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勇
漫谈中学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黄勇
一直在一线,一直在带班,一直在教书,一直在思考,甚至又干起了有的同仁“厌倦”的班主任。无所谓高屋建瓴的思想,就着自己粗浅的实践,谈谈自己课程领导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不知为什么,感觉有时很困惑:身为教书匠,发现我们的“教”似乎离学生个体的成长有点远;我们的“教”似乎离当下最前沿的科技很远;我们的“教”似乎在做些“一厢情愿”的事情;我们的“教”似乎功利了些;似乎不少学校还存在评价单讲分数的现象……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韩愈对教师的界定。我们不妨关注三个关键字:道、业、惑。似乎我们关注、传授的“业”过多了,使得三者有些失衡。
作为校长,不妨和老师们谈谈“传道授业解惑”,条分缕析其中的利害和关联,也许我们的校园会更和谐;不妨和我们的学生谈谈“传道授业解惑”,深入浅出地透析为人和成才的关系。
就此,我们大张旗鼓地做自己的德育“仁爱”课程,加强“为善社团”建设,老师和学生一起来做常态化的“与人为善”,力求培养“大写”的人。
每学期的“开学第一课”,学校必然强调“为善文化”;每周的班会课上,必然有规定动作:“为善卡片”;每学期的表彰大会上,必然有“五星好少年”的评选——其中首推的便是“仁爱之星”;班级文化布置中,必然有一项是“学雷锋标兵”,班长一般必须当选;学期结束的素质报告单上必然有一项记录:为善留痕。至于学雷锋活动、小橘灯公益、捐款义卖等更是家常便饭。
明确目标、常态动作、专项考核、制度监督等四位一体,让我们的“崇善”理念落到实处,让我们的“为善”德育课程落地生根,我们正深入建设自己的德育精品课程基地。
学校内有诸多矛盾存在:1.学生和学习之间的矛盾;2.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3.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4.教师和教师之间的矛盾;5.教学和行政之间的矛盾;6.学校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7.学校自主动作和政府要求之间的矛盾。
当然,要缓解这些矛盾,寻求师生、学校的幸福发展,课程改革自然是当下的一剂良方。课程改革的推进,就是一个思维不断灵动跳跃的过程。
学校特色的形成应该不是刻意打造的结果,刻意包装的结果,刻意提炼的结果,而应是水到渠成的。围绕学校的育人真谛,在静静的修为中,在静静的为学中,潜滋暗长,渐次成型。少些加法,多做减法,做精项目,做实过程,普惠师生。管理,我们做“自主管理课程”;德育,我们做“仁爱课程”;教学,我们做“三三三”课程;体育,我们做“武术课程”;实践,我们做“园艺课程”;科技,我们做“3D创客课程”;读书,我们做“吟诵课程”……
当然,这些课程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是整合后的相得益彰的关系。这些课程也不是专人、专门地去刻意打造,而是落实在平时的点滴细节中,落实在师生的常态工作学习中。始终遵循“自主、生态、高效”的思路,即以人为本,强调自主发展;道法自然,务求生态;简约不简单,常态力求高效。
寻常的工作、学习,课程化地去开展,静候特色彰显的春暖花开。
或许唯有在一线教书,你才能体会到公开课和常态课的区别;或许唯有在一线教书,你才能够感受到合格率和优秀率的不易;或许唯有在一线教书,你才能够理解激发兴趣的不易……由此,我们以“生本课堂”为抓手,以“翻转课堂”的精髓为参考,以微视频素材为延伸,做了自己的“三三三”课程。“三三三”自主课堂教学模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
第一个“三”是指三个层次。班主任将学生分成三个不同层次。一来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分层教学;二来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变化情况,并以此判断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第二个“三”是指三个阶段。一是学生自学阶段,强调借助“翻转课堂”开展课前预习,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二是教师导学阶段,课堂上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功能,帮助学生解惑答疑,引导学生轻松掌握知识;三是固学阶段,每节课要留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力争达到课课清,有效巩固学生课堂所学。
第三个“三”是指三种作业。学科教师要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布置与之相适应的作业。对尖子生,侧重做一些有利于学科知识“加深”“加高”和“加厚”的思维拓展题;对临界生,侧重做一些有利于查摆薄弱环节的实践能力题;对学困生,侧重做一些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知识巩固积累题。三种作业,让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我们积极实践自主管理课程,激发师生的自主意识,提高自主能力——学校自主管理,班级自主管理,让老师们找到归宿感,唤醒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党员、团员保持高度的政治觉悟;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兴趣得到激发,个性得到张扬。
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还推出了3D创客社团课程,试图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进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利用3D技术的能力;试图通过上述过程,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为了让学生在学校能感到张弛有度,我们还积极实践着自己的“走班制”。
我们试图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专用教室,走进实验室,走向操场……我们每天的最后两节课都引导、建议和安排老师们将学生带出教室。
每周三的社团活动,我们都做充分的调配,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社团,进行相关专项活动。
就着“因材施教”的思考,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我们开设了志愿导学时间。学生自己分层学习,分层走班,老师们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灵活地处理“教学案”。不同基础的学生,接受不同难度的课堂教学。
既然做了校长,就意味着担当,就意味着责任,就意味着求索;既然还是老师,就意味着对这份事业的执着和求真。我不断提醒自己,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忘天道酬勤。所以,行走不断,风景不断,享受不断。
(作者为江苏省扬中市联合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