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燕玉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芜湖 241000)
论高校思政教育植根于学生语文内存的有效性
——以《基础》课为例的尝试
韩燕玉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芜湖 241000)
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欲达到这种抽象的课程目的,须提高高校思政课课堂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如何让学生将思政课中那些他们认为“枯燥”、“空洞”的教学内容真正地内化于心,是我们每个思政教师的职责所在。本文认为,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大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有效地结合起来,例如,将思政课中抽象的政治道理与学生的中学语文知识积累自然地糅合在一起,可以明显地提高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高校思政课;语文内存;有效性
高校的思政课教学非常容易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这种尴尬,不在于教师能否将教材内容阐述清楚、透彻,而在于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授课内容对学生而言显得大而空,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思政课教学无太大实用价值,因而,就造成了学生心理上对其排斥[1]。因此,对高校思政教师而言,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思政课的内容并不是空洞的,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内涵;同时,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积累有效的结合起来,让那些看上去高大上的理论与已经沉淀在学生记忆深处的相关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让政治的概念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自然的生长出来,从而轻松地接纳这些观点并真正地内化于心,就成了高校思政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而现实的任务[2]。
所谓语文内存,就是语文知识存储的空间,语文知识是一个非常庞杂丰富、博大精深的概念,包括字、词、句、文等基础知识以及概括、理解、应用等相关技能。语文内存是建立在语文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这就决定了增加语文内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语文内存涵盖了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学及文化,它并不是空洞的理论和说教,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民族文化的载体,它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甚至是生死存亡,所以,它必然承担着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重担,如此,语文内存的重要性显而易见[3]。
1.2.1 非应试性 大学生的语文内存已摆脱了中学时代的应试目的性,不再有应试的压力。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之前,学习语文知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而在我们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不断地增加语文内存的过程就具有很强的应试目的性,这就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极大的局限。但是大学生学习语文已不再有应试的压力,摆脱了中学时代那些所谓标准答案的束缚,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思维去充分思考问题。
1.2.2 深刻性 语文,包括字、词、句、文等基础知识以及概括、理解、应用等相关技能,中国人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并非是在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后开始的,而是从诞生在这个世界即已开始,当然最开始的学习是一种本能的、零散的学习。在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后,语文内存不断增大,其内容亦不断的丰富和专业,由于中学语文的重要性地位以及语文知识的趣味性特征,使得很多语文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甚至影响着他们的一生。进入大学后,学生的语文内存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并体现于大学生的言行,语文内存的深刻性特征更加明显。
1.2.3 拓展性 大学生语文内存的拓展性特征是基于其非应试性特征基础之上的。由于摆脱了应试的束缚,大学生的阅读面更加宽广,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他们冲破了被局限的思维,在知识层面,大学生继续拓展知识视野,进一步挖掘自己的认知潜力,养成宽阔的思维品性;在精神层面,大学生在原有语文内存的基础上,宽阅读、深理解能够不断地完善他们的心理及人格,促使其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增强其对人性的认识。所以,这就体现了大学生语文内存的拓展性特征。
为了提高大学思政课堂教育的时效性,使得那些看似空洞的、枯燥的政治道理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为一名在高校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任务的思政教师,本人在正式进行教学前,先做了一番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通过与学生的深入交流发现,学生对中学时所学习的文言文印象非常深刻,可以说是张口即来。有了这个发现以后,在备课的时候,就将政治中所涉及的大量相对抽象的概念与这些文言文自然的糅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先进行浅入的理解,再通过进一步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做到了浅入深出,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基础课中涉及到爱国、奉献时,学生以为这是一个非常空洞的内容,似乎“国”对他们而言,太大了,是一个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离他们很遥远,“奉献”似乎也已经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在讲解这些内容的时候,引导学生回忆《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在与强国发生尖锐矛盾冲突的时候、在自己的国家面对危难的时候,唐雎不顾个人的安危,明知凶多吉少,仍然接受任务,义无反顾地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在秦王咄咄逼人的气势下,唐雎针锋相对、以死抗争,最终迫使秦王让步,并真诚地赞美唐雎“安陵郡能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在爱国这件事上,唐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能不令人佩服。谈及爱国、奉献,必然会涉及到当今社会的一些腐败现象以及共产党员自身建设的问题,请学生回忆《陋室铭》和《爱莲说》:刘禹锡虽然身处困境,但仍然不放弃自己的君子之风;而《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在任何环境下都保持自己的君子之风,洁身自好。正因如此,他们才能在逆境中心安理得的生活。同时强调共产党员须忠于党、忠于国家,并请学生回忆《出师表》:诸葛亮的忠诚可谓“惊天地、泣鬼神”,所以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之说。在蜀国面临极大危机的时候,诸葛亮大权在握,诸葛亮非但没有取而代之,相反,他给刘禅提出大量合理化的建议,给他推荐管理朝廷内外的忠臣,提醒他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管理国家的能力,诸葛亮为蜀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正是因为这种忠诚,诸葛亮才会成为中国社会人人皆知的英雄,乃至神一般的人物。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只有具备了忠诚这种品质,用人单位才敢录用你,否则,朝秦暮楚,难以被委以重任。
诚实守信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谈及个人要通过诚实守信、不懈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时,先请学生回忆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宋濂的家境非常贫寒,他“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但他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习,相反,这更激起他奋进的力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即使“天大寒,砚冰坚”,也没有让他停下来,而是“计日以还”、“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假书以余”。可以说,正是宋濂的诚实守信,才使得藏书家愿意借书给他;如果没有诚信,就没有了再读书的机会了。古人尚且如此,今人更该如此,这样分析,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诚信”这个最核心的观念,这种方法比任何逻辑上的理论分析都有价值。
在谈及个人奋斗的重要性时,再请学生看宋濂,在那样困难的情境中,他为了自己的学业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从文章中可以看到:他“尝驱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隆冬烈风,行深山巨谷中”、“手指僵劲不能动”、“缊袍敝衣处其间”,这些都没有影响他对知识的追寻,“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最后,作者说“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今天,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学习热情大幅度降低,有的甚至躺在自己过去的成功上,不愿意再继续学习。由此,引导同学们思考:如果我们能够有宋濂的这种坚持,这种在困境中坚持不懈的精神,有这种谦虚的学习态度,那我们的成就绝不会低于宋濂。况且,今天,不论是知识广度还是深度,都远远地超过了宋濂所处的那个时代,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放弃学习,放弃自己对前途的追寻,放弃对自己知识层次的提升。如此解释,学生更易接受[4]。
生命不息,进取不止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人生素养,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因此,在人生的逆境中,要努力、要奋斗。故,请学生回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学生认为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其实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欧阳修从朝廷高管被贬为滁州太守,尽管打击很大,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相反,他在太守的位置上勤勉工作,改变了滁州的面貌,让滁州人民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滁人游也。”并请学生回忆《岳阳楼记》:范仲淹被贬后,仍然时时想着国家,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而成就了一代文豪、一代名臣。由此,请学生思考如何对待人生的逆境?如果遇到逆境,采取的是放弃、回避的态度,那么欧阳修就再也没有了晋升的可能了,范仲淹也没有可能流芳千古。同时,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困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活的困境对一个渴望成功的人而言,自然是一种折磨,但换一个角度看,同时又是一种磨练、一种财富、一种积累,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必定都有无数的困境。
通过以上这些尝试,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高校思政课不仅要关注讲解的内容,更要关注讲解的方式和实际效果。如果教师不关注学生的心理,不关注学生能否接受,不关注学生是否真心的愿意接受,只是照本宣科,很难达到真正教育的效果。
综上所述,挖掘学生在中学阶段所积累的文言文素材,让它们在新的语言情境中重新发挥作用、重新被解读,让学生换角度重新审视自己所拥有的这些素材,不仅使学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更能激发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也更容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起空洞的理论讲解,效果要好得多。所以,将高校思政教育植根于学生语文内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逄锦聚,石云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1-40.
[2]吴树青.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5年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85-96.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语文(拓展模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7-61.
[4]张 玫,叶浪英.语文[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24-30.
The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in college politics is rooted in students'Chinese memory——Take the lessons《Basic》for example
HAN Yanyu
(Anhui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Wuhu 241000,China)
The purpose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world outlook,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kind of abstract objective,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lassroom sublimin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How do you get students to really internalize the teaching content that they consider"boring"and"empty"in their political class,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every one of our teachers.This paper argues that,combine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with the accumulated knowledge accumulated by college students,for example,to combine the abstract political principles of the thought courses with the knowledge of the students'high school languages.It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The language of memory;Effectiveness
G641
A
2017-07-30
韩燕玉(1984-),女,安徽省六安市人,助教,从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研究。
李延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