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犹如一阵春风,为我的科研之路带来盎然和生机
当看到研究所通知2016年是“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二十周年,我突然意识到毕业至今已经8年,而申请“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的那些回忆和感动依旧历历在目,“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犹如一阵春风,为我的科研之路带来盎然生机。
2008年7月,我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所工作,兴奋之余伴随着隐隐的不安。学生期间有导师课题的支持及导师费心的指导,只需按照既定的研究方向完成博士论文即可,毕业了却意味着我已经是个独立的科研人员。当时的我没有任何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经历,缺乏项目组织协调及实施的经验,对未来的科研之路充满疑虑与迷茫,如何成功申请到项目开启我的科研之路是我时时考虑的问题。迷茫之际,我接到研究所的通知,让我尽快完成“西部之光”西部博士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申请工作。这个机会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犹如一缕阳光从层层迷雾中照射下来,让我焦躁不安的心情瞬间平定下来,对未来的科研之路充满了期望。
要顺利获得项目的资助,项目的选题和研究基础尤为重要。博士期间,我一直致力于干旱区稀疏植被参量遥感反演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是国际遥感前沿方向之一,亦是遥感定量反演的难点之一。鉴于我已经对荒漠稀疏植被分类及尺度扩展问题开展了研究,有一定的研究基础,经过慎重的考虑,我决定在我博士论文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深化研究。通过申请答辩,我申请的项目“高光谱遥感提取胡杨林生化组分信息”顺利获得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西部博士项目资助,资助经费40万元。该项目的研究区位于塔里木河下游,环境恶劣。整整三年,在炎炎烈日和茫茫沙丘的陪伴下,我带领野外试验和遥感定量化研究小组,开展了大规模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星载-地面同步遥感试验,获取了大量荒漠稀疏植被地面光谱测量数据、飞行图像和配套的生化参数等试验数据。
辛勤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通过不断的努力,探讨了国际通用遥感模型提取干旱区稀疏植被生物物理及生物化学参量的适宜性,提出了新的荒漠稀疏植被覆盖度提取模型,构建了叶片、冠层、像元尺度稀疏植被生化组分遥感反演模型。基于该项目研究,我提出的干旱區稀疏植被覆盖度遥感提取算法获得国际、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该算法已多次运用于研究所其他项目中。
“西部之光”西部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顺利开展,为我后期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我在项目申请,项目组织协调及实施、科研创新及解决科学问题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在本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经申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及面上基金两项项目资助。至今已经作为独立课题负责人主持项目7项,作为技术骨干参加“973”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10余项。此外,由于表现优异,2009年,我入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05办公室选派赴美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开展为期半年的学术交流;2012年获中国科学院访问学者项目资助,前往美国马里兰大学地理系开展为期一年的学术交流;2016年4月作为中国女性科学家代表之一参加“第五届中日女性科学家论坛”。
“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照亮了我的科研之路,为我的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希望这束照亮我人生的‘西部之光,能照亮更多西部科研人员的科研之路,让他们成为种子,在西部大地上扎根发芽、结出硕果。
古丽·加帕尔(中科院新疆生地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