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熟市梅李中心小学 周 珏
相机而导:爱问·会问·善问—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江苏省常熟市梅李中心小学 周 珏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更加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唤醒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学会提问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在常见的现象中发现了问题,从而发现了青霉素。在这一过程中,问题意识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新奇的情境,诱发学生产生揭开秘密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数量或空间方面的矛盾或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各种生活现象,鼓励尝试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及好奇心所引发的“问题潜力”。
例如:教学用计算器计算探索规律时,有这样一组题:142857×1=、142857×2=、142857×3=、142857×4=、142857×5=、142857×6=。我设计与学生进行了一场比赛,学生用计算器来算,我用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学生都在迅速地计算着,力求能超过老师。而当我迅速准确地算出结果时,学生们都竖起了大拇指,佩服地说:“周老师,您比计算器还厉害!”这时,他们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询问老师:“周老师,为什么您能算得又对又快呢?”“老师,这里是不是有什么规律?”“142857有什么奥秘吗?”……学生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于是,我乘势引导学生:“你们要想知道142857的奥秘,就要仔细观察哟!”学生带着好奇,带着疑问,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中间往往要经历逻辑思维和组织语言的过程,即学生发现问题后,要尝试把发现的矛盾或联系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以问题的形态表述出来,问题的表述要明确、具体,这就是学生表述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有些学生表述的不是问题而是事件的陈述,如:“白兔比黑兔多6只”“这个角比那个角大一点”“周一用水是周六的5倍”;有些学生头脑中有了数学问题,但表述出来时不够准确、清晰,如:“五年级是四年级的多少”“今天多少只”“汽车96千米是自行车16千米的几倍”。因此,教师要抓住一些教学契机,利用合适的事例进行指导和引领,从而提高学生的问题表述能力。
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给予一定的示范指导。例如,低年级在教学2的乘法口诀时,可以设计摆小棒的游戏,然后教师示范性地提出以下问题:摆一个加号用了几根小棒?摆两个加号用了多少根小棒?用加法怎样计算?用乘法怎样计算?根据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的关系,可以怎么编写口诀?有了这样的示范,以后学生在学习3~9的口诀时就会模仿2的乘法口诀提问。如在教3的乘法口诀时,教师出示用小棒摆的三角形后,学生就会很快模仿2的乘法口诀提出问题:“摆一个三角形用几根小棒?”“摆两个三角形用几根小棒?”“摆三个三角形用几根小棒?”“用加法怎么计算?”“用乘法怎样计算?”“口诀怎样编?”一系列问题顺其自然地出来了。
构建生活情境,进行一定的语言引导。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先出示四年级同学开展体育活动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从这幅图中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思维活跃,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共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而且为下一步教学找到了突破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索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又如,在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中,让学生观看测量身高和跳远成绩的录像片段,引导学生“这是我们所熟知的生活中的测量,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你有哪些疑问?”这时,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就有了自己的想法:“老师为什么这样来测量?”“这样测量是不是应用了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他们的探求愿望油然而生。让学生不断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机会,通过长期的引导和指导,学生的问题表述能力不断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也会不断提升。
例如,在“找规律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利用课件出示了“一条走廊长24米,每隔3米放一盆花”两个条件,让学生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一开始,马上就有学生提出“要放多少盆花”这个问题,学生在提问时显然对花盆是“两端都放”或“只放一端”或“两端都不放”这样三种情况模糊不清。这时,我并未否定他的提问,而是采取一种接纳、探究性的评价:“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于是立即组织学生对这一数学问题的提出展开小组讨论并予以订正,针对“怎么放”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其中有的学生提出:“如果走廊的两端都放花,应放多少盆花?”有的学生提出:“如果走廊的两端都不放花,应放多少盆花?”还有的学生提出:“如果走廊的一端放花,应放多少盆花?”更有学生提出:“如果在走廊的两侧从头到尾都放花,应放多少盆?”在解题思路上学生也会发问:“不同问题解决的方法一样吗?”鼓励让学生感觉到了老师的关注,鼓励使学生有了继续学习的欲望,学生提出问题的的层次也可以不断提高,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建立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基础上实现的。教师应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相机引导,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表述问题和反思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爱提问,会提问,善提问,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