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育安
“后标准化时代”学校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 胡育安
2016 年,福建省比计划提前一年成为全国第七个整体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检查的省份。同年,福建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精神又下发了《关于开展“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建设与评估的通知》,这意味着标准化学校建设与评估已经从重硬件向重软件转变,标志着义务教育从数量扩张、条件改善转向学校治理、质量提升,预示着教育均衡将由基本均衡转向优质均衡。实践表明,学校标准化建设与评估,对推进学校内部治理法治化和规范化、提高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育均衡水平产生了积极意义。
为了探讨不同阶段的学校管理,我们暂且把学校依据上级办学标准建设和管理学校时期称为标准化时代,通过省级标准化建设(含管理标准化)与评估验收后的一段时期称为“后标准化时代”。学校管理在标准化前后有何不同,着力点分别在哪里,是每个有担当的校长必须要厘清和思考的问题。标准化时代学校是按照“统一标准”来建设和管理的,是办学诸要素的科学统一,管理的重点是把规定动作做好,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规范”、“求同”,体现的是“依法治校”。后标准化时代是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对办学各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是在不断探寻“适合的教育”,管理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完成自选动作上,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自主”、“求异”,体现的是在依法、达标前提下的“自主办学”。
从标准化的视角对学校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其实是相对的,定义域也是窄的。从福建的实践看,标准化时代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有初级阶段、高级阶段,也许不久的将来会出台“优质标准化学校”的标准。学校发展实际上是一个“非标准化时代—标准化时代—后标准化时代—新标准化时代”的不断循环的动态系统,每一次系统重新平衡的过程,都会推进学校波浪式的前进。因此,标准化是学校科学管理的起点,是后标准化时代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标准化与学校各个发展阶段“形影相随”,学校首先要练好标准化管理这项“童子功”。当然,后标准化时代学校的健康发展,又会反过来巩固、提升和丰富标准化学校的内涵,后标准化是标准化的高层次体现和动态发展。总之,标准化和后标准化是通过作用和反作用,达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在初步厘清“两个时代”的区别和关系后,后标准化时代学校管理就要适应阶段特点,要有战略和战术考量。从督学的角度看,战略上要依标准,但不唯标准。要依据科学发展观和教育规律,围绕“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质量领先”的目标,主动开展转变学校发展方式的变革实践,实现“标准化”平台上的新跨越。战术上要“时不我待,补齐短板”。可用问题导向,列出问题清单,紧扣战略目标,有计划地对能改良的领域马上实施“改造、提升、优化”。
针对督导中发现的一些普遍问题,笔者从战术的角度谈两点具体建议。
(一)提高学校硬件使用率和配备标准
成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后,每所学校的硬件配备都达到了基本要求,但是,实际使用情况如何呢?在督导中,很遗憾地发现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艺体场馆等使用率普遍不高。如:某校有个独立的图书馆,藏书量超过 10 万册,但近年的学生借阅率每学期生均没有超过 3 册,电子阅览室几乎无人问津,地理和历史专用教室基本不用;某校的游泳馆只服务校游泳队;某校的探究实验室和体育馆基本不向学生开放……
是什么造成这些现象呢?一方面是部分学校对标准化建设没有正确认识,还有一些教师受到教育功利性影响,只盯着升学率和各种竞赛成绩,忽视实践能力培养,对硬件资源应用不重视,或只为少数人服务。另一方面,学校在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学校图书采购没有征求师生意见,采购的图书不对师生胃口;图书馆地点和借阅时间设置不科学,过度考虑安全因素等。当然,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社会资源,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学校硬件的使用率。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学校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认识到教学硬件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要从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高度去认识、去重视,“用足硬件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成为学校和教师的生命自觉。其次,要从学生立场出发,对全校硬件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一次彻查,针对问题制定对策,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要解放思想,在学生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能开放的就要大胆开放,器材设备有些损耗也是值得的。厦门市思明区有一所学校,全校班级搞图书“漂流”,在宽敞的教学楼廊道放置图书、钢琴、象棋、围棋、健身器材,球场放置各种球,让学生自由使用,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称赞。在 2016 年省“两项”督导中,领导和专家认为:该校一流的设施,匹配了一流的管理,产生了一流的效益,经验值得推广。再次,要有计划地不断提升教学装备的配备标准,以适应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学校可参照教育部 2016 年、2017 年分别印发的《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的意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中的相关要求,对学校装备进行个性化“高配”和“升级”。我们欣喜地看到,宽带网络校校通、电子交互式白板开始普及,“电子书包”在一些学校也开始试行,智慧校园、数字探究实验室在中小学已不再是稀罕物。
(二)加大学校特色建设力度
在标准化、管理标准化学校的评估指标中,均没有“办学特色”这一项,因为标准化学校主要关注的是学校的共性要求,而办学特色彰显的是学校的个性风格。后标准化时代,学校应在规范的基础上,对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进行系统认识和优化,为有差异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实现办学由“标准化”变成“特色化”,这是标准化后学校管理的一种选择和提升。
我们在实际督导中发现,各校虽有特色建设的意识,但有些学校对学校文化、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特色发展、特色建设等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没有厘清,学术界对学校特色建设不同观点的争论,也在左右学校对特色的认识,认识上的模糊就容易导致实践上形式化、局部化、短时化等现象的出现。另外,在项目选择、特色提炼上不少学校缺乏科学性和个性,极个别学校甚至还把特色建设作为“应景工程,装点门面”,用于炒作和应付检查。如:在国家高度重视足球的形势下,就有学校放弃原有的特色,而把开展得并不出色的足球项目定为学校特色,既没有对学校进行SWOT分析,也没有整体规划,对体育精神和足球文化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更没有特色校本课程支撑,目标只盯着学校足球队(或兴趣小组)和竞赛成绩,有点成绩就大张旗鼓地宣传。究其原因,有认识上的偏差,也有功利思想在作祟,还有理论素养的不足。
G471
C
1673-9949(2017)09-0012-02
(作者: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专职督学)
[责任编辑: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