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盆腔手术是妇科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治疗方式,治疗效果显著,但术后发生DVT几率很高[1]。据临床资料显示,妇科疾病患者接受盆腔手术治疗后,发生DVT几率可达29%,该并发症的的临床表现具有隐匿性,典型症状通常以静脉回流障碍或者静脉炎为主,大部分患者很难被及时发现,临床漏诊率较高[2]。DVT需及时救治,否则患者的患肢功能可能受影响,严重者甚至出现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因此,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加强DVT预防十分关键。我院对收治的妇科盆腔手术患者积极开展整体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妇产科接收并行妇科盆腔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抽取17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护理模式,将其分为甲组与乙组,每组各88例。甲组年龄范围23~52岁,平均为(38.8±2.6)岁;其中,21例子宫平滑肌瘤、1例子宫脱垂、33例异位妊娠、1例宫颈恶性肿瘤、12例卵巢肿瘤、6例子宫腺肌症、4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2例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功能障碍性子宫出血、4例宫颈上皮内肿瘤。乙组年龄范围22~51岁,平均为(38.5±3.0)岁;其中,21例子宫平滑肌瘤、1例子宫脱垂、33例异位妊娠、1例宫颈恶性肿瘤、12例卵巢肿瘤、6例子宫腺肌症、4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2例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功能障碍性子宫出血、4例宫颈上皮内肿瘤。两组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组间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甲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常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病房护理、提前做好手术准备等;乙组则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整体护理,将患者和陪护人员同时纳入健康教育范畴,取得患者和陪护人员的积极配合。内容包括。
1.2.1 术前整体护理 (1)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快速适应环境。由护士借助宣传画册、影视短片等展开宣教,增加患者对盆腔手术及DVT相关知识的了解[4]。其中需要对患者和陪护人员重点介绍DVT发生前的症状,嘱咐患者和陪护人员术后加强对下肢变化的观察,一旦感觉疼痛或肿胀等不适及时告知护士。(2)饮食方面,护士告知患者和家属尽量避免摄入禽蛋、动物内脏及花生等富含脂肪及胆固醇的食物,每天多喝水,摄入新鲜的蔬菜与水果,同时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3)手术前,护士对患者进行DVT风险评估,详细了解情况,询问有无引起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性疾病,评估双下肢的皮肤完整性以及感知觉、活动度等,综合评分低于6分,可视为无风险,评分7~10分,则视为低风险;11~14分为中风险,综合评分≥15分,即为高风险。护士对低风险患者应鼓励其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中风险患者须加强下肢活动之外,可在术前30 min穿戴弹力袜;高风险者需及时采取抗凝药物预防DVT。(4)护士嘱咐患者和陪护人员禁食时间不可超过10 h,禁食时间较长或术前灌肠排泄频繁者需及时给予补液30~40ml/kg,有效预防因血液浓缩而引起血栓形成。
1.2.2 术中整体护理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士要安抚患者,稳定情绪,解除恐惧,并及时调整室内温度与湿度,协助患者摆放体位,将手术床尾抬高约15°,帮助下肢静脉迅速回流。若手术要求需平卧的患者,在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条件下可以间隔30 min将床尾缓慢抬高约1 min再放平。如果需要取膀胱截石位,则需要将脚踏板延伸,并在患者的小腿处垫上海绵垫,使得小腿的着力点得到有效分散,减缓患者的痛苦。另外,手术室护士要及时为患者做好保暖措施,使患者体温不低于35℃,并在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与手术医师和麻醉师密切配合做好术中护理。
1.2.3 术后整体护理 (1)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护士安置合适的体位,将室内温度调节到22~24℃,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加强下肢保暖,告知陪护人员切忌不可使用热水袋辅助保暖。(2)术后早期,鼓励患者主动活动下肢,护士和陪护人员要协助患者进行下肢肌肉按摩,同时做好踝关节的被动运动,每小时3~5次。及时帮助患者翻身,术后6 h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膝关节屈曲10°~15°锻炼,促进静脉放松、回流,每小时1~2次,有效预防术后DVT。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3)术后加强患者和陪护人员饮食健康教育,患者应多摄入脂肪含量低的流质食物。(4)评估疼痛程度,若患者的疼痛较轻,护士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缓解其疼痛;如果患者的疼痛较严重,护士可以遵医嘱给予适量止痛药降低患者的痛苦。(5)术后加强静脉输液护理,避免注射刺激血管的药物,尽可能不用或少用止血药,保障穿刺部位的干燥清洁,防止因穿刺不当引起静脉炎。
DVT诊断标准:(1)发病急、患肢剧痛、胀痛,小腿或股三角区压痛明显;(2)患肢大面积肿胀;(3)患肢呈现出暗红色皮肤、温度上升;(4)患肢存在显著的浅静脉怒张;(5)Homans征阳性。若患者术后出现上述两项或以上症状,均需及时通过彩超检查,检查结果提示下肢静脉主干出现狭窄或者阻塞,血管腔内出现充盈缺损、探头加压静脉血栓无受压迫现象,且可见高密度回声,即可确诊为DVT。
应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程度调查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评估,满分是100分,分值≥90分,视为非常满意;分值在70~89分之间,视为基本满意;分值<70分,视为不满意。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不同方法护理后,甲组DVT发生率为9.09%,高于乙组的1.14%,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例DVT患者经及时有效的对症处理,均恢复正常,详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DVT发生率对比
经过不同方法护理后,甲组满意度评分低于乙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对本次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评分对比(±s)
表2 两组对本次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评分对比(±s)
甲组 84.6±1.0乙组 98.6±1.2 t值 87.076 4 P值 0.000 2
DVT属于一种周围血管病变,是妇科盆腔手术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也是引起肺栓塞的主要原因,对患者健康造成巨大威胁[5]。为有效预防盆腔手术患者术后发生DVT,加强围手术期并发症预防护理十分重要,对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6]。
通常情况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术前需较长时间的禁食、禁水,为患者实施术前清洁灌肠处理,增加每天排泄次数,易导致出现血容量不足或脱水现象,致使体内的血液高度浓缩,引起高凝状态。此外,机体盆腔静脉丛十分密集,在手术操作中一旦稍有不慎容易损伤血管,影响机体内源性凝血系统[7]。手术麻醉也会导致患者小腿静脉丛壁发生松弛而出现淤血,术后静脉回流速度减慢后更容易发生DVT。本院对收治的妇科盆腔手术患者积极实施整体护理,加强患者和陪护人员的健康教育,通过围手术期综合、全面的护理措施提升手术效果,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研究结果显示,甲组DVT发生率9.09%,高于乙组的1.14%,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将整体护理融入到妇科盆腔手术患者的整个手术阶段,能对DVT起到显著的预防作用。从护理满意度来看,两组经不同方法护理后,甲组对本次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分为(84.6±1.0)分,低于乙组的(98.6±1.2)分,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董玉莹[8]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提示整体护理有助于增加妇科盆腔手术患者的临床满意度,提高整体护理效果[9]。
综上所述,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积极应用整体护理,患者和陪护人员积极主动地配合,不仅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还能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有重要临床价值。
[1]银萍,谢军燕,葛晓琳.整体化护理在预防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J].安徽医学,2015,36(8):1020-1022.
[2]林素琴,林剑芳,洪飞.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136-137.
[3]王丽,张娟.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6):169.
[4]薛东方,殷育茜,张静.整体化护理在预防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2):288-289.
[5]孙艳芳.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6):104-106.
[6]陈素平.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3):3056-3057.
[7]高耀秀,何文玲.妇科盆腔手术围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8):118-119.
[8]董玉莹.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36):97-98.
[9]宁向君,田智慧,杨晓燕.PPH治疗混合痔围手术期整体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6):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