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为儒
哈尔滨慈善义演考察——以《滨江时报》报道为史料
李为儒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
近代的哈尔滨,是一座肩负慈善义举的城市。范氏兄弟所办《滨江时报》作为哈埠有名的地方民营报纸,热心关注慈善事业。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营造了热心公益的社会氛围。通过对本埠新闻、本埠锁闻、哈滨新闻、松江之波等专栏相关报道的梳理,文章对哈埠慈善公益演出的类型、表演形式进行分析,试述哈埠近代慈善义演所呈现的多重特点。
1921-1932年;《滨江时报》;哈尔滨;慈善义演
哈尔滨,在清代作为满族的“龙兴之地”,很长一段时间不容外人涉足。1898年5月,沙俄殖民者确定设哈尔滨为东省铁路的建筑中心和总埠。促使这片“荒凉渔村”成为近代中国有名的国际性都市。“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西方报纸评论各国对于协济欧战经费,以中国募捐超过原额予以盛赞。特别提到仅哈埠一弹丸之地于数日间便捐献15万元巨款。”[1]翻开历史之页,不难发现这是一座富有“慈善”传统的城市。而《滨江时报》作为本地创刊较长的民营报纸之一,除了关注国内时事、民生疾苦、爱国、反帝之外,也热心宣传对慈善义演的讯息报道,引起读者对公益事业的关注与好评。
《滨江时报》于1921年3月15日创刊于哈尔滨,至1937年10月31日停刊,创办者为范聘卿和范介卿兄弟两人。该报以“倡导实业,研究工艺”而闻名,经历了北洋军阀、国民党和日伪统治三个历史时期。1932年2月日本攻陷哈尔滨,因故《滨江时报》于2月5日停刊,复刊后该报可分前后两期,本文仅前期(1921-1932年)的报道作为研究依据。
《滨江时报》每日刊出对开一大张半,共6版。从第一百一十八号(1921年8月2日)报纸开始增刊为两大张,共8版。1928年,版面增加到对开三大张,共12版。在刊行16年半的历程中,看其版面的变化,除广告版之外,报纸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四个版面。可以归纳为要闻版、地方版、社会新闻版和副刊版。哈尔滨地区慈善义演的相关报道都集中在地方版中。1921至1924年慈善公益演出的报道集中在本埠新闻、本埠锁闻专栏。1924年后,本埠要闻、哈滨简报、哈滨新闻、傅家甸等专栏,以及副刊中都涉及慈善演艺报道。这些时事报道,着眼于受难群众的切身需要,密切关注民生难点,并进行跟踪报道。
以哈埠福儿院筹款济贫儿为例,《滨江时报》对其进行了连续性报道。1922年11月12日滨江福儿院“因经费困难特呈请地方官核办,拟在本埠各舞台演唱义务戏一日”[2]。11月16日报道,因即将入冬,煤炭、棉衣等物资紧缺筹办,福儿院院长倪紫岑请求新舞台、华乐舞台、庆丰各园依次昼夜演唱义务戏二日筹措经费。后续刊载《快去看义无戏罢》,呼吁慈善义举的同时,加大福儿院义务戏宣传。1923年9月日本遭遇关东大地震,《滨江时报》10月至11月下旬,发刊了6篇为日本地震受难者演戏募捐的新闻。以此可见,通过编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跟踪,以通俗、简洁的标题呼吁市民关注中外慈善事业,为社会营造了热心慈善公益事业的良好氛围。
慈善义演是近代新孕育的社会文化现象,主要通过演艺筹资用于社会慈善活动。经过对报道的梳理,先将慈善义演的目的进行如下分类:
通过慈善义演筹集办学经费、建设学校、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十分常见。如:“本埠道里俄国工业学校经费支窘,仅赖东铁辅助克以存立。现该校二十三名学生业已毕业,以财政困难升学不便。该生等求学志坚复欲上进,故特拟定募捐办法以资辅助学费。拟定于俄国商业俱乐部内开游艺会售券募捐……”[3]除了为高等学校有理想抱负的困难生筹集资金助其升学外,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也十分关注地方福儿院的建设与孤儿们的日常起居。报纸中也有涉及助孤的报道。1925年9月2日哈埠盂蘭会第一日“道外公园内之俱乐部中有新舞台全班在此,开演义务戏乃为代本埠同善院众福儿募集经费,及提及二成归公园经费,届时各界往游者甚夥云”[4]。1926年5月28日福儿院义务戏中提及,同善院因扩大办学,新聘教师、增设教具,经费不足以维持日常开销,望各戏园轮演义务戏筹款救济。呼吁各界爱心人士,以观看慈善义演的方式参与助孤事业。
早年哈尔滨的冬季要比现在漫长寒冷的多,每到入冬时节,哈埠各界爱心人士与慈善公益社团自发组织慈善义演,帮助无家可归的贫苦人士筹备资金,以备购置过冬保暖棉衣与食物。1922年11月1日载“滨江慈善会例于冬季演唱义务戏数日,籍资筹款以便为贫民制作棉衣及设施粥厂。现冬季已到天气渐寒,故该会于今日(三十号)起依次在庆丰、新舞台、华乐、同乐等园演唱义务戏三天。每日票五元,夜间六元云”[5]。除了对本地贫民关爱有加,对于外籍贫苦人,也乐善好施,在其最困难的时刻伸出援助之手。1923年6月“救济中俄贫民会假座华乐舞台筹赈演剧,特请慈善家客串,并本埠各舞台诸坤名角各演拿手好戏珠联璧合、玉振金声实为本埠数年来未有之盛举……”[6]
民国前期的我国多灾多难,水灾、旱灾、冰雹、极寒、火灾,几乎逢年必灾。1922年至1931年的哈尔滨,除了1930年几乎每年都有水灾发生。灾害带来的损失巨大,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7]赈灾义演,解决了燃眉之急。
1924年7月23日报道“当局以各处水灾迭报公币有限,況人民允宜互助是以。现拟假庆仙戏园演义务剧七日以资赈济灾……”[8]另外,我国其他省份天灾常至,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1931年,鄂、皖、苏、豫等省大水频发,数千万人受灾。哈埠市民伸出援助之手,《滨江时报》是年8月至9月,连续刊载了哈市为赈水灾举行的救灾游艺会,并对每日游艺会盛况、游艺会收支情况一并报道。也在此时,陕西灾荒频繁,匪患频发。名伶程砚秋来到哈尔滨,为筹款赈济陕灾在太平洋戏院露戏。[9]不光如此,1923年,邻国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时,哈埠益友社社员自发组织演戏赈灾。甚至周边地区,前来哈尔滨邀新舞台名伶赴呼兰唱戏,可见慈善之风盛行。[10]
梨园行内部本有互助的传统,多似邻里救助,基本上是为解燃眉之急。在上世纪初,哈尔滨出现了许多娱乐性场所,如辅和茶园、大舞台、新舞台、华乐舞台、同乐茶园等。这些剧院、茶园多为砖木建造,稍不留心,极易发生火情。
1928年5月10日早上四时,哈尔滨道外第一舞后台不慎起火,火势蔓延迅速至前台一并遭灾。[11]戏曲界同仁得知这一灾情,自发组织在大舞台合班演出一日。“所入之欵完全补救灾伶,是日大舞台座位之满,无立足之地……”[12]1929年3月29日,本埠同乐茶园遭遇火灾,“该园被焚后,以及男女伶诸多,无衣无食而苦况实不堪言……”[13]这个月大舞台五班再次合演火灾救济义务戏,戏资归于被焚各伶。从以上报道,可以看出伶界同仁一方有难,八方扶持的业内优良传统。
随着爱国同胞、爱国民族主义意识的不断增强,伶人通过戏曲义演助饷。1925年5月五卅惨案的消息震惊中外,国内各大、中城市纷纷罢工罢课,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哈埠各界响应时代号召,为筹措支援经费上演助饷义务戏。1925年8月11日《滨江时报》载:“昨星期晚六时,在道外天仙第一舞台开演义务戏。此为本埠妇女协进会诸女士热心国事,救济上海罢工工人所发起。而诸女士并能在此炎天之中身临台上扮演,为同胞而尽此义务足使吾辈男子有愧色……”[14]8月25日又载:“本埠绅商各界发起在华乐部开演义务戏……除友益社诸票友外,刘伶汉臣乃特别出力,有代跪求各位坐客资助上海罢工工人食宿费用云。”[15]次日,对此筹捐演剧盛况再誌“本埠益友社为援助沪案同胞,在华乐舞台演剧筹捐已早誌报端。该剧社于前晚(星期日)实行开演,首由该社员报告演剧宗旨,后即先演旧剧三句次,随演警世恩怨绿(录)由第一幕至第三幕,毕当经该舞台艺员刘汉臣等台,杂以拾黄金旧剧并以寓言演说上海案真相,至跪求在座观剧各界人士解囊捐助。彼时在座者均多输(数)将大有争先恐后之慨……”[16]以上材料可见,伶人赤诚的爱国之心。名伶带头号召,力求扩大慈善义演的号召力。
义务戏源于“搭桌戏”,最初指的是梨园行当为了帮助陷入困境的同行解一时燃眉之急,故三五好友组织小型义演,属于临时救助。后来发展成为以社会公益慈善为目的的戏曲表演。义务戏是近代哈埠最为常见的公益表演形式,随着戏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批营业性剧场应运而生。著名的华乐舞台、大舞台、新舞台、庆丰茶园等为义务戏的表演提供了场所。
京剧义演在哈埠尤为活跃,1925年华乐舞台邀来上海名伶刘汉臣,他为文武老生,虽然不是师承“麒派”,但却善演“麒派”剧目。《滨江时报》1925年6月19日报道了刘伶登台演唱义务戏的生动场面“刘汉臣登台演唱拾黄金及明末遗恨,刘饰崇祯皇帝唱作悲愤形容逼真……而刘伶白日演打渔杀家饰萧恩音调恰与谭鑫培相似,唱昨夜晚吃酒醉合衣面,以一段较好声震四座。晚演扫送饰张公神态别致,唱至鸟讶及一段慢板真有绕梁三日之感,以刘伶之老生真可压倒一切也”[17]。
1930年6月知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来哈,为陕灾演戏募捐。程砚秋在受访时称“本人亦为中华国民之一份子,当有尽此义务之必要。虽跋涉数千里以之塞北,卖戏而捐欵在所不惜”[18]。程伶此次来哈共演义务戏七日,场面十分火爆“第一日表演碧玉簪等剧,后至者座位已满临时售罄不获。一聆佳奏嫌不快,而返本埠广播无线电台陈安澜主任因商同事诸君,自十一日起逐日在道里公园内音乐台等处特设大收机三四处,于该电台主要节目放送后即放送程砚秋诸名伶所演之义赈剧,以便未获入场之多数市咸得一聆为快茲”[19]。上述材料可见,名伶参与对慈善公益事业促进作用。
游艺会是近代中国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在社会上出现的一种大众消遣方式。它由不同团体为不同目的而举办,起初主要为娱乐大众,后随时代发展需要将民间大众娱乐与慈善公益融于一体,通过出售入场券或义卖募捐集善款。这一形式,在近代的哈尔滨也逐渐兴盛起来。游艺会的举办多集中于露天场所,如滨江公园、道外公园内。但也有一些小型游艺会集中于俱乐部、电影院内举行。
在室外举办的游艺会除了会受到天气的影响,娱乐项目设置是否丰富也会成为影响客流的重要原因。从《滨江时报》1930年5月7日报道市政为筹扩充建设经费举办的节目单,可谓“百戏荟萃”。“举行游艺大会五天,集中外游艺之大观成哈埠空前之盛举,取费堪廉,每人收门票哈洋三角兹将游艺节目探誌如此(一)京腔大戏,并有东铁俱乐部全体票友每日准演拿手好戏(二)改良洛子(三)名妓独唱(四)中西音乐(五)国技武术(六)狮子大会(七)高脚大会(八)中外幻术(九)奉天大鼓(十)双簧相声(十一)巧变丝弦(十二)灯虎赠彩。”[20]慈善游艺会无疑对哈埠娱乐业、文化业产生了重要影响,节目单中提及的西洋歌舞、音乐,通过游艺会这类大众平台家喻户晓。“寓善于乐”地将各个行业的人聚集在一起,既丰富了市民生活,也形成了新的社交方式。
哈尔滨这座新兴移民城市,早期电影院的最大特色就是全部由俄国人投资创办及经营,哈埠最早的正规性电影放映场所是1902年在道里区中央大街开业的考布切夫电影戏园[21],起初电影放映是作为杂耍娱乐的一种形式,放映时夹杂有各种游艺活动。后来,录制难民影片放送也成为呼吁大家关注慈善的方式。如“中国慈善会联会兑会现以救济灾民起见,前会拍照运送难民电影长片,二千余尺,以资唤起诸大善士恻隐之心……”[22]周边地区也邀请哈埠影园放映影片,以筹经费。“本埠电影园昨应阿城某君之邀携带影片多张搭车赴阿。据闻因该县慈善会经费支窘,经该会武会长倡议邀本埠电影举演,以资筹备会费云。”[23]公益电影放映,是方便运营、节约成本的一项娱乐公益活动。
文章对《滨江时报》1921-1932年慈善义演的报道进行了分析,近代哈尔滨公益事业除了对本地社会民生留心关注之外,也放眼海外义不容辞地救助那些临危受难的外国友人。从演出形式上看,以梨园义务戏为表演核心,通过邀请名伶、票友助阵来扩大慈善事业的影响。在“西艺东渐”的关照下,这座新兴城市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综合性慈善游艺会,其中包含了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形成了“观看、听赏、游玩三位一体”的娱乐方式。同时,公益电影的放映展现了时代新风尚,既满足了社会娱乐需求,又体现了个人社会责任意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滨城市中的慈善演出联袂报业传媒形成了良性互动,在提高民众慈善意识的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
[1]纪凤辉.哈尔滨寻根[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6,(6).
[2]演戏筹款济贫儿[N].滨江时报,1922-11-12.
[3]演艺募捐[N].滨江时报,1923-04-03.
[4]本埠盂蘭会第一日[N].滨江时报,1925-09-02.
[5]又演义务戏[N].滨江时报,1922-11-01.
[6]救济俄贫民会筹赈演剧[N].滨江时报,1923-06-24.
[7]张百慧.民国前期哈尔滨慈善救济事业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8]筹备演剧助赈[N].滨江时报.1924-07-23.
[9]程砚秋来哈.为筹款赈济陕灾拟在太平洋戏院露戏[N].滨江时报,1930-06-08.
[10]新舞台赴呼兰唱戏已回哈[N].滨江时报,1923-10-27.
[11]第一舞台之火警[N].滨江时报,1928-05-11.
[12]义务戏收入总数[N].滨江时报,1928-5-20.
[13]傅家店定期五班合演义务戏[N].滨江时报,1929-03-29.
[14]星期晚之义务戏[N].滨江时报,1925-08-11.
[15]星期夜之义务戏[N].滨江时报,1925-08-25.
[16]筹捐演剧再誌[N].滨江时报,1925-08-26.
[17]华乐昨天义务戏[N].滨江时报,1925-06-19.
[18]陕灾筹款赈济会.特请程砚秋来哈演义务戏[N].滨江时报,1930-06-10.
[19]陕灾义务戏第一日.临时票已售罄不获一聆佳奏[N].滨江时报,1930-06-11.
[20]为筹的款计滨江公园辨游艺会定期夏历五月初三[N].滨江时报,1930-05-07.
[21]汪朝光.20世纪初叶电影在东北边睡之兴—哈尔滨早期电影市场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2004,(3).
[22]慈善会今日放映难民影片.唤起善士恻隐之心[N].滨江时报,1931-10-31.
[23]电影应邀赴阿[N].滨江时报,1922-06-14.
[24]张岩、曲晓范.近代报人范介卿与滨江时报[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6).
[25]张岩.滨江时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6]刘媛.民国早期哈尔滨道外四大舞台京剧活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27]张福海.黑龙江戏曲史[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7.
[28]方世军,关成和.哈尔滨之最[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89.
(责任编校:周欣)
K29
A
1673-2219(2017)12-0056-03
2017-09-13
李为儒(1990-),女,湖南衡阳人,土家族,哈尔滨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