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黄肠题凑”作为汉代高等规格的墓葬形制,它的使用有着严格的限制,具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对它的研究有利于了解汉代社会的丧葬制度。本文主要通过对目前所发现的“黃肠题凑”墓葬资料的整理,以期能够对汉代“黄肠题凑”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汉代;黄肠题凑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48-01
汉代在我国历史上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实行封国与郡县并行的制度。由于汉代诸侯势力较多,因此所遗留下来的汉代诸侯级别的墓葬数量还是较多的。通过对汉代诸侯级别墓葬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对汉代社会的了解。
在已发掘的汉代诸侯王墓中,有一些诸侯王墓葬具有其独特之处,即采用“黄肠题凑”。关于“黄肠题凑”的记载,《吕氏春秋》应为最早。其《节葬篇》称:“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题凑之室,棺梓数袭。”《吕氏春秋》所记,主要是战国之事,其中也涉及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礼治崩坏,诸侯国势力强大在丧葬礼制方而出现了僭越的行为。根据《吕氏春秋》的记载,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题凑墓。但是在战国时期只是称为“题凑”,因为战国时期的“题凑”墓用的是松木而不是柏木。已知“黄肠题凑”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书·霍光传》:“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①汉末魏初学者苏林注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简单来说,就是将黄心柏木,将其靠近底部的一端全部朝内垒叠起来。它和梓宫、便房、外藏椁、玉衣等一起构成了汉代帝王专用的葬制。由于西汉诸侯王“同制京师”,故亦可享用,而其余的国家重臣则需要通过帝王的特赐才能使用。在西汉时期,黄肠题凑葬制较为盛行,都使用黄心柏木,到了东汉时期由于柏木的数量减少以及砖室墓的兴起,黄肠木逐渐被黄肠石所取代,如《后汉书·礼仪制下》载:“大丧,方石治黄肠题凑便房如礼。”②表明东汉时期题凑已用方石制作,如黄肠题凑之礼制。至东汉晚期“黄肠题凑”便逐渐消失,退出历史舞台。
一、“黄肠题凑”墓的发现
“黄肠题凑”墓在目前已发掘的汉代诸侯王中并不算多数,根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基本可以认定的西汉诸侯王墓84座,东汉诸侯王(后)墓葬有18座。③在这些诸侯王墓中具有“黄肠题凑”葬制的共有23座,其中有一座墓葬由于遭到毁坏,发觉报告中将其推测为“黄肠题凑”葬制,这些墓葬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湖南等省市。在目前所收集到的23座汉代黄肠题凑墓中,西汉黄肠题凑墓15座并所用材料为黄心柏木;东汉黄肠题凑墓8座。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发掘出的“黄肠题凑”墓大都以黄肠木为建筑材料,并年代多为西汉时期,其中长沙望城风篷岭汉墓M1以黄肠木为建筑材料但年代为东汉早期,可以将其看作黄肠题凑墓建筑材料由木质向石质过度期的产物。在这23座汉墓中当以2010年发掘的山东定陶县圣灵湖汉墓“黄肠题凑”规模为最。④1978年发掘的河北石家庄市小沿村汉墓是目前所发现的黄肠题凑墓里年代最早的,据发掘者推测墓葬年代为西汉早期,是汉初赵王张耳的墓葬。⑤1964年发掘的河南孟津送庄汉黄肠石墓是目前发现的黄肠题凑墓里年代最晚的,为东汉晚期保存状况较差。
二、“黄肠题凑”墓研究现状
通过对“黄肠题凑”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我发现目前对于“黄肠题凑”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①对“黄肠题凑”墓葬资料的发表即每座墓的发掘报告。例如:《大葆台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⑥等。这些发掘报告将这些墓的地理位置、墓葬的结构、黄肠题凑的规格以及对墓葬年代和墓主人的身份的推测等信息详细的公布出来,便于人们对于这些墓葬进行研究;②对“黄肠题凑”墓的葬制研究。如刘德增先生的《也谈汉代“黄肠题凑”葬制》⑦一文分成了“黄肠题凑”、“枞木外藏椁”、“便房”、“梓宫”四大部分,对“黄肠题凑”葬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③文章或专著中涉及到“黄肠题凑”墓但并未对其进行深刻的研究。这一类的文章数量较多。例如黄展岳先生的《汉代诸侯王墓论述》,文章的第三部分西汉诸侯王竖穴土石坑墓中对西汉时期的“黄肠题凑”墓共九座进行了表述,让人对当时黄肠题凑墓有一个大致了解。
三、小结
“黄肠题凑”作为一种葬制在汉代从兴起到衰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首先应与当时人们的丧葬观念有关。在汉代人们“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以及厚葬之风盛行,并且柏木在汉代被赋予了驱邪的作用。其次汉代中央集权的形成,为了体现统治者的地位以及当时综合国力的增强,有条件去建造。因此“黄肠题凑”得以兴起便有了条件。最后“黄肠题凑”葬制的衰落与当时丧葬制度的改革、新的墓葬形制的兴起有关。在东汉上层统治者开始下诏禁止厚葬,丧葬制度的改革便由此开始并且由于柏木的生长周期较长,制作一座“黄肠题凑”墓对于柏木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或许在当时柏木的数量已经不能满足“黄肠题凑”墓的建造,是导致后来“黄肠石”墓的出现的原因之一。后来,多室墓制的兴起对“黄肠题凑”葬制产生影响,使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黄肠题凑”墓现作为汉代诸侯王墓的特征之一,对于墓葬的断代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学术界对于“黄肠题凑”葬制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并且研究方向多在对于“黄肠题凑”内部结构和历史溯源。我通过对汉代“黄肠题凑”墓资料的整理发现,对最近几年发掘的“黄肠题凑”墓的研究较少,并且由于新的资料的出现对汉代“黄肠题凑”墓缺少整体上的把握。因此我觉得可以从整体上对汉代“黄肠题凑”墓进行研究,将新的资料填充进去,对“黄肠题凑”墓作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注释:
①班固:《汉书》,第2948页,中华书局1962年。
②范晔:《后汉书》,第2133页,中华书局1973年。
③刘尊志:《汉代诸侯王墓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2月。
④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菏泽市文物管理处、定陶县文管处:《山东定陶县灵圣湖汉墓》,《考古》2012年第7期。
⑤石家庄市图书馆文物考古小组:《河北石家庄市北郊西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第1期。
⑥北京市古墓发掘办公室:《大葆台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第6期。
⑦刘德增:《也谈汉代“黄肠题凑”葬制》,《考古》,1987年第4期。
作者简介:闫飞(1991-),男,汉,山东聊城,硕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秦汉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