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岭市新河小学 颜玲玲
数学的旋律在指尖跳动
——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浙江省温岭市新河小学 颜玲玲
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动、好玩的特点,思维的发展还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发展的阶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点,在课堂中加入动手操作的方式进行教学是必要的。下面我就以两位教师分别执教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为例进行研究。
【案例1】(课前布置学生带积木)
师:小朋友,今天这节课你都带了哪些漂亮的积木?(学生汇报)
师:你能把这些积木分一分吗?(学生操作)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学生分完积木后发现大家的积木各种各样,不少学生开始用这些漂亮的积木搭起了色彩斑斓的房子,有的则使用积木玩拼图,一堂数学课俨然变成了一堂活动课,教室里一团乱。
从案例1来看,让学生分积木这一动手操作已偏离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不是通过操作活动观察立体图形的特点,而是在拼摆积木而已。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带有随意性和情绪性,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因此在课堂中容易被这些各色各样的积木所吸引,从而偏离了预期的教学方向。
【案例二】(教师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和家长一起搭积木并分类)
师:小朋友们,昨天你们在家都用各种各样的积木拼出了许多漂亮的图形,还对他们进行了分类,这节课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
生1:一类是圆圆的球,一类是直直的,像柱子,还有一类是四四方方的。
生2:一堆是粉笔盒、魔方;一堆是饮料罐、笔筒、茶叶筒;一堆是球;一堆是积木块、牙膏盒、肥皂。
生3:一类有圆形的面,一类有长方形的面,一类有正方形的面。(师适时揭示各立体图形的名称)
从案例二来看,教师能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前安排学生与家长一起搭积木、分积木,继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集中精力说一说自己的分类方法,有效推动教学走向深入。
由此可以看出,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我将说说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些个人做法。
1.创设情境,让孩子想动手
低年级小学生喜欢新奇的事物,在教学中,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给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鲜活的动作。以下是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时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一只猴子)小朋友们,你们看今天谁来到了我们的数学课堂?
生:小猴子。
师:你们知道小猴最爱吃什么吗?
生:桃子。
师:是呀,小猴子在树上摘了6个桃子,他想把这些桃子分成两堆,可以怎么分呢?小朋友们愿意帮小猴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愿意。
师要求:每人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学具,拿出六个代替六个桃子,把分的结果记录在草稿本上,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既快又好,就能得到一颗智慧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小猴分桃的生活情境,直观、形象、有趣的情境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他们一个个跃跃欲试,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动手操作中。
2.方法指导,让孩子会动手
数学的操作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然而低年级学生对学习对象如何动手操作比较模糊,此时就需要教师给予操作方法上的引导。在数学课堂上的每一次操作之前,教师都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必须给予必要的示范。这样由于教师示范在先,学生操作起来才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操作才得法。以下是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直角》时的教学片段:
师: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下面哪些角是直角?(呈现四个角 )
生:我发现∠ 2 是直角。
师:你是怎样判断出∠ 2 是直角的?
生: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去量。
师:你真聪明!可是怎么检验呢?
师:操作时首先要注意把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和要测量的那个角的顶点对齐,接着,其中的一条边也要对齐,最后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就可以了。(教师边说边示范检验∠ 2 是不是直角)
师:请你们再量一量四个角中还有直角吗?(让学生按示范的方法去检验)
生:∠ 4 也是直角。(板演操作方法)
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和直角交了朋友,接下来让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玩一个折纸游戏。
出示活动要求:
(1)拿出一张白纸先上下对折,再怎样折就能得到直角?
(2)同桌互相比一比两个直角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3)把折出的两个直角和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按活动要求折一折)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确操作要求并进行示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知晓方法后再动手,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同时,教师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后进行讨论交流,说说自己发现的秘密,培养了学生数学思考和交流的能力。这样的教学安排,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使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深刻透彻,记忆犹新。
3.提供学具,让孩子可动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使操作活动能落到实处,教师就要把自己的亲身示范转化为学生人人动手参与操作,此时教师提供的学具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典型的、充足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给学生创设动手的条件,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下面是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时的教学片段:
(课件播放生活中需要测量周长的图片,如给桌面镶边需要测量桌面的周长,做日光灯管需要测量灯管的长,买戒指时需要测量手指的周长等)大量的例子表明周长与生活密切相关,计算周长是十分必要的。
(1)动手测量
师:我们还是从这几个简单的图形开始研究吧。请看清要求,想好办法,然后再行动。(课件出示直尺、三角形卡纸、圆形卡纸、正方形卡纸、毛线)
操作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采用适当的方法,选用合适的工具测量并计算三个图形的周长,结果取整厘米数。比一比哪一小组合作得最好,想的方法棒。
学生小组活动,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的测量方法及结果?
组 1:我们是用直尺测量出了三角形卡纸的周长,它的周长是 30厘米。
师:你们一共测量了几条边的长度?
组1:我们一共测量了三条边的长度,再把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师:你们测量得非常准确,表达得也很清晰。三角形的周长就是三条边的长度的和。哪一组是测量正方形卡纸的周长的?
组 2:我们用直尺测量出正方形一条边的长度是 10 厘米,然后乘4得出正方形的周长是 40厘米。
师:为什么只测量一条边的长度?
组2:因为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师:先动脑想再动手,真好!根据正方形的特点找到简单的方法,快速地计算出正方形的周长。
组3:(边说边操作)我们组用毛线绕圆形卡纸一周,再测量出这段毛线的长度就是圆形卡纸的周长,测量结果是36厘米。
师:化曲为直,这是数学上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
在这节课上,学生人人有学具,个个能动手操作。教师提供适当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操作,让学生在自主操作活动中,获得来自感官、知觉的直接感受,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
总之,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需要教师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亲自去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想动手、会动手、爱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