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蒙娜丽莎”遇上“穆桂英”
——例谈用“比较”研读教材

2017-02-26 05:13朱菊立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穆桂英蒙娜丽莎梅兰芳

□ 朱菊立

当“蒙娜丽莎”遇上“穆桂英”
——例谈用“比较”研读教材

□ 朱菊立

解读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解读教材时,应摒弃单篇深挖的习惯,以《看戏》和《蒙娜丽莎之约》为例,就可以运用比较、整合的思维展开教学预设,并对这两篇文章的内容、表达方式、情感进行深入分析和对比,从而从横向的角度提出有效的教学建议。

比较 文本解读 整合

近日,我和另一位教师在同台展示课活动中分别执教了《看戏》和《蒙娜丽莎之约》,课后听了浙江省特级教师祝贵耀的点评,顿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我想,解读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如果在解读教材时,我们摒弃单篇深挖的习惯,多用比较、整合的思维,以“群文”的方式去进行教学预设,让“蒙娜丽莎”遇上“穆桂英”,或许会有别样的精彩。下面结合分析浅谈一些设想。

一、关于内容

这两篇课文都从属于“走近艺术”单元,都与艺术相关,用艺术的手法为我们带来了艺术的享受。其中,《看戏》是一篇选学课文,主要讲述了著名艺术家梅兰芳的京剧舞台表演艺术赢得了观众深深喜爱的故事。《蒙娜丽莎之约》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在纽约参观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经历,以及看画时带给自己的震撼。

戏剧与名画这两种精彩艺术的魅力,分别流淌于两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主问题“这场戏(或这幅画)好看吗”展开学习,然后抓住重点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品读,体味梅兰芳先生炉火纯青的表演以及《蒙娜丽莎》中蕴含着的无穷的魅力,从中落实单元目标之一——学会欣赏品味各种不同形式的艺术之美。

二、关于表达

(一)题目

《看戏》和《蒙娜丽莎之约》的课文题目都直接交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欣赏一场戏或欣赏一幅画。题目中分别包含两个动词“看”和“约”。可引导学生探究题目中的两个动词能不能交换一下,改成《看画》和《穆桂英之约》。学生很容易发现这样一换,语法上的确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与戏的纯朴和画的高雅就显得格格不入了。语语悟其神,作家取题目是非常讲究的。

(二)构思

1.结构

两篇课文都采用三段式的基本结构,都运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叙述方式,但是详略安排有别。《蒙娜丽莎之约》按照“接近—驻足—离开”的顺序进行画作展示。作者把更多笔墨放在对这幅名画的描写上,对参观者的表现则写得比较简略。《看戏》按照“等待开唱—高潮—谢幕”的顺序进行描写,作者略写了梅兰芳的表演过程,却花了很多笔墨详写观众的表现。

笔者认为,应注意课文内容的详略与表达主旨的关系,这也是两篇文章的阅读核心。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紧扣写作的特点进行写作手法的比较、迁移、运用,比如教学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写一写某种艺术形式,如杂技、舞蹈等,根据主旨合理安排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的详略比例。

2.悬念

两篇课文都在行文中留有悬念。《蒙娜丽莎之约》早早对其进行了揭秘;《看戏》则是最后才予以揭晓。

对此,可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看戏》最后才交代艺术家的身份?为什么《蒙娜丽莎之约》在开头就早早进行了揭秘?”从而了解悬念的设置往往取决于表达主旨的需要。梅兰芳先生是人民艺术家,家喻户晓。描述艺术家的热情演出,能体现艺术家热爱人民的可贵品德,结尾揭秘更能产生巨大的震撼力;而《蒙娜丽莎》是一幅名画,放在开头就揭开神秘面纱,更能顺应读者的心理。两种不同的谜面式的表达方法其实隐藏着作者强烈的读者意识。

3.镜头

两篇课文都带着双镜头。《蒙娜丽莎之约》写了画外的人和画里的人。作者带着我们走近画外的人,再看画里的人。《看戏》写了舞台上的人和舞台下的人。作者领着我们先看舞台上的人,再看舞台下的人。

“文章怎么写你就怎么教。”即顺文而教。作者是这样写的,我们也应指导学生循着这样的路子去学。题目《看戏》包含了“谁看?看谁?”两个问题,它们贯穿全文,可将其作为切入点,找出观众和演员两条行文脉络,由此展开全文阅读。题目《蒙娜丽莎之约》提出了“谁约?约的是一个怎样美丽的女子?”的疑问,引出了参观者和《蒙娜丽莎》画像两个叙述板块。教学《看戏》时教师要顺文而教,因势利导,紧扣舞台上的变化以及观众情绪的变化(文中写观众反应的句段)去感受梅兰芳先生的精彩表演;而教学《蒙娜丽莎之约》时,则可紧扣描写画面的句子和参观者的句子去感悟美妙的艺术带给观众的震撼,感受艺术的魅力之大。

(三)手法

《蒙娜丽莎之约》的看画是静态的,作者化静为动,一口气用了四个排比式的联想。《看戏》的看戏是动态的,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连用“滚、滴、溅、落、引”五个动词,把动作写具体。

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训练要点——学习恰当的联想与想象和写实相结合的写法,让学生在回顾的同时对其理解得更深刻,明白同为联想(或者想象)却可以用不同方式把事物写具体。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探究“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这两个核心问题。考虑到京剧艺术平时远离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欣赏《穆桂英挂帅》,体会把声音比作珠子的妙处——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看到艺术家那高超的表演。而另一篇课文则用这类写作手法把蒙娜丽莎神秘而迷人的微笑诠释得淋漓尽致,使蒙娜丽莎永恒的美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习作,举一些运用得比较好的例子,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使他们明白恰当的联想和想象,会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意境更深刻。

三、关于情感

《蒙娜丽莎之约》的人称从“我们”到“我”,《看戏》的人称则全是“我们”。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刻画的群体形象与个人形象所表达的不同情感,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称变化。指导学生探究、交流后得出结论:梅兰芳是人民艺术家,是“我们”的。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人民和人民艺术家水乳交融的情感。而《蒙娜丽莎》是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卢浮宫中的三宝之一,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几百年来,这幅画一直让人们百看不厌,也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同时也考验着人们的鉴赏力。通过这次参观,它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同样,它也成了作者灵魂的一部分。两篇文章的人称有的不变,有的有变,其实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实在值得深究。

(浙江省嘉兴市辅成教育集团 314000)

猜你喜欢
穆桂英蒙娜丽莎梅兰芳
可爱的蒙娜丽莎
梅兰芳评传
达·芬奇和《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说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挂帅不合适
韩伍京剧人物画选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
婺剧《穆桂英》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