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振羽与湖湘文化

2017-02-25 23:50:55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湖湘湖南马克思主义

高 杨 鲁 涛



吕振羽与湖湘文化

高 杨1鲁 涛2

(1.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2.湖南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湖湘文化对湘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浸染甚深。纵观吕振羽的整个人生,湖湘文化中“心忧天下”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务实作风、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是他一生学术研究和革命事业的精神支柱。

吕振羽;湘籍史学家;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是千百年来在湖南一带形成的由湖湘及流寓湖湘的先哲儿女共同创造的具有悠久历史、深厚底蕴的劳动成果和精神积淀。湖湘大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地域。在古代,湖湘素有“古道圣土”、“潇湘洙泗”、“屈贾之乡”的美誉。这里诞生了诸如屈原、贾谊、周敦颐、王船山等众多钟灵毓秀、驰骋于内的千古豪贤人物。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对联更是为湘人引以为傲。湖湘文化以上古古朴自然的苗蛮古越文化为发端,在先秦两汉受到浪漫气质和生命意志楚文化的熏陶,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取向,两宋理学南入造就了湖湘人士的独特个体人格,湖南一度成为“理学之邦”。及至近代,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危亡之际,湖湘人士迅速崛起,在湖湘文化精神的引领之下,奋起抗争、上下求索、比肩鹊起,功勋卓著,成就了一大批影响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的英雄人物,甚至有人惊呼“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近代的湖南人由“碌碌无所轻重于天下,亦几不知有所谓对于天下之责任”[1]34变为“系十七省人心之希望”[2]。湖湘文化在其中的作用不可谓不重。相应的,包括湘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在内的湖湘人士也进一步诠释了湖湘文化的本质内涵和精神实质。本文试图从湖湘文化的视角出发来探讨吕振羽一生的学术和实践活动。

一 家庭、家乡及时代对吕振羽的影响

钱基博在谈到湖南近代学风时,提到了湖南地理环境对湖南人学风和性格的影响:“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围。其地水少而山多,重山叠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已故风气锢塞。”[3]导言险峻的地理环境使得湖南呈现出半封闭、半隔绝的状态,造就了湖南人朴实而犷悍、实干而通达的性格。

吕振羽出身于湘西偏南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曾祖父吕纪出身佃农,因备受压迫、嫉恶如仇而跟随太平军起义,成为吕氏家族中一位传奇人物。祖父吕德良因勤劳坚韧、博闻强记,通过自身的勤劳努力发展成为自耕农。到了吕振羽父亲吕德良一代,吕家已过上半耕半读的生活,吕振羽启蒙教育受之于其父。吕振羽的母亲陈翠云出身农家,能吃苦耐劳、通情达理、任劳任怨、淳朴善良的性格对吕振羽的影响颇深。吕振羽赞其母为“淑媛之典型”。可见吕振羽对母亲感情笃深。吕振羽入私塾受教于吕金翅,在吕金翅的启发教导之下,吕振羽学问大涨。吕振羽少年时代所受的传统教育,使得吕振羽对传统思想和教育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也为今后吕振羽文史研究打下了牢固旧学根基。

辛亥革命后,新思想、新文化传播势如劈竹,正当吕振羽父母因吕振羽要求入新式学堂就学的费用而犯愁之时,受革命主义思想影响的吕振羽族兄吕新民为吕振羽进入新式学堂,接触新式思想、新知识提供了机会。吕振羽思想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1916年,吕振羽从吕新民所办的武冈初级中学考入武冈县立中学。在此期间,吕振羽第一次接触到西方革命和梁启超等人的改良主义思想,崇拜于蔡锷气壮山河的爱国壮举,从此立志救国安民。

“五四运动”爆发后,吕振羽积极组织发动学生自治和群众“反日仇货”运动以声援响应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此后,吕振羽从学校走向社会,将自己所接触和信奉的改造社会的新思想、新文化付诸于实践。1921年,吕振羽进入湖南省公立专科学校机电系学习,校址位于岳麓书院附近,而岳麓书院则是践履求实、经世致用、兼收并蓄、传道求仁的湖湘学风的摇篮。这样的环境之下,吕振羽继承了湖湘文化中的诸多精神实质,孕育了吕振羽求真、求实、重笃行,穷究天人,吐纳百家、调和义利的精神品质和态度,为而后学术研究和革命实践埋下了从一而终,力求致用的文化种子。

少年时代的吕振羽刻苦好学,接受了家乡“重文化、崇仕途”,读书做官,造福百姓的观念和民风,也亲眼见证和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战火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广大贫苦百姓在封建势力的剥削下面临着“种菜之人无菜吃,人面更比菜叶黄,黄金粒粒何所处,种田人家多缺粮”(吕振羽《自述诗》)的悲惨境地。这样的环境使得吕振羽脑海中的不甘落后、劫富济贫、反封建的革命意识和忧患意识日趋强烈。

二 对心忧天下、勇于牺牲的爱国精神的传承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湖湘地区就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爱国主义诗人,高呼“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宋代,湖湘学派胡安国、张栻等人主张抗击外敌入侵,反对妥协投降,张栻还随其父出师抗金。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早年举兵抗清,后兵败回乡,隐居山野,誓不出仕,后提出“不以一时之君臣,废古今夷夏之通义”,抛弃了以往的忠君思想,将人民利益置于最高地位。忧国忧民的爱国炽热之情逐渐融入湖湘人的血液中,成为后世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典范。

及至近代,伴随着西方势力的入侵,湖湘人的爱国主义传统和使命感表现得更加热烈。魏源、曾国藩、谭嗣同、唐才常、蔡锷等人积极投身于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亡的道路之中。出生于这样的时代,吕振羽早在大学阶段就同近代爱国人士一样投身到救国的爱国实践中去,寻找救国真理。大学年时代的吕振羽从湘西的农村走向长沙大都市。其时,正处于西方各种思想学说涌入中国。吕振羽瞬时大开眼界,充满爱国激情的吕振羽最初被“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思想所征服,认为中国只有发展近代工商业才能实现中国国家富强。吕振羽因此放弃了自己喜爱的文史,而选择了湖南省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然而在大学上课期间,一位留洋博士照本宣科,不会解决课本上所出现的实际问题时,吕振羽对中国大学重理论而轻操作,学风浮躁的大学教育感到深深的怀疑、迷茫和失望。就在吕振羽大学毕业之前,吕振羽“实业救国”梦破碎,吕振羽发出救国无门的感叹。

在对自然科学感到失望后,吕振羽转向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寻找救国真理,期间吕振羽受到信仰无政府主义的同学影响,转入对中国社会改造的道路。在武冈县组织建立了“东四区学会”,创办报刊,成立“清算委员会”,然而吕振羽的改造活动很快就失败了。此时的吕振羽试图在理论上寻找救国之道,但他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没去深究、分辨这些理论的不切实际之处。其后,吕振羽投入到北伐战争的洪流之中。蒋介石叛变革命和国民革命的失败,吕振羽陷入了极大的迷茫,内心极端苦闷。

大革命后,中国知识分子为了改造农村开始深入农村进行“乡村建设运动”,一时成为时代潮流。1928年,留学归国的吕振羽在“村治派”代表人物王鸿一的委托下,开始创办并主编《村治月刊》。办刊期间,吕振羽对当时封建军阀割据、民生凋敝等社会问题发表意见,认为依靠军阀根本无法实现救国道路,主张实行平民政治;至于“乡村自治”实践活动,吕振羽也认为它没有触动根本政治制度,根本难以实现。1930年,吕振羽辞去主编,结束了对“村治运动”的鼓吹宣传活动。此时吕振羽已经到了三十而立的年龄,经过早期对救国道路的不断探索和艰辛跋涉,吕振羽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信仰,其爱国思想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从1930年开始,吕振羽致力于研究东方民族解放问题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着重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想学说的相互比较,吕振羽得出资本主义在中国根本行不通的结论。“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吕振羽相继发表了《中日问题谈判》、《最近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上册)》,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研究各种具体问题,初步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1933年以后,吕振羽已经成为集史学家与革命者于一身的爱国战士,根据革命形势和政治斗争的需要,吕振羽转入中国社会史研究领域,参与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他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理论武器先后发表和出版了《史前中国社会研究》、《殷商时代中国社会》、《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著作来反击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言论,揭露假马克思主义的阴谋。抗日战争爆发前,吕振羽不顾个人安危奉命以进步人士和中间人的身份赴南京出面与国民党代表进行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谈判。抗战爆发后,吕振羽迅速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用笔杆子进行抗日宣传,出版了《中国社会史诸问题》、《简明中国通史》等著作。有力地批驳了日本文客的荒谬言论,并组织成立抗日救援会,在武冈建立“塘田战时讲学院”,对青年进行科学知识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宣传。“皖南事变”后追随刘少奇为抗战出谋划策。解放战争后,为人民民主和解放事业东奔西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从事高等教育和民族史研究。逝世后,吕振羽将其所住的房屋还给人民,书籍捐献给了吉林大学。

纵观吕振羽的整个人生,始终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矢志不渝、无私无畏的浴血奋斗,始终贯穿着“心忧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 对经世致用、务实求真的精神的弘扬

经世致用是湖湘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湖湘学派将这种特征发扬光大。即使在汉学最为兴盛的时期,湖南地区的经世致用思想也一而贯之、未曾断绝。古代的湖湘学者们历来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春秋战国时期屈原提出“参验以考实,察省而按实”(屈原《惜往日》)。南宋张栻极力反对“舍实理而架虚说”,主张“知行互发”。王夫之认为“言必征实”、“名从实起”。近代以来,魏源、曾国藩等人以务实重行、主动思辨的思想将经世致用思想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对近代湖南及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吕振羽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在湖湘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下,其重实践和坚持真理的高尚品德与其伟大的史学成就同样令人称赞。吕振羽注重实践,不慕虚名的品质在吕振羽的青年时代就开始显现。当时,吕振羽的志向是不做大官,而是要做有利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大事,对谋其一官半职不以为然。他认为,中国近代化的出路、革命的基础是学术上的竞争。他说:“不要忘记革命是基于高深的学理,不是盲从的和冲动的。自己要有高深的学问和客观的要求才能去革命。”[4]

在“村治”运动兴起的阶段,吕振羽放弃了去南京做官的机会,毅然投入到“村治运动”的实践中去。1928年,吕振羽赴河北和山西等地专门考察地方自治的情况,对这些地区的村治历史、制度沿革、人民生计等问题逐一调查,从而提出了不同于王鸿一等人的“村治”理论和见解。但是,当吕振羽在研究“村治”道路时,开始对梁漱溟等人的“村治理论”产生了怀疑,觉悟到“村治”理论在中国根本行不通。因此,他迅速与村治派分道扬镳,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中,吕振羽除了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思想为武器,对论战的各个核心和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独创性的见解,批驳唯心论者之外,对于同样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人的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提出的殷代属于原始社会,西周是奴隶社会的观点进行了批驳,两人之间经常为了学术问题相互辩论,最终郭沫若接受了吕振羽西周封建论的观点。吕振羽无畏权威,同时也从不以权威自居。面对学术争论,吕振羽能与不同意见者,相互切磋、各抒己见。即使是在赵纪彬采用秋泽修二的侵略理论时,他也能正确对待政治和学术上的是非,以循循善诱的耐心方式,纠正他人的错误的观点。

吕振羽研究学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重实地调查。在研究民族问题时,吕振羽深入少数民族地区,遍访贫困地区的民族和群众,亲身实践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优良治学传统。在后期很多著作中,吕振羽都会明确对之前因为诸如生活经验不足、思维不缜密等原因所导致的错误见解进行纠正,并真诚向读者道歉。如在《中国民族简史》序言中指出在《史前中国社会研究》中忽视了蒙古族的第二个主要来源是马来人种,自己把马来人种的一些民族误认为是蒙古人种。文革期间,“四人帮”想通过逼迫吕振羽承认刘少奇在1936年南京谈判期间曾勾结蒋介石出卖中共来罗织刘少奇的罪名,吕振羽不顾“四人帮”的八百多次的严刑拷打的折磨,抵挡住了“四人帮”的威逼利诱,毅然决定坚持历史的真实,坚持真理。高呼“打倒法西斯”“打倒伪造历史的恶魔”。[5]当“四人帮”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想利用吕振羽的史学威望违背史实来编造批评周恩来的文章时,这位已经被囚禁多年得“罪犯”仍然坚守这自己的信仰,向“四人帮”表明“我向来对孔子是两点论,对秦始皇也是两点论”。

吕振羽这种不为权势所利诱,不以权威自居,不仅著述求真求实,并且坚持学术民主、百家争鸣,做人更是为真理信仰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这充分说明吕振羽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达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了。

四 对兼收并蓄、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的践履

湖南地处交通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各种文化在这里激荡、汇合。湖湘文化从它的形成根源上来看就是楚文化、三苗文化和中原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态和不同学派融汇交融最终形成的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形态。在湖湘文化发展过程中,湖湘人不仅有博采众家的开放会通精神,更为重要的是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才使得湖湘文化能够自振且有别于他省。杨毓麟在《新湖南》一文中提出“我湖南有特别独立根性”[6],这种独立根性主要体现在湖南人敢于在杂糅百家基础上求新求变。屈原因坚决改革而惨遭贬谪;周敦颐兼收儒释道,奠定宋明理学基本规模,并主张:“阴阳相推,变动不推周流六爻之虚,上下无常,所以才说,唯变所适。”[7]140王船山的“道莫盛于趋时”(《思问录·内篇》)“趋时应变者……可以日新而不困”(《张子正蒙注·大易》)变革观深深影响近代湖湘志士,魏源、郭嵩焘、谭嗣同、毛泽东等人面对危机,能够冲破网罗,在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同时超越传统,锐意创新。

吕振羽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创者,在走上信仰马克思主义之路之前,在众多思想流派和实践中苦苦求索。早期的经历使得吕振羽对中国及世界发展大势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最终,在20世纪30年代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此以后,从未动摇。吕振羽在思想上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使得吕振羽在史学方面取得诸多开创性的成就。1934年,吕振羽的《史前中国社会研究》堪称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史的开山之作,他采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思想,第一次系统揭示了原始社会从原始族团到氏族社会各阶段的特征和历史发展过程。在该书中创立了一套古史研究的科学体系,在古史文献考辨中寻找先民活动,通过考古材料和文献对照印证使得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更加具有说服力和科学性。吕振羽还特别重视运用民俗学和民族学史料来研究古史。在书中,吕振羽首创殷商奴隶社会说,初步论证西周封建论,并在《殷商时代的中国社会》中予以系统论证,断定中国种植业始于新石器时代,认为尧舜禹时代的部落首领是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其职务主要是对外作战,他还对尧舜禹的继承顺序提出不同的见解,从而有别于郭沫若的禅让“二头政长制”。他认为,甲骨文字已经是“文明时代的象征”。

1936年出版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为基础,第一次系统完整科学地说明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粗略系统和发展脉络。以唯物与唯心、阶级划分法划分人物属性和人物的思想实质。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奠定了一块基石。1940年出版的《中国社会史诸问题》,对20世纪30年代后期停滞的中国社会史论战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对“亚细亚生产方式”、东方社会的“停滞性”问题以及中国奴隶社会的问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吕振羽认为,要正确对待中西文化,采取“扬弃”态度,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1947年,《中国民族简史》开创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史研究。吕振羽是第一位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第一人。1948年,吕振羽出版的《简明中国通史》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上最早的一批通史著作,突破了旧史编写体例,在政治之外强调经济,注重文化叙述,突出人民群众的作用和民族平等思想,取材广博、包罗万象、通俗易懂。

在吕振羽这些著作中虽然有些观点存在以一些问题或者已被推翻,但是吕振羽以湖湘人敢为天下的创新精神开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新天地,成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史学家。

[1]杨毓麟.杨毓麟集:新湖南[M].长沙:岳麓书社,2008:34.

[2]陈家鼎.二十世纪之湖南[J].洞庭波,1907,(1).

[3]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M].长沙:岳麓书社,1985.

[4]震宇.从青年心理之病态研究青年之路[J].村治月刊,1929,(10).

[5]刘宣.怀念吕老[J].文献,1980,(2).

[6]杨毓麟.新湖南[J].湖南历史资料,1959:69.

[7]钟启禄.易经十六讲[M].长沙:岳麓书社,1998.

(责任编校:张京华)

G07

A

1673-2219(2017)12-0022-03

2017-10-09

2016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近现代湘籍史学家群体与湖湘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6YBA192);2016年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创建研究”(项目编号16A091)。

高杨(1994-),女,湖北当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鲁涛(1979-),男,湖南平江人,湖南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湖湘湖南马克思主义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湖湘扫描
湖湘扫描
湖湘扫描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