的研究则认为利率市场化长期来看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但是由于“利率双轨制”的存在使整个利率体系是割裂和扭曲的,因此需要加快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的形成。
六、我国利率市场化历程及进程测度
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起点的问题上,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在研究中学者们选取的起点也不尽相同。罗良文、雷鹏飞(2011)在研究利率市场化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时,把1978年作为我国市场化的起点,并把1978~2009年32个年度的样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78~1993年;第二个阶段为1994~2009年。陶雄华、陈明珏(2013)在测度我国利率市场化水平时把1979年作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起点。刘金山、何炜(2014)则把十四届三种全会作为起点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进行测度,并梳理了日本、美国和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同时进行了对比分析。顾海兵(2013)等则测定了1996年~2010年间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
陶雄华、陈明珏(2013)通过对实际利率水平、利率决定方式及利率浮动的范围和幅度三个指标进行细分和赋值测度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得出截止2012年底,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为80%。同时文中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1979~1995,曲折起步;(2)1996~2006,持续增进;(3)2007年至今,僵滞回潮与局部突破。刘金山、何炜(2014)借鉴陶雄华、陈明钰(2013)利率分类方法,通过对每次重大调整赋值测度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得出截止到2013年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达到80.64%。王舒军、彭建刚(2014)基于银行信贷渠道,从存贷款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和理财产品收益率四个方面,建立起测度利率市场化指标体系。测定结果显示,截止到2013年底利率市场化程度达到85%。
七、总结
国内对于利率市场化的研究已经较为充分,这些研究对于指导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推进的有力保障。
从形式上来看,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但是离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还有很大差距。利率化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货币市场利率传导机制还不完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尚未形成等。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难题,打通我国经济的发展经络,是目前以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
参考文献
[1]Mody,M.A.and M.A.Abiad.Financial reform:What shakes it What shapes it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03.
[2]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
[3]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
[4]马胜杰.从国际经验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世界经济,2001,(5):56-60.
[5]李子健.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分析.时代金融,2014(14):33-35.
[6]刘方,邱丰.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2013,(16):141-144.
[7]陈妍妍.我国利率市场化和国际贸易发展.生产力研究,2015,(6):56-57.
作者简介:郑金花(1988-),女,汉族,福建宁德,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公司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