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本科生共情能力与课堂气氛的相关性研究

2017-02-25 06:06王丽朵王晓芬
护理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共情本科生课堂气氛

王丽朵,王晓芬,黄 蓉,朱 慧,廖 力

护理本科生共情能力与课堂气氛的相关性研究

王丽朵,王晓芬,黄 蓉,朱 慧,廖 力

[目的]分析护理本科生共情能力与课堂气氛的相关性,以提升护生的共情能力。[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护生共情能力调查问卷和高校课堂气氛量表对衡阳市某大学306名护理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生共情能力总分为(107.41±10.97)分,高校课堂气氛总分为(101.24±8.29)分;影响护生共情能力的社会学因素有个人平均成绩、家庭教育类型、参加社会活动情况、是否独生子女、对护理专业的喜爱程度;护生共情能力与课堂氛围评分呈正相关(r=0.467,P<0.05)。[结论]护生的共情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共情与课堂氛围呈正相关,高校教师应继续改善课堂氛围,从而进一步提高护生的共情能力。

护理本科生;共情;课堂氛围;相关性

共情又被翻译为“移情”“同理心”“共感”等。从共情概念提出到现在已有百年历史,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1],不同的学者对共情概念的理解也有所不同。目前,比较被广泛接受的概念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卡尔·R·罗杰斯[2]于1957年提出的概念,共情是个体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如同体验自身精神世界一样的能力。1973年,共情的概念被引入护理领域。Hojat等[3]提出,共情是一种能理解病人的内在体验和感受,并将这种理解表达给对方的具有认知属性的能力。在国内,普遍认为护士的共情能力是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及时准确地感知自己和病人情绪的能力,而护士高水平的共情能力有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减少护理差错,并减少护理纠纷,降低护理风险,从而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同时还可以避免护士情感的耗竭[4]。因此,提高护士的共情能力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本研究通过分析护生共情能力的影响因素,探讨共情与课堂气氛的相关性,为提升护理专业本科生的共情能力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便利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了衡阳市某大学二年级全日制本科生306人,其中男护生15人,女护生291人;独生子女72人,非独生子女234人;担任学生干部120人,未担任学生干部186人;参加社会活动情况:每周≥1次32人,每月1次~3次 21人,每月<1次253人;个人平均成绩:优秀20人,中等237人,较差49人;对护理专业的态度:喜欢110人,一般174人,不喜欢22人;家庭年收入:少于50 000元75人,50 000元~100 000元73人,100 000元以上158人;家庭教育类型:支持型52人,支配型194人,互动型60人。年龄(19.71±0.72)岁。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2.1.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家里兄弟姐妹情况、生源地、担任学生干部职务情况、参加社会活动情况、成绩排名、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教育方式、父亲职业、母亲职业、对护理专业的态度等情况。

1.2.1.2 护生共情能力调查问卷 英文版由美国杰弗逊医学教育和健康护理研究中心Mohammadreza Hojat博士编写,本研究采用中山大学护理学院邱志军等[5]翻译的中文版量表,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39。量表包括观点采择、情感护理、换位思考3个分量表,共20个条目组成,采用Likert 7点评分制(1分~7分,即完全不同意计1分,完全同意计7分),其中正向计分、反向计分各10个条目,量表总分即为全部条目评分总和,评分越高,共情能力水平越高。

1.2.1.3 高校课堂氛围量表 由胡子祥[6]编制,高校课堂氛围问卷包括内聚性、支持性、参与性、计划性和公平性5个因子,26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完全不同意计1分,完全同意计5分),评分越高说明所感知到的课堂氛围越好。问卷总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59。

1.2.2 调查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由调查者采用统一指导语指导填写问卷的注意事项,问卷采用匿名形式,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

1.3 统计学方法 调查问卷录入Epidate3.1软件,采用双人录入,所有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本科生共情能力和课堂氛围评分情况(见表1)

2.2 护生共情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护理本科生共情能力总分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民族、政治面貌、担任干部情况、独生子女情况、参加社会活动情况、个人性格类型、个人平均成绩、家庭教育类型、对护理专业态度、家庭来源地、家庭收入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最后有5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分别是:个人平均成绩、家庭教育类型、参加社会活动情况、是否独生子女、对护理专业的喜爱程度。回归方程为:Y=117.475-6.938X1+2.858X2+4.647X3-4.561X4-2.577X5,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护生共情能力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2.3 护理专业本科生共情能力各维度及总分与课堂气氛各维度及总分的相关性分析(见表3)

表3 护理本科生共情与课堂氛围的相关性分析(r值)

3 讨论

3.1 护理本科生共情能力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校护生的共情评分总体较高,观点采择、换位思考两个维度评分与秦芳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高于刘新萍等[8]的研究结果。表明护生能够正确认识共情在护理中的重要作用,在以后的护理工作中能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情感护理维度评分低于观点采择,表明护生对于表达对病人的情感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提示了护理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护生情感护理方面的能力[9]。

3.2 护理本科生课堂氛围状况 护理本科生所感知到的课堂氛围评分为(3.89±0.32)分,提示护生感知到的课堂氛围一般,课堂气氛内聚性因子评分最高,课堂气氛的内聚性主要反映在课堂上护生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程度,包括课堂上同学之间很友好、合作很愉快、相互帮助、同学喜欢我等项目。课堂参与性因子评分相对较低,课堂参与性是指大学生在课堂上专注、感兴趣、参与研讨、享受课堂教学的程度,包括护生在课堂上讨论思想观点、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将见解和看法运用在课堂讨论中、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解释问题的解决方法等。说明护理本科生在课堂中参与讨论的较少,调查对象为本科二年级的护生,之前所接受的是理论课程部分,主要以老师授课的教学方法为主,护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较少,这也提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护生的参与性,调动护生的积极性[10]。

3.3 共情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出,护生的成绩和护生对护理专业的喜爱程度以及护生在校参与社会活动的情况对护生的共情能力有影响,护生喜欢护理专业,将更加用心地学习护理专业的知识,从而获得更好的成绩。对护理专业认同的护生,在护理病人时也更加用心,共情水平也越高。而参加社会活动的护生共情水平更高,可能因为在参加各项社会活动的时候护生需要与更多的人打交道,要处理各项事务,促进不同专业工作人员之间的合作,在与人交往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护生学到怎样关注他人的情绪并锻炼了照顾人的能力,他们更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11]。这也提醒护理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护生的专业认同感,同时可以在课堂中尝试创建情景,让护生体验互帮互助的氛围,提高护生的共情能力。而在影响因素中还有是否是独生子女以及家庭教育的类型,分析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特点可知,独生子女一般是在众人呵护的环境中成长,会产生较强的自我中心观念,对他人的关注相对较少,这可能是造成独生子女共情能力得分较低的原因[12]。而家庭的教育环境也会影响孩子的共情能力,在支持型教育环境中成长的护生共情水平更高,支持型家庭培养了护生关心照顾他人的能力[13]。

3.4 共情能力与课堂氛围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3可见,护理本科生的共情能力与高校课堂氛围呈正相关,课堂氛围量表评分越高的护生,共情能力评分越高,课堂氛围中的内聚性维度与共情能力的相关系数最大,因此在课堂上师生间和同学间的良好互动是影响护生共情能力的重要因素,高校教师可以通过促进护生之间的交流,如通过同伴互助、布置小组任务等方法提高课堂的内聚性,从而提高护生的共情能力[14]。课堂的支持性、公平性与护生的共情能力呈正相关,在课堂上教师应给予护生更多的关注,护生体会到被人关心的温暖,今后在面对被病痛折磨的病人时也能给予病人更多的关怀,能够更好地站在病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更多地与病人产生共情[15]。课堂上教师平等地对待护生,护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能平等地对待病人。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平台,灵活利用教学方法,提高护生的课堂内聚性,平等地对待护生,为护生灌输人道、利他价值观,同时在生活中支持关心护生,提高护生的共情能力。

[1] 陈晶,史占彪,张建新.共情概念的演变[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6):664-667.

[2] 卡尔·R·罗杰斯.当事人中心治疗[M].李孟潮,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9-89.

[3] Hojat M,gonnella JS,Nasca TG,etal.Physician empathy:definition,components,measurement,and relationship to gender and specialty[J].Am J Psychiatry,2002,159(9):1563-1569.

[4] 杨希,史瑞芬.护士共情能力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护理学杂志,2012,27(16):86-89.

[5] 邱志军,刘可,姜娜,等.湖南省高职护生共情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68-71.

[6] 胡子祥.高校课堂氛围评价模型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46-49.

[7] 秦芳,王惠珍,陈江鸿.不同学历在校护生共情能力的调查研究[C].广东省护理学会:广东省2014年护理学术年会资料汇编,2014:5.

[8] 刘新萍,林田.护理本科生共情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7):518-522.

[9] 周广华,许红霞,杨文红,等.体验患者住院对护生共情能力及实习效果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4,29(15):1-3.

[10] 祁晓娜,姚婷,郑守华.护生临床共情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3,28(22):80-81.

[11] 张欣,肖莉莉,尉春辉,等.护理专业本科生共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1,8(10):12-14.

[12] 李燕,王燕,韩剑童.护理本科生共情与情绪智力关系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7(4):65-67.

[13] 康丽娟,张新宇.共情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2,10(35):3346-3348.

[14] 解超芳,廖容.护理本科实习生课堂教学情况与其核心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6):447-450.

[15] 倪超,段功香.护理硕士研究生人文关怀能力与课堂氛围现状及其相关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5):44-47.

(本文编辑张建华)

Study on correlation between empathy and classroom atmosphere of nursing urdergraduates

Wang Liduo,Wang Xiaofen,Huang Rong,etal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Nursing,Hunan 421001 China)

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编号:228。

王丽朵,护师,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421001,南华大学护理学院;王晓芬、黄蓉、朱慧、廖力(通讯作者)单位:421001,南华大学护理学院。

G642.0

B

10.3969/j.issn.1009-6493.2017.06.020

1009-6493(2017)06-0706-03

2016-06-13;

2017-01-12)

引用信息 王丽朵,王晓芬,黄蓉,等.护理本科生共情能力与课堂气氛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7,31(6):706-708.

猜你喜欢
共情本科生课堂气氛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浅谈课堂气氛对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