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文龙
打造“贤师”队伍 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上海市奉贤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
◎ 施文龙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如何顺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区域教育管理者应有的责任。
奉贤区地处上海南部,属于远郊。目前全区归口教育局管理指导的教育机构共177个,其中公办教育机构124个,包括幼儿园43所、小学21所、初中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1所、高中6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少体校、少军校、劳动技术教育学校各1所,教育部门举办的成人教育机构10所(教育学院、开放大学奉贤分校、8个镇的成人学校),其他教育机构4个(爱贝早教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育事务受理中心、教育保障服务中心);民办学校53所,包括民办幼儿园8所、民办三级幼儿园30所、民办随迁子女小学13所、民办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和民办高级中学各1所。全区基础教育类学生近10万人,在职教职工8000多人。
奉贤区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树立“优先教育投入,优先教育规划,优先教育建设”理念,实施“优质均衡”、“教育公平”、“开放发展”三大战略,积极探索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之路。在教育规模不断扩张,教育持续发展的同时,致力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区域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特色品牌不断显现。2011年,奉贤被中央教科院列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研究”100个试点区县之一,紧密型办学资源联盟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多项创新工作成为教育部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2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先后荣获“全国学前教育先进区”、“全国职成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区等称号;2015年,奉贤成为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当前,国家要求上海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需要上海进一步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奉贤教育有责任为整个上海教育改革与发展承担更多的义务,发挥更大的作用。2015年,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已全面启动,同年3月,《奉贤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验项目(纲要)》获准报备,在深入推进区域教育综合改革中,奉贤区把优秀师资作为教育发展第一资源,把“贤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是加强学习,激发教师道德自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师德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永恒主题。奉贤区在师德建设中,重视法律法规和各类重要会议(讲话)精神的学习,全面提升队伍思想素质。各校系统组织教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法律法规进行学习,对中央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等重要讲话及时学习,以自觉的育人精神引导教师的育人行为,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奉贤区在师德建设中,重视向师德楷模学习,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区、镇(开发区、社区)、校三级联动,以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最美乡村教师”等为学习榜样,通过学习引导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立德树人。奉贤区在师德建设中,积极探索区本化、校本化师德教育模式,创新师德教育形式和内容,结合每年开展的“师德建设月”活动,以全国和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和区师德工作先进集体、“师德标兵”、师德建设“五表率”先进个人等评选活动为平台,积极挖掘和培养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典型,编辑出版了《魂系杏坛——上海市奉贤区教育系统劳模风采录》《守望教育——上海市奉贤区优秀教师风采录》等教育丛书,用身边的典型教育身边的人,用典型引路的方式营造一种“比、学、赶、帮”的师德建设氛围,不断激励教师把提高自己品德修养和情操贯穿到教书育人中来,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和引领学生,以内心的力量向学生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二是构建“三五”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奉贤区切实增强师德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意识。2007年,在上海市率先出台师德建设“五不准”(不准参加有偿补课;不准向学生、家长索要钱物,推销商品或擅自向学生收费;不准有体罚、变相体罚及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不准参与赌博;不准酒后驾车),要求广大教师恪守职业底线,树立教师清流形象。2009年,奉贤区进一步提出了师德建设“五提倡”(即提倡学习修身、提倡专业发展、提倡关爱学生、提倡合作奉献、提倡热心公益);2011年,在师德建设“五提倡”基础上提出师德建设“五表率”(学习修身表率、专业发展表率、关爱学生表率、合作奉献表率、热心公益表率),构建起“三五”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赋予师德建设新内涵。“用良好的师德师风引领教风,用良好的教风培育行风政风”,有效提升了奉贤教师的整体形象,奉贤区教育局连续多年在上海市政风行风测评中名列前茅,师德建设工作多次受到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党委、上海市教委表彰,成为奉贤教育的品牌之一。
三是全面推行师德档案制度。奉贤区牢固确立“抓师德就是抓教育,抓教育必先抓师德”意识,关口前移,在构建“三五”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同时,关注师德过程建设。2012年,以科学的工作理念和创新思维,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出台了《关于在奉贤区教育系统试行教师师德档案制度的实施意见》,在区内30所不同学段的学校试点实施师德档案制度;2013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师德档案制度,建立起师德建设科学考评机制。奉贤区以师德档案为抓手,形成“以德为首、注重能力、业绩优先”的师德考评机制,不断完善“自我评议、学生评议、家长评议、同事评议、学校评议”的多元评议制度,在实践中放大考核效用,把师德档案制度纳入教师发展个人档案中,建立台账,追踪管理。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严重违反师德规范、考核不合格者,在教师职务评聘、晋升等方面一票否决;对师德表现欠佳的教师及时进行劝诫,对劝诫不改者停止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直至调离教师岗位或取消其任教资格;对师德优秀者,在职称晋升、评优、提拔任用等方面优先考虑。奉贤师德档案制度的成功经验被上海市教卫党委报送中共中央办公厅和教育部,得到中办和教育部的充分肯定。
在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奉贤教育规模快速扩张,师资结构性矛盾突出。“十一五”以来,每年招收300名左右新教师,且新教师中非师范类占比大,适应教学需要时间,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的任务比较紧迫;在提升教育品质中,区域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也比较匮乏,优秀教师地区分布不够合理,队伍建设任务艰巨。经过不断探索,奉贤区在培养新教师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是建立“三大工程”培养体系,形成发展梯队。奉贤区为加强职初教师培养,出台了《奉贤区切实加强职初教师培训的行动计划》,形成了“135”职初教师培养工程,每年对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教师进行专业素养和业务技能的考核与评比,加强对职初教师的培养,使新教师一年站稳讲台、三年脱颖而出、五年成为教育教学骨干,形成了教师钻研业务、不断进取的浓厚氛围。2011年,奉贤区成为“上海市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4个试点区之一,率先开展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每年组织300多名新招聘教师到11所基地学校参加为期一学期的脱产培训,为每位见习教师选配了学科指导教师和班主任指导教师,对新教师进行系统强化的培训,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帮助教龄在6-10年的骨干教师突破专业发展瓶颈,打造区域、校级业务骨干,奉贤区推出“128”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即用两年时间,为培养对象提供128课时的专业培训,培养1000名左右的骨干教师。为有序推进这项工作,奉贤专门研制了《奉贤区中小学青年教师专业技能高级研修班实施方案》,2010年起开设了所有学科的高级研修班,1000多名教师参加了培训学习。奉贤区实施名优教师“123”培养工程,即培养100位名校长、名教师;200位优秀骨干校长和优秀骨干教师;300位优秀青年教师。每三年开展一轮“双名三优”教师评选,三轮1700人次评为名优教师。为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奉贤要求区级名教师采用课堂教学或区级讲学团等形式,每年开设区级研究课或示范课,造就一批学校业务骨干和区域拔尖人才。奉贤区还不断加强区内7个“特级校长工作室”和12个“特级教师工作室”建设,聘请50多名高校和教育研究机构的教育专家、特级校(园)长、特级教师为“特级校长工作室”和“特级教师工作室”指导专家,组织60名校长和百名教师参加工作室专业培训。通过“三大工程”培养体系,奉贤合理的师资梯队初步形成,“十二五”期间有10多名校长、教师评上特级校长和特级教师,2人成为上海市名教师培养基地主持,1名校长成为上海市名校长培养基地副主持,30多人次在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中获得三等奖以上奖励。
二是完善立体培训网络,拓展人才成长空间。奉贤区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培训等软件投入,设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支持教师专业发展,2011年投入400万元对教师专业化进行培训,此后每年大幅度递增。奉贤区以区教育学院为主阵地,以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等机构为依托,构建了从出境、国家级培训到市级、区级和校本培训;从高端人才培养到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实地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学历培训与非学历培训相结合的立体化交叉型多渠道的培训网络体系,为全体教师提供了学习培训机会。仅“十二五”期间,奉贤区选送十余名校长赴美国、新加坡、芬兰等国培训,选派一大批英语教师赴澳大利亚、英国和香港等地学习;选送近百名校(园)长、书记参加国家、市级各类高端专项培训,如全国初中校长高级研修班、长三角中小学名校长联合培训班、上海市郊区初中校长培训班等培训;安排23名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参加第二期上海市“双名工程”培养,374名校(园)级干部和388名学校中层干部参加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每年组织所有党支部书记参加上海市教卫系统“时政·人文·科学”系列培训,选送优秀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和上海市“优青”项目培训,每年组织英语教师参加暑期赴南京封闭式培训。在区级层面,组织开展了教育系统党支部书记全员培训、中小幼校(园)长和书记暑期专题培训、新上岗校(园)长和书记培训、后备干部培训、区级骨干教师后备人选动态培训、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管理者(校长、中层干部)与教师培训等,使区域内的干部教师都有机会参加培训学习。多渠道的培训极大地提升了区域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素质,拓展了人才成长空间。近几年,干部调整工作共涉及148家单位,调整校级副职以上干部241人次。其中,选拔了4名副处级干部,从校级副职干部中提拔了46人担任校级正职干部,从中层干部、后备干部中提拔了69人担任校级副职干部;提拔机关科长4人,提拔机关副科长(副主任)6人;选派31名城区校级副职干部到农村学校担任正职。
在推进区域教育综合改革中,奉贤面临着队伍能力不优和动力不强的双重困难。部分基层校(园)长(书记)、教师对进一步推进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和动力有所衰减,部分教师教育理念落后,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存在脱节现象,还有的存在知识老化、能力不够等问题,一些学校校(园)长(书记)和教师的工作活力明显不足。伴随教育总量的不断扩大,年轻教师数量快速增加,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结构优化和骨干培养的任务很重,进入“十三五”,奉贤区在教师队伍培养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
一是完善城乡教育一体化教师发展激励机制。奉贤区建立起区级统筹、区校协同、以校为主的教师招聘机制,统一标准、分类指导、分级管理。以“区域统筹、分类实施、有序流动、优化结构”为原则,探索幼儿园保育员聘用和学校后勤保障工作的社会化运作机制;以学区集团、密集型办学资源联盟为纽带,优化农村教师津贴和农村教师荣誉制度,建立一定区域内教师柔性、有序流动的新机制。探索建立学校绩效工资总量“X”项目调控机制,提高不同类型教育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分配的合理性,指导学校科学合理设定绩效工资方案,保障教师收入,激发工作动力。完善以区“双名三优”评选为核心的教师队伍表彰激励体系,做到表彰激励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多方聚力,凝聚奉贤“贤师”精神。
二是构建“双金字塔型”师干训工作机制。奉贤区坚持面上培训强基础、突出重点育骨干、区校两级协同抓、研修研训一体化、师训干训两手硬的原则,构建从基础到顶尖的“双金字塔型”师干训工作体系。“金字塔型”教师培训工作体系即建立教师基础素养持续提升项目,每五年一轮对所有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基础理论和人文素养提升的培训;有序开展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建设一批优秀学科培训基地,促进见习教师专业成长;开展青年教师(4-5年期)教师师德、师能“双提升”项目,提升青年教师师德师能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以学科团队建设为基础,开展骨干教师(6-10年期)研修培育项目,加快骨干教师培养;创新开展名优教师“孵化器”项目,有效培育名优教师,建设教育人才高地;建立区级推动、以校为本的校本培训体系,加强对校本培训的研究、指导和管理,撬动所有学校契合本校特点,创新开展校本培训;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班主任选任、培训、绩效考核、表彰激励和提拔任用的系统性机制;完善中小学班主任的激励机制,每年评选优秀班主任,把班主任的任职年限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重要前置条件。“金字塔型”学校管理干部培训工作体系,就是创设“‘和润’讲堂——南上海品质教育发展论坛”等平台,推进全体学校管理者基础素养持续提升计划;开展学校后备管理干部培养“梯队接力”项目,为学校教育管理提供人才储备;开展职初校园长(书记)培育“青蓝提升”项目,提高职初校园长(书记)依法办学、科学管理的水平;开展骨干校园长(书记)培养中研班项目,培养一批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骨干校园长(书记);开展名优校园长(书记)培养高研班项目,培养一批市内外有影响的名优校园长(书记),引领区域教育品质化发展;实施“三进两提升”计划,促进学校管理者进课堂、进年级组、进教研组,引导全体教师提升师德和师能水平。自2015年至今,已经选派了一批优秀教师到美国、新加坡等国学习,2015年度组织了56名政治过硬、素质较高的青年后备干部到华东师大进行培训,至今有40多人走上学校中层及以上领导岗位。
(作者: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局局长)
[责任编辑:刘斌]
G451.2
C
1673-9949-(2017)03-0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