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贾晓蕾
浅谈小班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文 贾晓蕾
本文将以小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小班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分析如何从多个角度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自我保护能力;小班幼儿;习惯培养
(一)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内涵
幼儿自我保护能力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和幼儿园活动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方法。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让幼儿清楚地认识危险事物的存在,并且能够在发生危险时进行主动的自我保护和防范避险。
(二)小班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的内容
1.五官的自我保护
在小班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培养中,五官的自我保护是最基本的内容。五官自我保护主要是指幼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意识到自己身体可能遇到的危险,避免在游戏、饮食、跑动等活动中伤害自己的五官。
2.身体的自我保护
身体的自我保护是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的重点,在身体的自我保护中,要正确引导幼儿避免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引导幼儿不要进行具有伤害性的活动,避免过于激烈、存在隐患的活动方式。
3.心理的自我保护
心理的自我保护是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的较高层次。在自我保护能力培养中,要引导幼儿建立自我保护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危险因素的存在,在幼儿心中明确建立自我保护的概念。同时,积极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形成防范意识和面对陌生人、陌生环境要提高自我保护的观念,避免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一)开展自我保护主题教育活动
针对小班的幼儿,可以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教育活动,例如通过游戏、图片和故事表演等形式,让幼儿逐步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学会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可以开展突发事件模拟游戏,以游戏的方式告诉幼儿在发生地震、火灾等突发情况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和趣味游戏,进一步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给他们以形象化、具体化的自我保护教育。
(二)形成科学的教育引导方式
在幼儿的日常教育中,很多家长和幼儿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却没有养成科学的教育方式。在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中,要改变强迫、简单的教育形式,不能期待通过短时间的教育就能改变幼儿的行为方式,在教育过程中要通过长期的努力和习惯培养来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保护能力。在日常的教育中,不要使用强迫、惩罚或者哄骗等消极的手段,要通过有耐心的引导改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例如,面对幼儿随意跑动、不听劝导的情况,不要简单地训斥幼儿或者惩罚,应当明确地告诉幼儿要注意个人的安全,不能随意跑动,并且要让幼儿明白如果不注重自己的安全保护,可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通过循循善诱的教育引导幼儿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
(三)加强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日常培养
在小班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培养中,家长和教师应当共同合作,引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例如,在幼儿饮食的过程中,要教导孩子注重自己的饮食卫生,餐前洗手、饭后漱口,不能食用不干净的食物和生水,要使用自己的餐具和水杯,形成固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同时,在小班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中,要注意机会引导教育,在日常活动中通过点点滴滴的细节,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进行自救自护安全知识的教育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较小,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危险因素和自我保护的意识较为薄弱,缺乏对危险事物的准确认知。因此,在小班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培养中,要进行专门的安全知识教育,通过细节化的教学和引导,丰富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可以安排专门的安全知识教育,教育幼儿在面对不同的危险情况时应当如何保护自己。例如,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手段,教育幼儿在遇见陌生坏人、发生危险情况时如何自救;面对同伴或者自己受伤,应当如何处理等。
(五)加强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配合
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和家庭熏陶的双重作用。由于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自我保护能力尚未真正形成,如果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没有在家庭教育中得到巩固,就会阻碍幼儿习惯的养成。因此,对于幼儿家庭和幼儿园两方面而言,要通过相互的配合和了解,进一步合作协商推动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保护能力。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能过度溺爱孩子,要配合幼儿园的规划,帮助孩子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行为方式,注重对孩子日常行为方式的引导和规范,通过家庭教育提升幼儿的安全意识。
小班幼儿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启蒙时期,是形成良好习惯和行为意识的关键时期,在幼儿时期形成良好自我保护能力,会对幼儿终身的成长发育起到积极的作用,进而影响幼儿的行为方式、个人性格和自身的成长。
(南京市浦园路路幼儿园)
韩继雪,张红艳.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J],山东教育,20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