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生活体验教写作

2017-02-26 00:20刘蓓
初中生世界 2017年20期
关键词:中心作文妈妈

■刘蓓

借助生活体验教写作

■刘蓓

用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提炼写作素材,用生活体验引导学生选择写作内容,用生活常理引导学生凸显写作中心,让学生把一次次的生活经历转化为生活体验,形成一定的生活积累,用生活体验理解写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写作教学生活体验

一线的语文教师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写作文是学生的“最怕”。写作教学是热点,也是难点。写作教学中始终摆脱不了“写作难”的尴尬局面。语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写作离不开生活。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写作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可孩子们明明每天都在生活,却为何写不出好作文来?这大抵是因为,他们没有将一次次的生活经历转化为生活体验,形成一定的生活积累。因此,教学中,笔者一直在努力用生活经历讲写作,让学生把生活经历转化为生活体验并形成生活积累,用生活体验理解写作,最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用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提炼写作素材

对于初一的学生,语文老师如果只强调写作文要学会观察生活,大部分学生是很难做到的,因为这句话太宽泛。但如果能够用更为具体的语言去引导,结果或许不同。比如,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很多老师会说:回顾你成长的点滴,记录下让你感动的场景。结果,我们不难看到,学生搜肠刮肚、抓耳挠腮、冥思苦想却想不到一个感动的瞬间。可如果我们换种方法引导呢?

当你学习时,除了爸爸轻轻的关门声,妈妈的脚步又如何?

当你生病时,你注意到爸妈着急的眼神了吗?

当你顶撞他们时,你是否看到那眸中闪过的伤痛?

当你要求爸妈为你买新衣服时,你看到他们的衣服了吗?

当你周末吃着丰盛的晚餐,你可曾想到平日里父母的餐桌上有几盘菜?

……

为了给你更好的生活,爸爸的手已变得粗糙,妈妈的脸不再光洁;但,当看到你取得成绩,开始懂事时,他们沧桑的脸庞依然笑靥如花!

其实,生活中爱无处不在:除了亲人之爱,还有师友之爱、陌生人之爱……

教师的引导语越具体、越有情境性,学生的思考就越有立足点,越容易从记忆的仓库中快速提取出触碰自己柔软处的感动瞬间。同时,这样细致的引导,也容易让学生走进生活的细微,呈现的文字也自然是真实、具体、细腻的。

为了让学生多积累生活体验,丰富写作素材,笔者在每周练笔时都会布置学生写短小的生活片段,引导学生体悟生活中一个具体的场景,一个特定的心理,一份独特的感受,从而形成一段文字。如:《作业没完成后》《抬头的那一瞬》《被误解以后》《下雪啦》……这样具体的、指向性强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有话可说,同时也从生活中提炼了更多的写作素材,形成一定的写作积累。

二、用生活体验引导学生选择写作内容

文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记叙文强调“真”,这里的“真”应该是“真情实感”的“真”,不是所写内容必须和事件本身完全一致的“真”。但,这并不意味着写作就是教学生“编造”,叫他们“无中生有”。

黄厚江老师在《坚持自由写作和指令性写作的结合与互补——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一文中说:“我们所强调的生活积累,就是善于把普通平常的生活据为己有,使之成为写作的材料,写作的源头,写作的动力,写作的灵感。”对此,笔者有深切感受。语文教师要擅长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历转化成他们独特的生活体验,从而形成生活积累。当构思一篇作文,确定一个中心事件和主题后,学生可以调动类似情景下的多个生活片段,将多种生活体验和生活积累进行重组运用,让故事和人物更具“典型性”。

母爱是初中学生最常见的写作素材,但大部分学生写出来的文字干瘪,没有感染力,除了和写作功底有关外,就是学生的写作内容本身不具有“典型性”。笔者在课堂上就经常问学生,生活中你见到过妈妈高兴的神情吗?你注意过妈妈着急的表情吗?她无助的时候是什么样?她难过的时候又会有何表现?……这所有的场景我们都曾看到,只是,很多时候,在特定的情境下,在特定的事件中,我们看到的仅是一小部分母亲的表现和反应,但为了让事件叙述起来更有典型性,我们可以将以往母亲在这种情境下的细节表现整合。也就是说,将多个角度的母亲真实地、立体地、全面地再现出来,这样,人物就更加饱满,事件就更具有感染力。

黄厚江老师强调写作的“共生”和“再生”。他认为,写作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写作体验和写作积累进行再次写作。对于生活经历有限的初中生而言,如能将这些经历转变为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并积累下来,并能够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恰当地、多角度地提取选择出来,从而使写作内容更典型,远比那些客观、本色的叙述要更生动。

三、用生活常理引导学生凸显写作中心

对于初中生而言,很多学生不会写作的表现之一就是不会凸显文章的中心。平平实实记叙了一件事,篇末点下题就结束了。这样的文章不在少数,说他跑题没有,说他偏题也不算,但有时又感觉这个事件似乎可以和好多中心联系上。说到底,学生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并没有根据文章的中心来进行处理。那么如何教会学生恰当处理材料以凸显文章的中心呢?

首先,借助已有生活经验让学生明白详略不同,中心不一。

教学中,笔者借助妈妈做饭这一简单生活事例引导学生如何根据不同的作文中心处理详略。妈妈做饭是学生很熟悉的生活事件,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中心,让学生来处理这个中心事件的详略安排:其一,表现妈妈手艺的高超;其二,表现妈妈的辛苦操劳;其三,表现我的成长懂事。通过思考、讨论,学生非常清楚,要想表现妈妈手艺的高超可以详写做饭的复杂过程,可以详写饭做好之后的各种样式;要想表现妈妈的辛苦操劳,可以重点写妈妈在特殊的情境下做饭,比如起早贪黑,比如严寒酷暑等等;要想表现“我”的成长懂事,可以根据我明白的道理而选择给我启示的重要瞬间或细节。

通过这样的思考,学生明白了,选材固然重要,但剪裁、处理事件的详略对于表达中心同样重要,同样的事件,处理不同,表现的中心是不一样的。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写作的方法,让原本陌生的写作技巧变得容易理解。

其次,借助已有生活经验让学生懂得加工素材,中心凸显。

很多学生写过妈妈送我去医院这样的题材,就此,笔者设置了如下选择让学生思考。

事件是发生在冬天好还是夏天好?

是白天好还是半夜好?

是雨天好还是晴天好?

妈妈是开车送,还是打的送,还是骑自行车送更能够凸显母爱?

是路上遇到点困难好还是直接到达医院好?

……

课堂上,当笔者将学生害怕的写作问题转换为生活问题时,学生思维活跃,轻而易举地明确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提供这些思考,是想让学生明白,要想让主题凸显,我们要把事件放到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去,而情境的选择尤其重要,这就需要学生在写作时要对所选素材进行简单的加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中心。当然,这个加工也不是“无中生有”,要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实事求是地“移植”以往的真实体验和生活积累,书写自己特有的真情实感。

同样的方法,笔者还应用于教学生在作文中进行恰当的环境描写上。课堂上,笔者多次带领学生体会一些特殊环境下自己的独特感受。如阴冷的深秋与融融的春日的对比;欢快动感的音乐与哀怨低沉的曲调的不同。甚至,让学生感受大红灯笼、大红春联、鞭炮等给节日增添的喜庆氛围和婚丧嫁娶时的不同装饰带给人不同的心境等。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很容易明白环境描写对叙事和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并有意识地在作文中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主题。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写作同样如此。因此,无论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要始终靠着生活这棵大树,并从中汲取养分,带领着学生深入浅出地探寻语文的乐趣、写作的乐趣。

本文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重点资助课题“基于写作学情的初中微型化写作课程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为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利国镇中心中学教师)

[1]黄厚江.坚持自由写作和指令性写作的结合与互补——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J].中学语文教学,2014(8).

[2]黄厚江.共生写作和再生写作[J].中学语文教学,2012(1).

[3]黄厚江.作文教学,我们教什么?——关于作文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10(11).

[4]黄厚江.记叙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共生写作教学案例之一[J].语文教学通讯,2014(4).

[5]丁卫军.丁卫军教写作[M].北京:文心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中心作文妈妈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