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窦底冲压提升技术在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中的应用①

2017-02-27 09:01李春茹李鹤佳邵伟然李德超刘继光赵艳宇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窦底上颌种植体

李春茹,李鹤佳,韩 梅,邵伟然,朱 杨,李德超,刘继光,赵艳宇

(1.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2.黑龙江护理高等学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上颌窦底冲压提升技术在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中的应用①

李春茹1,李鹤佳1,韩 梅2,邵伟然1,朱 杨1,李德超1,刘继光1,赵艳宇1

(1.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2.黑龙江护理高等学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目的:在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中应用上颌窦底冲压提升技术,分析其效果。方法: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2015-08~2016-08于本院治疗的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患者70例,这些患者共植入94枚种植体。经过随访,对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患者进行X线片检查和临床检查,分析其修复效果。结果:70例行上颌窦底冲压提升技术的患者中,有6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上颌窦黏骨膜穿破的状况,观察期另有1例患者出现种植体移位状况,此外,没有患者出现出血、感染、鼻窦炎等并发症。经过对症处理,全部植入的94枚种植体与骨的结合均为良好,随访后,患者未出现异常状况。结论:将上颌窦底冲压提升技术应用在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中,效果显著,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应用。

上颌窦底冲压提升技术;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应用效果

目前,种植体设计已经得到改进,加之植入技术得到提升,这些为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的成功率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现如今,针对上颌后牙缺失区牙槽嵴顶高度不足的问题,均采用上颌窦底提升术。临床上,这种技术分成两种,一种是颌窦侧壁开窗术,另一种是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关于该技术的应用效果,还值得进一步探究。本次研究为了分析上颌窦底冲压提升技术在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纳入了70例行上颌窦底冲压提升术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08~2016-08本院收治的70例行上颌窦底冲压提升术,共植入94枚种植体。其中,单牙种植81例,多牙种植13例。男45例,女49例,年龄29~66岁,平均(44.5±2.5)岁。

纳入标准:(1)上颌前磨牙及磨牙区牙齿缺失者;(2)经术前X线片检查,确认牙槽嵴顶距上颌窦底的骨高度在 8~11mm;(3)拔牙术后超过3个月。(4)无上颌窦病变[2]。

1.2 方法

70例患者均进行术前检查,即采用X线片查看患者上颌窦底的状况。测量上颌窦底与牙槽嵴顶的骨之间的间隔,评估牙槽骨密度和软组织情况[3]。同时,实施血液检查。

上颌窦底冲压提升技术的应用方法:实施局部麻醉(在种植部位用含1∶100000 肾上腺素的 2%阿替卡因注射液)选择牙槽嵴顶作水平切口粘骨膜瓣翻起,充分暴露牙槽嵴顶进行球钻定位,并用配套钻逐级进行备孔(备孔深度:离上颌窦底约2mm处),将孔扩大(扩大标准:植入种植体的直径大小)。用特定的骨冲压器敲击,直至窦底骨皮质出现青枝性骨折抬起上颌窦底黏骨膜(高度:3~5mm)选择合适植入种植体植入。

为了确保种植体在植入初期的稳定性,需要严格按照患者的骨质选用骨冲压器等相应配备。另注意:一段式种植方式适合种植体在植入式的扭力大于0.25N·m的,修复义齿可安排在3~4个月后;埋入式种植术适合种植体植入时的扭力小0.25N·m,Ⅱ期手术安排在3~4个月。

治疗医师要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1)擤鼻涕不可过于用力;(2)游泳禁止。(3)给予患者抗生素口服:替硝唑0.5g,1天2次;头孢拉啶0.5g,1天3次。(4)修复后,定期让患者复查。

2 结果

70例施行上颌窦底冲压提升修复患者中,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上颌窦黏骨膜穿破的有6例(8.57%),观察期,出现种植体移位1例(1.43%),出现出血、感染、鼻窦炎等并发症0例。94枚全部植入的种植体与骨的结合,未出现异常。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义齿种植修复。经观察,94枚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良好,且上颌窦黏骨膜穿破和种植体移位的患者经对症治疗,恢复良好。给所有患者进行X线片检查,其中,88枚种植体周围的边缘骨均比较稳定。

3 讨论

人体上颌后牙区的牙齿一般会有缺失的状况存在,这种现象非常常见,是由于牙周病或龋病引起的。一旦牙齿缺失,上颌后牙区的正常功能会有所减弱,与此同时,也出现骨质吸收萎缩的状况[4]。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术是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的一种主要方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提及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就得提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改良上颌窦底提升术。在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中,涵盖了水囊法提升上颌窦技术、改良冲压提升技术、经牙槽嵴顶开窗提升术等。上颌窦底冲压提升技术,对医师的操作要求较高,医师在实施手术之前,要分析了解以下几点:(1)患者剩余骨量的骨质类型;(2)颌窦底的具体形态;(3)有无骨嵴和分隔等;(4)骨质高度[5]。上颌窦底冲压提升技术之所以得到广泛应用,源于它的各项优势,其一,创伤小;其二,术后并发症少;其三,治疗时间不长;其四,费用低。此外,在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发展过程中,植骨材料的选择也同等重要。当前,常用的植骨材料有三种,第一种是自体骨;第二种是人工骨;第三种是人工骨和自体骨的混合骨。还有在口腔种植学领域的应用中,内镜技术的应用也比较普遍。将内镜辅助用于口腔种植手术中,起到的作用是(1)探查种植窝、进行骨质探查;(2)观察上颌窦黏膜;(3)直视观察上颌窦底分嵴、血管等解剖结构[6]。

本次研究中,70例患者施行上颌窦底冲压提升术,8.57%出现上颌窦黏骨膜穿破,1.43%出现种植体移位。没有出现出血、感染、鼻窦炎等并发症。全部植入的种植体与骨的结合未出现异常,7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义齿种植修复。经观察,94枚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良好,且患者经对症治疗,恢复良好。给所有患者进行X线片检查 ,93.62%的种植体周围的边缘骨均比较稳定。关于上颌窦提升术并发症的处理,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在上颌窦提升术的并发症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类:(1)出血;(2)上颌窦黏膜穿孔;(3)感染;(4)种植体移位;(4)鼻窦炎等。针对出血症状,医师在施行手术过程中要提前预防,查看患者是否有系统性疾病史以及有无服用阿司匹林史等。另外,术中出现出现症状的患者,需用盐水纱布加压5~10min,并应用止血药物。针对上颌窦黏膜穿孔,医师要注意手术操作。为了避免患者术后出现感染,医师在术前,需要评估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医师还应该给予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前 1d)。与此同时,确保患者术前彻底消除牙源性疾病。关于种植体移位,也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本次研究中,出现了1例种植体移位。这种种植体移位状况出现的概率较低,主要原因是种植体设计不合理,且剩余骨量不足形成的。 目前,针对种植体移位,有三种方法纠正,第一种是CaldwellLuc手术;第二种是内镜手术;第三种是CaldwellLuc手术和内镜手术联合应用。 在施行上颌窦底冲压提升术后,患者也可能出现黏脓性分泌物、鼻充血、鼻塞、面部压痛、嗅觉减退等临床症状,即鼻窦炎。如若是急性鼻窦炎,可持续1个月,而慢性鼻窦炎,可持续2~3个月。另注意患有慢性鼻窦炎的患者,行上颌窦提升手术,上颌窦炎发生率较高。

综上所述,上颌窦底冲压提升技术在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中应用,修复效果良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1]董凯, 柳忠豪. 上颌窦提升手术并发症的影响因素[J].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12, 6(4):58-61

[2]何宝杰,康娟,李蓓,等.改良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种植修复中的应用[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7(4):578-580

[3]Cho-LeeGY,Naval-GiasL,Castrejon-CastrejonS,etal.A12-yearretrospectiveanalyticstudyoftheimplantsurvivalratein177consecutivemaxillarysinusaugmentationprocedures[J].IntJOralMaxillofacImplants, 2010, 25(5):1019-1027

[4]秦磊,林盛筱,赵宁波,等. 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对上颌窦黏膜的影响研究[J].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6,9(4):214-217,223

[5]沈宁,唐增斌,韦惠平,等. 上颌窦底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的临床应用研究[J]. 广西医学,2015,37(2):252-253,257

[6]柏全民,倪峰,仙扎根. 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79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5,8(9):552-555

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编号:12541815。

李春茹(1981~)女,黑龙江五常人,硕士,主治医师。

邵伟然(1976~)男,黑龙江佳木斯人,学士,主治医师。E-mail:lichunru1981@163.com。

R

B

1008-0104(2017)03-0082-02

2016-06-20)

猜你喜欢
窦底上颌种植体
翼突种植体植入术的研究进展
关于上颌窦底提升术骨增量策略的研究进展
20例上颌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的临床疗效观察
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应用
上颌窦底黏膜在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窦底空间成骨中的作用
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1例报道
内窥镜辅助疑难上颌窦底提升术病例1 例
上颌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中种植体位置对应力分布的影响
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缺失区的应用分析
玻璃纤维桩在上颌前磨牙根管治疗后的生物力学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