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黄色瘤是临床常见疾病,也被称为黄瘤病、脂质岛,属于非肿瘤病变的一种。其发病因素与长期的胃肠炎症反复,出血等有直接的关系,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临床发病无明显症状,一般通过胃镜检查发现。对胃黄色瘤发病因素等相关关系的研究,利于对疾病的诊断[1]。本文主要研究分析胃黄色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收集2013年6月—2016年6月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26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现将收集资料整理并作如下的报道。
收集2013年6月—2016年6月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26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胃镜及病理活检检查,根据结果分为两组,非黄色瘤组、黄色瘤组;其中,非黄色瘤组210例,患者年龄30~82岁,平均年龄(68.91±2.81)岁;男性患者139例,女性患者71例。胃黄色瘤组50例,患者年龄32~80岁,平均年龄(67.85±2.95)岁;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12例。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队形均进行胃镜检查,并进行病理组织活检,首先通过胃镜对患者的病灶等位置采集5块组织样本,然后采用浓度为10%甲醛溶液将活检组织样本进行固定,并用石蜡包埋,然后通过HE 染色及亚甲蓝-硼酸染色。
(1)幽门螺旋杆菌(Hp)判定:本次研究结果依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06 年)》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组织学采用亚甲蓝-硼酸染色,位置在胃黏膜的腺腔内、小凹处,多个排列或单个,幽门螺旋杆菌(Hp)颜色为紫蓝色,形态异常,有弯曲,并伴有螺旋棒状或者呈现逗点状。(2)病理判定:研究对象收集的5块病理学活检组织只要其中一块有Hp感染、淋巴滤泡、中性粒细胞浸润、萎缩情况;其中一块出现其中一种表现即判定患者有病理表现。
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病理检查结果以及Hp感染情况。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黄色瘤组患者与非黄色瘤组在病理检查中腺体萎缩、中性粒细胞浸泡、Hp感染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病理检查结果比较[n(%)]
黄色瘤组Hp感染阳性与非黄色瘤组Hp感染阳性比较,淋巴滤泡、中性粒细胞浸泡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色瘤组Hp感染阳性与非黄色瘤组Hp感染阳性比较,腺体萎缩比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Hp感染阳性病理结果比较(n)
黄色瘤组Hp感染阴性与非黄色瘤组Hp感染阴性比较,淋巴滤泡、中性粒细胞浸泡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色瘤组Hp感染阴性与非黄色瘤组Hp感染阴性比较,腺体萎缩比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Hp感染阴性病理结果比较(n)
本次研究中,出现中性粒细胞浸润共39例,其中出现Hp感染33例,感染率为84.62%;没有出现中性粒细胞浸润221例,出现Hp感染80例,感染率为36.2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983,P<0.05)。
胃黄色瘤是由于对脂类进行吞噬的巨细胞局部的病灶型出现聚集的瘤样的良性的一种增生性的病变,其发病与患者胃部的慢性炎症等有主要的关系[3]。患者由于胃黏膜受到损伤,出现防御性的修复,而残留的脂细胞碎片被吞噬细胞进行吞噬,经长期的反应而形成病理性的泡沫状的组织,导致患者出现胃黄色瘤。胃黄色瘤属于良性肿瘤病变,无明显的特征级临床表现,主要在胃镜检查中被发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降低其恶化、病变[4-5]。本次研究结果中出现中性粒细胞浸润共39例,其中出现Hp感染33例,感染率为84.62%;没有出现中性粒细胞浸润221例,出现Hp感染80例,感染率为36.2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983,P<0.05)。中性粒细胞是集体活动炎症的一种表现,本次研究结果也表明中性粒细胞浸润中Hp感染率较高,而Hp感染是造成胃炎的主要因素之一,但不是造成活动性胃炎的唯一因素[6]。同时通过其他研究结果也充分说明胃黄色瘤与幽门的发生与腺体萎缩、中性粒细胞浸泡、Hp感染有相关性,中性粒细胞浸润与Hp感染有关系,临床应注意对Hp感染胃疾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根治[7-8]。
综上所述,胃黄色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相关性,对于发生Hp感染胃炎的患者应引起重视,进行及时有效的清除Hp感染治;而对于发现黄色瘤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治疗,避免瘤变进一步的进展。
[1]骆元斌,顾立萍,黄小玲.胃黄色瘤30例临床病理分析[J].西部中医药,2013,26(1):119-120.
[2]黄玉,赵康路,叶卫江.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继发淀粉样变性1 例[J].胃肠病学,2015,20(7):447-448.
[3]苑坤,于燕,齐玲芝.胃黄色瘤73例临床病理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32):7067-7068.
[4]Sekikawa A,Fukui H,Sada R,et al.Gastric atrophy and xanthelasma are markers for pred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gastric cancer[J].J Gastroenterol,2016,51(1):35-42.
[5]李蕴霞,胡弯弯.胃黄色瘤25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5(20):22-23.
[6]Cardin R,Piciocchi M,Bortolami M,et al.Oxidative damage in the progression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 to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n intricate pathway[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4,20(12):3078-3086.
[7]Nomura S,Ida K,Terao S,et a1.Endoscopic diagnosis of gastric mucosal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study[J].Dig Endosc,2014,26(6):709-719.
[8]H.Kanzaki,N.Uedo,R.Ishihara,et a1.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areae gastricae pattern in gastric corpus using magnifying narrow band imaging endoscop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fundic gastritis[J].Helicobacter,2017,17(3):224-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