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超, 王小雪, 滑 蕾, 于 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北京, 100045)
不同剂量丙泊酚对小儿术后躁动的预防效果研究
郑 超, 王小雪, 滑 蕾, 于 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北京, 100045)
丙泊酚; 躁动; 小儿; 苏醒期; 麻醉
术后躁动是学龄前儿童手术全麻后苏醒期的常见不良反应[1], 多表现为哭闹不止、恐慌、兴奋等。七氟醚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小儿麻醉药物,其对人体刺激小,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也较小,但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很高[2]。丙泊酚可降低患儿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3]。本文探讨不同剂量丙泊酚对小儿术后躁动的预防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5例行择期斜疝修补术的患儿,随机分为Ⅰ组、Ⅱ组、Ⅲ组,每组35例。Ⅰ组患儿年龄1~5岁,平均年龄(3.74±2.26)岁,平均体质量(14.88±3.62) kg, 手术时间(13.57±6.28) min, 麻醉时间(23.55±8.37) min; Ⅱ组患儿年龄1~6岁,平均年龄(3.89±2.31)岁,平均体质量(15.26±3.39) kg, 手术时间(12.63±6.61) min, 麻醉时间(22.98±8.51) min; Ⅲ组患儿年龄1~6岁,平均年龄(3.77±2.06)岁,平均体质量(14.76±3.05) kg, 手术时间(14.14±6.22) min, 麻醉时间(24.01±8.72) min。所有患儿生长发育情况均达标,术前心电图、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近2周内未发生感冒、咳嗽或体温升高等情况,排除对丙泊酚过敏以及有精神系统疾病的患儿。入组患儿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签订知情同意书。3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禁食、禁饮6 h, 入室后采用持续心电监护仪监测患儿基础生命体征。3 L/min的流量面罩吸氧,予8%七氟醚麻醉诱导,置入喉罩,接麻醉机给予3%七氟醚维持量,保留患儿自主呼吸。建立静脉通道,予0.01 mg/kg阿托品静脉推注, 2 L/min持续吸氧。Ⅰ组术后停七氟醚,予0.1 mL/kg生理盐水静脉输入; Ⅱ组术后停七氟醚,予丙泊酚1.0 mL/kg静脉输入; Ⅲ组在手术结束前5 min停七氟醚,予丙泊酚1.0 mL/kg静脉输入,术后再次给予丙泊酚1.0 mL/kg静脉输入。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待血压、心率等稳定后送麻醉恢复室。
1.3 观察指标
评估3组患儿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苏醒时间、出室时间、PAED评分、Aldrete改良评分以及患儿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并观察3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将检验标准设为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组患儿躁动发生率、PAED评分、Aldrete改良评分以及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3组患儿术后MAP、HR以及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组患儿术后均无呕吐、窒息、喉头痉挛以及缺氧等不良事件发生。
七氟醚是一种吸入性麻醉药,它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对人体刺激性小、吸收和清除迅速以及麻醉深度易于调控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小儿麻醉[4]。因为七氟醚半衰期较短,在体内可迅速被吸收及排除[5], 术后患儿中枢神经系统清醒时间不同,导致患儿对手术带来的损害性刺激以及陌生环境带来的压力感处理不完善,使患儿在苏醒期出现躁动[6]。有研究[7]表明,学龄前儿童七氟醚麻醉后发生术后躁动的概率为10%~67%。其发生原因较为复杂,可能是因为患儿术后疼痛、苏醒期对陌生环境的不熟悉以及父母不在身边使患儿产生焦虑、恐惧等不安心理状态,同时还有可能因为学龄前儿童其海马和胆碱能系统发育不完全[8]。有研究[9]指出,术后疼痛是导致术后躁动最重要的原因,使用非阿片类镇痛药或者α2受体激动剂等药物虽能降低躁动的发生率,但效果并不明显,七氟醚麻醉后仍有26.8%~40%的患者出现术后躁动,因此可以证实疼痛并不是导致麻醉后躁动的唯一因素。
表1 3组患儿躁动相关指标比较
与Ⅰ组比较, *P<0.05; 与Ⅱ组比较, #P<0.05。
表2 3组患儿术后MAP、HR以及SpO2比较
丙泊酚是一种新型的全麻药物,主要是通过对GABA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受体产生抑制作用,导致神经递质的兴奋性降低,从而达到镇静的作用,其作用时间短、起效快,临床多用于麻醉诱导及维持[10]。丙泊酚对化学制剂诱发的癫痫有拮抗作用,并对恶心、呕吐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低剂量的丙泊酚可用于镇静催眠,多用于ICU烦躁患者[11]。有文献报道,应用丙泊酚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远远低于单用七氟醚麻醉。本研究结果显示, Ⅰ组患儿躁动发生率显著高于Ⅱ组及Ⅲ组(P<0.05), 而Ⅱ组又显著高于Ⅲ组(P<0.05), 说明适当增加丙泊酚的剂量可有效预防全麻苏醒期发生躁动; 3组患者PAED评分和Aldrete改良评分比较, Ⅰ组>Ⅱ组>Ⅲ组(P<0.05); 3组出室时间、术后MAP、HR以及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组患儿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1] 黄刚. 丙泊酚复合七氟烷对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的疗效分析[J]. 医学综述, 2013, 12(60): 331-333.
[2] 范皓, 陶凡, 万海方, 等. 学龄前儿童全身麻醉后苏醒期躁动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J]. 中华医学杂志, 2012, 17(11): 1644-1648.
[3] Yacout A G, Osman H A, Abdel-Daem M H. Effect of intravenous dexemedetomidine infusion on some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stress hormones and recovery profile in major abdominal surgery[J]. Alex J Med, 2012, 48(4): 961-966.
[4] 骆宏, 杨恒, 胡友洋, 等. 地佐辛预防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效果[J].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1, 10(14): 128-131.
[5] 张海军, 李玉兰, 孙绕, 等. 七氟醚和丙泊酚全身麻醉对小儿术后躁动影响的系统评价[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3, 2(34): 652-654.
[6] Malarbi S, Stargatt R, Howard K, et al. Characterizing the behavior of children emerging with delirium from general anesthesia. [J]. Paediatric anaesthesia, 2011, 9(9): 787-791.
[7] 王洪, 涂生芬, 柏林, 等. 不同剂量丙泊酚对儿童麻醉深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J]. 重庆医学, 2012, 4(6): 368-370.
[8] Sun L, Guo R, Sun L. Dexmedetomidine for preventing sevoflurane-related emergence agitation in children: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14, 58(6): 553-557.
[9] 谭永红, 王琼, 张国强. 不同剂量丙泊酚输注对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 中国当代医药, 2011, 22(32): 844-846.
[10] Kim D, Doo AR, Lim H. Effect of ketorolac on the prevention of emergence agitation in children after sevoflurane anesthesia[J]. Korean J Anesthesiol, 2013, 64(3): 715-719.
[11] 郑勇萍, 郭伟, 张宗泽, 等. 右美托咪定、地佐辛单独或复合用药对开胸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3, 6(6): 1443-1446.
2016-09-20
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与成果推广(Z161100000516142)
R 614
A
1672-2353(2017)01-178-02
10.7619/jcmp.20170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