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彩虹 李慧芬
中药外敷在骨伤科相关并发症的应用与改进
魏彩虹 李慧芬
中药外敷是中医内病外治的特色,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骨伤科相关并发症的治疗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作者总结中药外敷应用的理论基础;在肢体肿痛、腹胀便秘等骨伤科相关并发症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总结了传统中药外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包装、剂型、固定、方剂改良等解决方法。
中药外敷;骨科;效果
中药外敷疗法是指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沫加辅剂调匀成糊状外敷于相应的穴位或病变处的方法,是中医内病外治的特色[1],其原理是药物通过透皮吸收作用于创伤局部或特定穴位,发挥穴位的刺激作用,促进药物的理化吸收,通过经络传导调节脏腑阴阳,改善经络气血运行[2]。对比药物内服,中药外敷法具有使用方便、取材简单、不良反应少、作用迅速、疗效显著、患者依从性好等特点,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因此,中药外敷对骨折后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逐渐成为临床上研究的热点。现总结报道如下。
1.1 肢体肿痛 皮肤、皮下组织、骨骼肌、脂肪、肌腱、韧带及筋膜等组织构成人体的软组织,骨折、创伤使局部软组织内的血管发生破裂、出血,受损组织出现疼痛、皮下瘀血、青紫、肢体肿胀等症状,治疗患肢软组织肿胀、疼痛是骨折早期治疗的主要内容之一[3]。高继红等[4]对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后早期出现肿胀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显示,观察组采用三七消肿止痛散(三七、红花、当归、川芎、牛膝等)结合鸡蛋清调成糊状,观察组疼痛、肿胀明显减轻(P<0.05)。王韬等[5]运用自制中药(黄柏、大黄、侧柏叶、泽兰、薄荷、三七等)研粉并调和蜂蜜,每日敷于髌骨上髌上囊部位发现,术后早期中药外敷可减轻关节肿胀。吴明英等[6]采用其独活熏洗方(组方为伸筋草、红花、三棱等),将中药煎汤后,纱布浸湿,保温、保湿外敷,6 d后发现,此法能有效改善四肢骨折复位后肢端肿胀及疼痛程度,缩短肿胀消退时间。程红霞等[7]采用香油将紫草、黄柏、地榆等中药熬煎去渣,制成油剂敷于骨折处,结果发现,外敷中药伤科油纱可改善四肢骨折患者疼痛及肿胀程度,效果良好。
1.2 腹胀便秘 胸腰椎骨折患者易出现腹部胀、痛、满的现象,是因为神经系统直接损伤或血肿刺激压迫交感神经等,致使胃肠功能紊乱,括约肌松弛,致膀胱内容物潴留、积气积液[8-9]。临床上常采用禁食、腹部热敷、按摩、口服缓泻剂等方法,效果欠佳。中医认为,胸腰椎骨折后腹胀、便秘为骨断筋伤,气滞血淤,阳气失宜。同时由于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活动减少、排便习惯改变、饮食减少、饮水不足致耗伤津液,气虚下陷,肠道失调,传导失司,故无矢气、大便秘积[10-12]。使用中药外敷具有以下优点:无明显毒副作用;药物经皮渗透吸收,直接发挥其药物性能于肠道;避免增加胃肠道的负担;避免因口服药物使各种有效因子被胃肠道酶类及消化液分解破坏。中药外敷多与神阙穴相配合,何芬琴[13]采用中药敷贴(大黄、枳实、川楝子、乳香、冰片等中药)配合松节油,点擦神阙穴治疗胸腰椎骨折后腹胀、便秘证实,实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周幼文[14]采用中药敷脐配合耳穴埋豆对胸腰椎骨折后患者腹胀、便秘进行观察,取大黄、厚朴、枳实、乳香、冰片等中药用麻油调制糊状,结果表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陆琴等[15]采用生大黄加薄荷油贴敷于神阙穴,观察防治胸腰椎骨折术后腹胀、便秘的效果,结果显示,其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证实中药外敷能有效增加患者肠蠕动。
中药外敷多以传统剂型为主。外敷药多为自制,传统剂型具有调制繁杂、易污染衣物、不易固定、不宜保存、不便携带、不够美观、浪费较多等缺点。针对我院骨科专科特点,进行以下改进:
2.1 用具改进
2.1.1 中药外敷模具设计 传统中药外敷采用中药粉末调成糊状,敷于纱布,不美观,厚薄不均,大小不等。缺点:不美观,厚薄不均,大小不等,容易松脱,患者带回不方便使用等。改进方法:制作敷药模具。用有机玻璃板制作一个中药敷药板,包括用于涂抹药物的平铲、平铺纱布的底板和与底板嵌设的压框组成,压框二条框沿上设置有刻度线及可移动标杆。使用时先将纱布平铺在底板,压框的框沿压在纱布之上,根据患处伤口的大小,标杆移动到刻度线上,形成一矩形区域。然后将药物倾倒在纱布对应该矩形区域的位置内,最后用平铲将药物向四周均匀涂抹在纱布上,涂抹时根据刻度线的刻度控制药物涂抹的面积大小,从而完成药物的涂抹过程。中药敷药模具的使用,使护士的操作同质化,制作的药物厚度均匀,大小统一,美观,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1.2 敷药布袋设计 传统操作将药物直接装入袋子,整包盖在患肢上,厚薄不一,与患肢接触面少影响用药,且没有加以固定,患者治疗时肢体不能随意移动,舒适度低。改进方法:将药物按比例混匀,放入缝制的布袋内,均匀地摊平,包裹整个患肢,用布袋的带子固定,使药物与肢体紧密接触,且不会因治疗而限制肢体活动。
2.1.3 采用无仿布自粘贴 传统将敷好的药物用胶布或绷带贴敷于患处或缠绕于肢体,容易松脱,患者带回家不方便使用。改进:采用无仿布透气材料结合自粘式敷贴,美观、舒适、易于携带,适用于较小部位或单穴位使用。
2.2 方剂配方改进 传统中药外敷采用中药粉末调成糊状,缺点:材料保存时限较短,护士调配花费时间多,患者带回不方便使用等。改进前:原配方为冰片、芒硝等中药配制成消肿方,外敷于肢体,改善患肢肿胀疼痛,存在缺陷:芒硝预热后容易变硬结成硬块,使用次数少时限短。改进后:芒硝改为玄明粉,为芒硝风化干燥所得,其性状为白色粉末,相较于芒硝的颗粒状直接贴敷皮肤表面感觉松软舒适。另外包装也由原来的纱布改为无仿布透气材料包装,由我院药厂配制加工,剂量准确,易于固定、携带,节省护士调配时间。
2.3 使用范围扩展 (1)消肿方适用范围扩展,根据使用部位要求,可加工成大小不同的袋子,适用于四肢肿痛、腹胀、静脉炎等患者。(2)吴茱萸方贴敷不同穴位防治不同疾病。贴敷内关、足三里,可防治术后恶心、呕吐,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吴茱萸贴敷涌泉穴则可辅助降压治疗[16]。(3)四黄水蜜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7]、静脉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患者。(4)吴子散温敷涌泉穴在骨科全麻术后苏醒期寒战患者的应用,吴子散为我院自制药,成份吴茱萸10g,附子10g。吴子散温敷涌泉穴是借助药物的温热刺激和药理功能,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温养阳气,温经通络,达到温经散寒、扶阳固脱的作用。
近几年,国家对祖国传统医学传承和发展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在政策指引下,笔者有幸参加《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班》8个基地游学,深刻感受到各家基地浓厚的中医文化底蕴,鲜明的中医特色技术。
3.1 中药外敷的治疗作用 中药外敷疗法是融合中药、经络及穴位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中草药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及作用归经等特点。而腧穴不但能反应机体各脏腑的病变情况,还是协助诊断、治疗五脏六腑病症的有效刺激点[18]。中药外敷疗法正是依据药物的性质和功能,辨证选药,借助机体的穴位特性,通过经脉气血运行并输布于全身,对五脏六腑的病变起到有效刺激、准确治疗和调理作用[19],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药外敷疗法可针对创伤部位的受损软组织及外周血管神经,使外敷中药的有效成份直接参与人体的炎症反应并抑制其周围感觉神经,达至局部镇痛、控制炎症反应、减少局部渗出、减轻肢体肿胀的作用[20]。此外,外敷中药具有一定的热效应,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及淋巴液回流,加快药物有效成份的渗透与吸收,加速局部代射产物排出,促进瘀血消退及炎性因子的吸收[21]。
3.2 中药外敷改进效果 在用具改进方面,传统中药外敷常常采用中药粉末调制成糊剂,根据经验用量及外敷部位,调制于纱布上,存在厚薄不均、大小不等的情况,通过对中药外敷用具改进,根据四肢、腰腹等部位特点,制作不同大小的模具,制成成品时大小规格、厚度统一、美观,且调制速度快。对于使用范围比较大的四肢中药外敷,采用加工后长布袋包裹,外层使用防水布,可防止沾染衣裤及床单,固定美观方便。另外,对于使用量较大的、不易保存、患者不便带回的外敷药,我院采用透气无仿布内装中药粉末,使用时指导患者在家加一定量的醋、姜汁、甘油、乙醇等赋形剂,透过无仿布中药粉末浸湿成糊状,利用包装上的自粘式敷贴贴于患处,此包装利于储备及使用,可让患者大量带回。
对中药外敷使用范围进行扩展,可利用中药的性质及功能,结合不同穴位功效进行使用,例如中药吴茱萸,归肝、肾、胃、脾经,具有散寒止痛、疏肝理气、温中和胃功效,加姜汁作为赋形剂,贴于内关、足三里,防治因脾胃虚寒、气逆不降而致术后恶心呕吐,起到降逆止呕、强健脾胃的作用;吴茱萸加醋调和,贴于涌泉穴,利用药物属性气味俱厚之品且为厥阴头痛引经药,入肝经,而涌泉穴为足底要冲之穴,属足少阴肾经,可引气血下行,药物配合穴位刺激可辅助降压;吴茱萸加附子,附子属温里药,具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功效,用醋调和后,温敷于涌泉,对术后寒战有较好疗效。
总之,对中药外敷存在的缺陷进行持续改进,除了在包装、剂型、固定、方剂等方面进行改良外,今后还可进一步深入赋形剂以及促透皮药物等方面的研究,以推动中药制剂的产业化研究及应用。
[1] 于奎花.中药外敷联合超声雾化对支气管肺炎患儿疗效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
[2] 金禹彤,宣丽华.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J]. 吉林中医药,2015(1):84-87.
[3] 李承伟,罗远汉,伍盛华,等.驳骨水湿敷对四肢闭合性骨折早期肿胀疼痛的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5,36(4):18-20.
[4] 高继红,许青青.中药外敷联合冷敷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后早期肿胀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17,37(6):1067-1068.
[5] 王 韬,周运峰,袁 冬,等.中药外敷治疗关节镜术后膝关节肿胀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2):4046-4047.
[6] 吴明英,唐文娟.中药塌渍治疗四肢骨折手法整复后肢端肿胀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15,29(8):3051-3053.
[7] 程红霞,张 琴,付 艳,等.中药伤科油纱外敷改善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疼痛及肿胀的效果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34(1):147-148.
[8] 吴利亚.豆蔻粉敷脐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腹胀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14,33(4):360-361.
[9] 梁思斯.早期系统化护理对防治胸腰椎骨折后患者腹胀的效果[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5):134-135.
[10]郑宏明,石志敏. 电针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便秘的疗效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38-41.
[11]刘启明,罗统富,董黎强,花宇琪.热敏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便秘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2):30-31.
[12]王群香,洪珏.埋针治疗胸腰椎骨折后便秘疗效观察(英文)[J].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16,14(3):207-210.
[13]何芬琴.中药敷贴配合松节油点擦神阙穴治疗胸腰椎骨折病人腹胀35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4,49(3):192-193.
[14]周幼文.中药敷脐合耳穴压豆对胸腰椎骨折保守治疗腹胀便秘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5,23(10):43-44.
[15]陆 琴,顾羊林.生大黄加薄荷油脐部贴敷防治胸腰椎骨折后腹胀便秘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5):56-57.
[16]吴川丽,林 娴,薛兰霞.耳穴压豆联合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7,28(2):287-288.
[17]黄素平.四黄水蜜与硫酸镁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对比研究[J]. 湖北中医杂志,2016,38(11):9-11.
[18]黄炳祥,许金森.穴性探究及其临床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9):1975-1976.
[19]刘秀珠.天麻钩藤饮穴位贴敷治疗肝阳上亢证高血压的疗效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
[20]张 伟.改良三黄散外敷治疗闭合性胫腓骨骨折早期肿胀疗效观察[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6,39(5):338-339.
[21]胡胜华,神民英.桃红伤科药酒外敷结合特定电磁波治疗器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0):32-33.
(本文编辑 肖向莉)
362000 泉州市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市正骨医院
魏彩虹:女,本科,主管护师,护理部主任
李慧芬
2017-04-12)
10.3969/j.issn.1672-9676.2017.1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